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永远第一的立德乐(3)(文字版)

2018-01-10 10:26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永远第一的立德乐(3)(文字版)

立德乐去过“城后面小山顶上”的东山寺,“中国人正在这里修建一座三层的楼阁,有70英尺高,花费3万两白银(约5000英镑)。这个最显著的建筑和河对岸的金字塔形山峰(笔者注:磨基山)正相对应,对其产生压制,目的是消除宜昌的学子们在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中屡屡失利的坏运道。本地的商人们也认为这座山峰带来的坏运让他们应得的商业利润流到外地来的陌生人手里。这座不祥的金字塔山坐落在宜昌城的正南方向,因此破坏了风水,需要用人工的方法来补救消灾。”

立德乐在宜期间“雇了两个抬轿子的苦力,用那种用柳条或者藤条编成的适用于山区的敞篷轿子抬着我,另外还雇了一个苦力来搬食物”,去江南看龙王洞(笔者注:现在的石门洞)、去爬文佛山。“在发现‘一只由苦力组成的队伍的行进速度等于其中最慢的苦力的速度’这个道理之后”,立德乐在去往宜昌更远的山区去的时候,就“专门挑了一个最好的苦力跟我出行。”

笔者认为,立德乐在宜期间的日记写得最好的就是3月17日的那一篇。当他和那个挑着他的铺盖行李和食物的挑夫在峡谷中走到下午三点:“经过一段在石灰岩上凿出来的简易石阶之后,我们来到一个梯田平地,那里建有一个非常高档的中国房屋。”“两位有些害羞的年轻男子从屋里出来,但以那种和外国人接触时穷人常有而富人没有的礼貌,邀请我进屋‘请坐,吃茶’。”并建议这个外国旅行家不要在晚上登山:“因为那小路很不好走,一路上也没有别的人家”,最好在他们家里住一明早再走。立德乐“决定接受这意想不到的友好招待。”

立德乐很详细的写出了他那天晚上在那户农家的见闻:“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都围坐在火塘边,坐的是中国那种非常不舒服的长板凳。火塘是地上一个用石头围起来的圆坑,里面烧着木材,烟从火塘上头吊着的一排腊肉中穿过,从屋顶的瓦缝里冒出去。我们坐在那里,把水烟袋传来传去大家来吸,让我感到有趣的是那些种地的人一个接一个的走进来,在火塘边坐下来,有的还和他们的主人们挤坐在同一条长凳子上。”

立德乐的观察很细腻:“由米饭、白菜和豆腐组成的晚饭很快就端上来了,就着茶水吃。仆人们也坐在同一张桌子上。但他们吃的是旱地里种的旱稻,和在水田里种的稻米比要差很多。做饭的厨妇和被称作‘丫头’的女佣都缠着足。我的东道主的两个妹妹在一边旁观,我在的时候,她们既不坐下,也没有说一句话。”“8点钟以前我们都上了床休息。在中国,所有的旅行者都自己带被褥,客房通常只有一张光板床,而有时连那都没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交谈中立德乐得知“两边上坡上的梯田都是”这个地主家的,他们“雇佣佃农耕作这些土地。他们每年的纯收入是700到800担谷物,让他们成为这一方的富裕地主,虽然换算成白银只相当于300英镑。但是这样的家庭有自己的菜园和农田,每年的开销不会超过收入的十分之一,他们把盈余拿来买更多的山地,以及用来维护数不清的梯田的石砌堤坝。政府所收的田赋平均算来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

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摘录李瑜先生翻译的立德乐的日记,就是想让各位能读到这篇小文的宜昌读者知道一百多年前宜昌的风景和实际的风土人情,这其中不仅包括男人们相互抽同一个水烟袋的待客之道,也有地主和雇农在一张桌上吃饭的和谐情景。只是吃的都是稻米有些费解。因为从很多当年的资料中可以得知,宜昌当时的水田少、产量低,大米是一种奢侈品,更多的还是吃苞谷和红苕,还有土豆。这一点,在同时代的那份《海关十年报告 宜昌 (1882-1891)》中也可以得到证实。

立德乐很欣赏宜昌周边和长江三峡秀丽的风景,他在3月17日的日记里写道:我很荣幸的在即将接踵而来的大群欧洲游客之前游览扬子江三峡。”“这里的景色如果只是坐在轮船上匆匆而过,没有时间慢慢地欣赏细节,或者在没有把一幅美景深深地刻入脑海里之前就被下一幅景色抹擦掉,那是不能完全欣赏体会它的美丽。到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宜昌峡(笔者注:西陵峡口)的照片和图画都没有能够成功的表现出它的宏伟,而这正是它最吸引人的特色。”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6128/

永远第一的立德乐(3)(文字版)的评论 (共 10 条)

  • 心静如水
  • 魏兵
  • 鲁振中
  • 涧底一松
  • 绝响
  • 听雨
  • 浪子狐
  • 雪
  • 淡了红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