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丝绸古道上的野果嘎拉木

2018-02-09 13:08 作者:大漠长河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五月下旬,正值银色的嘎拉木花溢满山谷之际,2016年5月28日,来自宁各地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博专家、以及作家、诗人、摄影师等30多人相聚在没烟峡谷荡羌寨下,观赏了没烟峡山谷沟壑稀有的银色嘎拉木花、考察了宋代军事要塞荡羌寨遗址、参观了王家树沟百年古堡、登高南山,观赏了气势磅礴的没烟峡以及居高瞰望犹如巨莽蠕动的苋麻河。

宁夏海原县郑旗乡河谷,即黑城至郑旗河谷地带,宋代称之为“没烟峡”,峡长约9公里,峡宽1至3公里不等,峡谷两边山头古烽火台遗址众多,举目可见,并有二十多座土堡及宋代著名军事要塞荡羌寨。没烟峡古时战略地位显著,唐宋时战略地位尤为突显,堪称雄关。

苋麻河发源于海原县的南华山,进入郑旗河谷沿没烟峡南边依山东流,先后形成盖牌水库和苋麻河水库,在苋麻河水库上游撒台段常常会看到长河落日的壮美景象。

嘎拉木是一种蒺藜科野生植物,生长在没烟峡北山的山谷沟壑里,每年5至6月开花,7至8月果实成熟。嘎拉木的果实鲜红而透亮,甘甜又醇香,这种印象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但嘎拉木花开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我却毫无记忆。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儿时的我们关心的只是嘎拉木的果实,只记着麦收的季节也是嘎拉木果实成熟的季节。到那时,挂满山崖的天然免费果实可以尽情地解馋,而对嘎拉木开什么花并不关心,或者视而不见,更不懂得用观赏的眼光去看嘎拉木花开花谢。因而,对嘎拉木开什么花脑海里没有任何概念。

前年初夏,四哥从新疆回到家乡,和很多阔别故乡的人一样,回到故乡后要去看看那些久别的山峦、久别的沟壑。我陪着四哥去大梁,大梁是家乡最高的山,那浑厚的黄土屏障稳稳地矗立于村庄的北边,初夏的暖阳洒在大梁的山坡总是那样宁静安详。大梁是游子心中深情的港湾,走上大梁的山巅,久别故乡的游子才能散去郁结在心中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我们走下华路湾沟,这是排泄山洪的通道,也是通往大梁的途径之一。沿着洪水冲刷出的土路行进,沟两边黄的、红的、白的各色土壤裸露而显眼。黄的是黄土,红的是黏土,白的是盐碱土或者石膏,但以红色为多且鲜艳,这也许是华路湾之名的来历吧。(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转过一道湾,突然眼前一亮,两边悬崖上一簇簇,一堆堆的白色小花星罗棋布,连绵不断,把沟壑映衬得银光锃亮。山风掠过,万千锁满银花的枝条轻轻摆动,似流云,似浪花。我惊呆了,这里虽然是我的故乡,儿时曾无数次出入这个山沟,但我似乎第一次看到这种情景,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花。我正在疑惑时听见四哥说:“看,嘎拉木!”“啊!这是嘎拉木花?”我惊奇地大叫道。嘎拉木,陪伴我们度过童年人生美好时光的天然野果开着这么迷人的花,我竟然一无所知。

走上大梁山坡,回看山下,嘎拉木银色的花浪溢满一道道山沟。我不禁赞叹道:

银色花季靓谷壑,峭壁簇簇如堆。旱魃为虐亦优雅,长空瞰望是银河。

我想,嘎拉木花开如此壮美,不应该长期长在深闺人未识,应该把它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人观赏。当然比嘎拉木花开更壮美的是嘎拉木果实成熟的场景,当嘎拉木果实成熟的时候,那一道道山谷沟壑一片火红,一簇簇、一串串嘎拉木果实层层叠叠悬挂在悬崖峭壁上,在骄阳的映照下,晶莹剔透,琳琅满目,似宝石,如玛瑙,甘甜醇香,让观者如,让食者如醉。

