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石牌大捷的背后(29)

2017-12-30 17:02 作者:宜昌石头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石牌大捷的背后(29)

二十九、石牌大捷的白刃战(下)

侵华日军司令冈村宁次曾认为,敢与日军拼刺刀的只有蒋介石的中央军。有人从武器装备上却试图解释中日差距:抗战初期,中央军装备的是中正式步枪,日军的步枪则是三八大盖,加装刺刀后,中正式步枪长1.685米(枪身1.11米+刺刀0.575米),而三八式步枪长1.801米(枪身1.276米+刺刀0.525米),两者相差超过10厘米。这意味着中央军使用的中正式步枪在与敌人肉搏,白刃战中开始拼刺刀的时候,自己的刀尖还没碰到对方,鬼子的刺刀就已经将国军的身体快刺穿了。

同时,人与武器实现最佳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战斗力。时任八路军冀西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在总结百团大战的经验教训时专门讲到白刃战,指出日军“体力好、技术好”,八路军“损失甚大”。想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想近距离白刃战,就是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想想日军训练中非常重视刺杀技术,而八路军也特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是在实战中还是不得不在对付一个鬼子时至少需要三个八路军战士联合作战。台儿庄战斗中,我军缴获的一个日军士兵的日记本上,就无不得意地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这个鬼子面对多人围攻,和其他两个鬼子结成三角阵,刺毙了7名国民党军士兵,并成功生还。

在抗战中,被逼急了、杀红了眼的中国军人往往不顾手里的武器比鬼子短,在对方的刺刀刺入自己身体之后,依然迎刃而上,也用自己的刺刀刺中对方,以求同归于尽;在淞沪会战中,很多的国军士兵腰缠手榴弹扑向日军的坦克以身殉国也是如此,但不得不承认,在白刃战中单挑,中国军人一般不是日军的对手,所以不论是战史记录还是抗战老兵的回忆中,在白刃战中,面对优势明显的日军,我军只能采取人海战术了。这也就能说明,那些倒在石牌阵地前的尸体,多半是国军的。

而镇守石牌、由石牌一战名扬天下的胡琏所指挥国军的18军11师不仅是中央军,还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从一开始就是德系武器武装的德械师。而德军在近战中信奉“冲锋枪加手榴弹”的信条,对白刃战根本不屑一顾,而作为中央军的11师自然受此影响,教条的相信德国教条,对刺杀也不重视,训练也不多,以致被日军讥讽为:“始终摆着端枪的姿势,这在所谓刺杀术上似乎属于笨拙之列。”石牌之战中如果真有白刃战,我们拼得过对方的刺刀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直到抗战结束甚至解放战争开始,国军士兵的拼刺水平也一直没多大长进。而那场1946年9月展开的、后来成为华东战场转折点的江苏宿北战役就很能说明问题:胡琏的11师包围并猛攻叶飞的10纵,眼看就要冲到最后一道防线,突然看到10纵官兵成排成排的冲出来,手中刺刀闪着寒光,胡琏的部队猝不及防,在白刃战中被撂倒一大片,吓得那些国军肝胆俱裂,大败而逃。胡琏发家资本的第11师乃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其白刃战水准尚且如此,其他部队可想而知,同时也足以证明,在石牌之战中发生的所谓“二战中最大的白刃战”纯粹是捏造出来的。

其实用心想一想就会疑惑重重:当时的国军占据了石牌要塞这样的地形优势,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守就可以,干嘛要去和日军拼刺刀呢?而且关于所谓的“二战最大刺刀战”的噱头除了在2005年第8期的《中国国家地理》中“山河抗战”之“三峡石牌”中没有任何史实依据的首次被提出,除了在网络和宜昌的相关纪念文章之外,在任何的官方战史和国军长官的回忆录上都没看到这样的说法,更有甚者,在南京的第二档案馆的有关抗战正面战场的档案资料中压根连石牌大捷也没有提及。

但是当年在石牌保卫战中,白刃战肯定是发生过的,只是规模根本没那么大,除了当年胡琏、陈诚加上蒋介石的添油加醋,到了现代,也依然有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人为夸大战功,过分人为放大“拼刺刀”的场面。其理由是,首先石牌地形复杂,除了河谷地带有少量河滩平地,几乎全是山区,根本不可能出现几千乃至上万人拼刺刀的壮观场面,况且国军居高临下,有必要倾巢而出进行一场注定会失败的肉搏战吗?再就是白刃战是一个挺费体力的运动,就和实战中的打斗一样,其实也就几个回合的事,要不被敌人用刺刀捅伤,要不就把自己的刺刀插入对方的身体。有关报道中夸张地说,进行了三个小时的白刃战,一看就是胡编乱造,不足一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54919/

石牌大捷的背后(29)的评论 (共 9 条)

  • 鲁振中
  • 程汝明
  • 木谓之华
  • 雪
  • 心静如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王东强
  • 浪子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