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写一条新闻

2018-01-14 17:43 作者:闫振田  | 1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日写一条新闻

1986年,我在阜阳日报工作了6年之后调到地委对台办工作。刚到对台办的时候,领导对我说:你主要负责写对台宣传的稿件,只要每年能在对台或对外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社、中央广播电台对台广播部、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发表10篇稿件就算完成了任务。而我在《新闻战线》上看到香港新闻记者每天至少要发表6 篇新闻稿件,否则,社长就要炒这个记者的鱿鱼。我就想,怪不得香港那么繁荣,就凭记者的工作效率,就可以想像整个香港的工作节奏。每天写6篇新闻稿我做不到,那么每天写一篇新闻稿行不行呢?

第二天一大早,我到菜市场买菜,后刚晴,鱼行里摆满了鲜鱼,那一篮篮新鲜的银鱼特别显眼,我本来以为是从沙河、泉河捕上来的,向渔民一打听,他们说:“沙河、泉河哪还有银鱼,早就被污染毒死光了,这是从茨淮新河里逮的。”我觉得这是一条新闻活鱼,于是把自行车朝路旁一锁,就和渔民们攀谈起来,采访完了,回到办公室就写了一篇新稿《逃避污染迁新居 茨淮新河出现银鱼汛》,稿子发给《人民日报》(海外版),很快被采用了。

第二天,上午接待从台湾回来的台胞,无法出去采访。下午打算出去采访时,又下雨了,看来今天这一篇新闻写不成了。正发愁时,“新闻”找上门来:花蚊子向我的腿脚发起进攻,叮起了几个包,奇痒难忍。于是一个新闻标题在我的大脑中形成:《阜阳“洋蚊”肆虐》(因为花蚊子是进口木材时从国外带进来的,故称“洋蚊”)。写好后发给《安徽科技报》,编辑将这篇稿子发在二版头条发表,还配了一篇资料稿,介绍花蚊子的来源及危害。

在对台办不像在报社,新闻线索来源广,出去采访,别人配合,交通便利。在对台办采访,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甚至有人问我:“你不是统战部(对台办隶属于统战部)的吗?怎么还采访?”为了寻找新闻线索,我只有平时处处留心观察,不论是上下班的路上,还是出差途中,着了迷似的寻找新闻线索。有一天我到合肥出差,到省博物馆去看望老朋友陈炳鑫(曾任颍上县委通讯科长),他高兴地告诉我,他被评为副研究员了,我一听,既为老朋友的进步而高兴,又为发现一条新闻线索兴奋不已。因为陈炳鑫原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全凭自学,在古文字研究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成为全省知名的古文字研究专家。我兴致勃勃地和他谈了一个晚上,回到宾馆,趁着兴致正浓,连赶写出人物通讯《从小学生到副研究员》,这篇通讯被《安徽文化报》采用时还加了一篇评论,专门阐述了陈炳鑫的成功之道。

到了节,我陪着统战部的领导慰问台属,到了市医院一家台属家里,我看到这家台属的春联的字写得很漂亮,对文也很美,上联是:“关山难阻游子路”,下联是:“碧海畅通彩云归”。我问这幅对子是谁写的?这家主人告诉我,是她刚从台湾回来的亲戚写的。这位台胞是台湾一所大学的国学教授,从台湾回来,心情十分激动,写了一首诗,表达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和回到家乡的喜悦心情,并将其中两句写成春联,贴在门上。听了他们的叙述,我觉得这是一条好新闻,当天晚上就以“碧海畅通彩云归”为题,写了一篇特写,发往中央广播电台,很快被播出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就是这样一天天坚持着,除了写耳闻目睹的新闻,我还写台属中的先进人物,写大陆上刚刚出现的新生事物“专业村”、“专业户”,访问到法国学习的阜阳青年农民,访问刚回到大陆的台湾同胞,请他们介绍回到家乡的见闻……。我马不停蹄地采访、写作,这一年发表了近三百篇文章,大大超过了“每年见报10篇”的任务。文章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广播电台、海峡之声电台等对台对外新闻媒体,受到省委对台办和阜阳行署的表彰。

我曾和我的朋友说,我转业到阜阳报社工作的那六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六年,那六年的工作实践,比我上六年大学收获还要多,培养了我的新闻敏感,学会了新闻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让我从老同志身上学到了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让我在对台宣传岗位上找到了用武之地,360天一天没闲着,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安徽省阜阳市阜阳日报 闫振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6528/

日写一条新闻的评论 (共 14 条)

  • 紫燕之约
  • 墨白
  • 鲁振中
  • 倚石老人
  • 王平如是说
  • 木谓之华
  • 绝响
  • 浪子狐
  • 春暖花开
  • 淡了红颜
  • 秋实黾园
  • 雪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亓方文
    亓方文 推荐阅读并说 写文就是要有心、有技巧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