嘎拉木的名称十分特别,很可能是少数民族语。为此我曾经联想过西夏,联想过吐蕃,联想过元朝,“嘎拉木”一词为藏语、蒙古语、西夏语都是有可能。因为,嘎拉木生长区位于没烟峡谷,这里曾是唐与吐蕃、宋与西夏的疆界,唐、宋、元、吐蕃、西夏都统治过这里。我们提到的“没烟峡”一词就是西夏语,其意并不是“没有烟的峡谷”,而是宋夏时期这里曾经居住着“没移氏”人而得名。“没烟”与“没移”同为西夏语译音。所以,嘎拉木名称如果属于少数民族语言,了解这一带历史的人首先会想到上述三个少数民族。但在后来的走访中得知一种传说,大家都把嘎拉木名称的由来倾向了吐蕃。据当地老人传说“嘎拉木”是吐蕃统治时期从青藏高原移植到这里的,吐蕃统治者因为思念家乡把其家乡美丽而食之甘甜可口的嘎拉木移植而来,看到嘎拉木就像看到家乡一样,以缓解思乡之苦。又因西藏那曲地区有个地名为“嘎拉木”,据此判断“嘎拉木”为吐蕃语的可能性较大。

嘎拉木,这个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神奇植物不应该在大兴乡村旅游的今天被埋没。去年初,海原籍作家、摄影师天唐对我说:“我们在宣传固原的同时也应该利用人民网图说中国和图说西部等平台好好的宣传一下海原。海原不是缺乏旅游景点,而是缺乏发现,缺乏宣传。”此话正合我意,于是就有了银色花季之约。此后,参加考察的专家、学者等对没烟峡的军事、地理等相关问题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很多观点对挖掘整理没烟峡的历史和开发没烟峡乡村旅游有很大价值。

宁夏著名史志专家佘贵考察了没烟峡后著有《海原县郑旗乡撒台村纪实》一文,并在北京社科院、宁夏社科院和宁夏师范学院联合召开的古村落学术研究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他认为撒台村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节点。“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长安开始后,途经咸阳、彬县、长武及泾川、平凉进入宁夏固原境;过三关口,再由瓦亭折而向北,经青石嘴至开城抵达固原城;沿清水河向北行,再经三营、黑城,沿苋麻河谷至海原的郑旗、贾淌,过海原县城、西安州、干盐池,再次进入甘肃;从甘肃靖远县东北的石门附近渡黄河,经景泰县抵凉州今甘肃武威。郑旗乡的撒台村正是当年中西文化交流的途经之地。”

在考察没烟峡期间佘贵孝说,没烟峡是宋夏时期的军事线。在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三川寨之战中宋和夏多次兵行没烟峡谷。“……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年),西夏李乾顺及其母梁氏亲自率数十万大军从没烟峡进军,发动平夏城战役,企图夺回失地。鏖战十余日,西夏大败而归。可以想象地处没烟峡谷的撒台村也经受了战争的创伤。”

五月的没烟峡气候干燥,紫外线强烈,年近70岁的史志专家佘贵孝和年轻人一起登上了筑在陡峭高台上的荡羌寨遗址。据乾隆盐茶厅志记载,荡羌寨建于北宋,呈长方形,东西长490米,南北宽344米,开北门和南门。在荡羌寨的考察中,佘老对荡羌寨遗址中的砖块、瓦片都进行了查看。佘贵孝说,荡羌寨是防御西夏军队的军营。他给大家介绍道:“宋夏战争相持已久,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始,北宋转入战略反攻,……期间,北宋进一步加强镇戎军熙宁寨以北陇山两侧的防务体系的建立,于元符元年(1098年),在没烟峡筑荡羌寨,又名没烟后峡。荡羌寨修筑后,宋朝政府即派兵驻守。明清沿用,民国九年(1920年)在海原大地震时坍塌。”

