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去长生赶场

2017-11-08 16:17 作者:小潭影月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记忆中,农贸市场是用茶米油盐酱醋茶堆砌而成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在,在长生桥镇的所有功能性建筑中,农贸市场都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地标。

关于长生桥的来历,1990年出版的《重庆市地名词典》记载:“以清末周姓在此建桥,桥头刻有‘长生土地,佑民长寿’石碑得名。”

又有传说如是说:相传很久以前,小溪上有一座用石板搭的便桥。这桥,搭得很简单,在小溪两岸立块石墩,中间放块石板即是一座桥。每年山洪暴发,都会被冲垮,便桥年年修,年年垮。有一年,一个乞丐在此乞讨,得到当地村民的帮助。乞丐为报答村民,就重新在这儿用同样的方法搭了这座桥。来年又遇山洪暴发,便桥却安然无恙,村民遂取名“长生桥”。

2014年12月30日,轨道6号线五里店至茶园段开通试运营。长生桥镇农贸市场沿着轨道6号线,横穿南北两江,一之间,俨然插上了翅膀,飞入两江寻常百姓家。

每月2日、5日、8日是长生桥镇约定俗成的赶场日。每逢二五八,轨道6号线长生桥站格外拥挤,172路公交车更是如蜗牛般负重爬行。一大早,大妈大爷拉着手推车,披着晨曦从四面八方赶来。从轨道6号线长生桥站的2号口出来,在通往农贸市场的黄明路上,络绎不绝地出现了很多人,他们三五成群地相约着、一拨又一拨地到长生去赶场。

农贸市场的诞生,与石桥铺老街有着千丝万缕的姻缘。沿着农贸市场拾级而上,有一条时空交叠的老街——石桥铺。老街并不小,由正街、横街和几条巷子组成。目光所及,木构架梁柱,青瓦屋顶,这些儿时看见的房屋,闪耀着历史的光芒。路边偶尔还能遇见卖草药的白胡子爷爷,背上打满火罐的乡民,靠一把剪子度光阴的剃头匠……在历史的呼吸里,石桥铺就像一面镜子,一面是盛世如昌的繁荣城市,一面是陈旧如淀的古老街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逢二五八,石桥铺就会有一次赶集。随着江南新城的崛起,小镇的外来居民蜂拥而至,来石桥铺赶集交易的摊贩沿着石桥铺两旁的街道“一字儿”排开,商贩云集,黄明路也就自告奋勇地担起了集市的重任。天刚蒙蒙亮,摊贩一大早就沿着道路两旁,寻找合适地块,摆摊设点做买卖。一来二去,交通堵塞,原有的以街为市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人们的购物需求了。

后来,政府统一规划,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工人的汗滴,新农贸市场应运而生。小摊小贩们也都到市场集合了。带着露珠的蔬菜瓜果,细腻爽嫩的豆腐,新鲜的肉食品,在水池中游来游去的鱼,摩肩接踵的市民……小镇的农贸市场无疑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了。

喜欢行走在农贸市场,参悟“民以食为天”的真谛。鼻孔充满了各种气息,鱼类的咸鲜,蔬菜的清香,还有其他各种气味混在一起;耳朵充斥着各种声音,小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各种小吃现场制作的煎炸声……相比小镇的其他地方,农贸市场这个食人间烟火的地方,每天都热闹非凡。

在儿时的印象里,农村人与小镇的居民是有着明显的差距,有些镇上居民对农民是不屑一顾的。可是到了农贸市场,这一切都变了,它不仅接纳了小镇居民,也接纳了七里八村的农民。毕竟,在农贸市场中,我们都是俗人,过得都是油盐酱醋茶相似的日常生活。

站在石桥铺公交车站旁,往农贸市场望去,五颜六色的伞蓬像洒在阳光里的七彩泡泡,此起彼伏的交易声交织耳际,人声鼎沸。太阳渐渐升高,透过大树密密匝匝的缝隙,抚摸着大地的脸。随着公交车的停驻,赶场的人们呼啸而上……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8482/

去长生赶场的评论 (共 13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