佘贵孝也对嘎拉木的来历和名称做了分析。他认为嘎拉木一词不是汉语,可能是吐蕃语(藏语)或是蒙古语。他说:“唐代宗广德元年至唐宣宗大中三年,吐蕃占据三关口以北地区80多年,吐蕃的语言、习俗一定会影响到这个汉族地区。元朝时蒙古族统治又是近百年,无疑蒙古族的影响又会加深。所以,嘎拉木是少数民族的语言。”

佘贵孝认为,保护古城堡,发展嘎拉木,是面临的主要任务。只要打造好,定会成为旅游观光之地。

固原博物馆研究员、文博专家苏银梅也对没烟峡、荡羌寨及嘎拉木做了分析研究。苏银梅考察了古堡和荡羌寨后说:“通过对宋代荡羌寨遗址、清代古堡遗址的考察,尤其是遗址范围内捡到的宋、西夏、明清、民国甚至生产队时期的瓦片和瓷片,进一步了解到撒台村厚重的历史。” 当她了解到撒台村有姓撒人氏后肯定地说“撒台村王家树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固原至河西走廊的一座重要村落。‘撒’显然是一个充满异域内涵的字眼,让人联想到遥远的西域、中亚;吐蕃人、党项人和蒙古人。村里居住的李姓和撒姓回族,无疑是沿着丝绸之路迁徙而来的移民。先祖从中亚、西亚长途跋涉到长安,历经时代变迁,再从长安来到该地。”关于撒台村在唐宋时期的战略地位,苏银梅说:“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苋麻河道的驿站,古代游牧民族生存之地,唐与吐蕃、宋与夏、西夏与蒙古人争夺的战略要地。”对嘎拉木名称的由来,苏银梅分析说:“根据发音特点分析,可能是藏语或蒙古语音译转化而来,另一佐证是唐代藏族先民吐蕃人曾经占领原州近80年,元朝时,这里归蒙古人管辖,给嘎拉木名称的由来提供了历史信息。”

海原籍作家天唐把嘎拉木称作北国的红豆,他在《北国红豆嘎拉木》一文中写道:“说起嘎拉木,我想起了唐朝诗人王维的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同样是‘红豆’而嘎拉木依然具有‘相思’的情愫,因为撒台村境内曾经是吐蕃长期占据的地方,而这些异域的军士离开家乡难免思念亲人,于是有人建议从西藏带来了嘎拉木根植于这里的黄土地上,看见嘎拉木如见家乡亲人。”

嘎拉木一词属于少数民族语当时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认可,今年6月又在鲁迅文学院得到了证实。6至7月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恰遇西藏,内蒙古等地藏族和蒙古族学员,我便借机请教这个问题,来自内蒙古鄂温克旗的蒙古族作家胡日查看了嘎拉木的图片后十分肯定地说“嘎拉木”是蒙古语,意思是“火红”、’“火红的”之意。他还解释说:“蒙古语中很多地名、物名都是根据物体的形象,情形,颜色等命名的。例如“那拉提”是“有阳光的地方”。传说,元朝蒙古大军西征途径新疆,翻越天山时一连十几天都是风雪弥漫的天气,当大军翻过天山经过一个大草原时突然云开日出,军士们兴奋地大喊“那拉提!”、“那拉提!”。后来新疆新源县的大草原就被称作“那拉提”。嘎拉木果实是火红的,当蒙古人首次见到嘎拉木却不知道名字时就用火红的颜色为它命名。”至此嘎拉木名称之谜终于揭开谜底。

我在兴奋之余写道:琳琅宝石耀华奢,殷红玛瑙千层叠。吐蕃红豆植千载,元赞此物似火烈。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9414/

丝绸古道上的野果嘎拉木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