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回故乡

2017-11-07 23:12 作者:陇南寻梦者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家乡称为故乡,其实有点荒唐,因为离家乡仅五十里之遥;然而论事实,亦不荒唐,因为实在是很少回去。就是母亲在世时,也没有回过多少回,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然而那里留着许多儿时的美好记忆,尤其是关于在石沟放牛、采药、打柴的一些往事,一直令人难忘。然而这条曾经作为我成长的摇篮的山沟,算一算已经近二十年没有去过了。今天正好有事,需要回家一趟,于是奇想忽发,要是能抄小路取道石沟,该有多好啊!

于是将这个想法告诉好友王继辉,并邀他一同前往。好友本生性洒脱,性喜闲云野鹤,于是一拍即合。接着就打车前往,走到中湾村的阳坡底下社,然后走山间小道回家。坐在车上,不觉浮想联翩,记忆中的阳坡底下、大坪社、以及那条山路像一幕幕电影浮在了眼前:记忆中的阳坡底下、大坪社村庄凌乱,风剥蚀的土墙房屋歪歪斜斜夹杂着草舍柴扉,牛羊拴在门前的粪堆旁,小路上的泥泞中散布着猪粪……

“阳坡底下的,下车了”。随着司机提示,我们匆匆下车。那是黄陈镇的一个最东边的山村,也算最荒凉的村社之一,因为濒临群山,土地贫瘠,再加上野动物糟蹋,发展极为缓慢。然而今天一下车,就使人眼前一亮。

在小黄公路边,有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蜿蜒深入松林,路下的养育过村民的山泉尚在,然而泉边的小路已经荒芜。我们顺着水泥路走去,峰回路转,风景迷人。林木蓊郁,田地整洁,淡绿色的小麦已经渲染着明年的丰收。走进村庄,更令人振奋,记忆中的图景已不复存在,美丽的画卷扑面而来:顺着盘区的公路,美丽的楼房参差排列;村容美丽,汽车摩托栖息于芳树旁边;小院整洁,门前罗列着奇花异草;物产富裕,屋顶上核桃玉米演绎着丰收图景。

我们顺着平坦的大路,一直走到大坪社边沿,也是水泥路的尽头,其下就是要走的小路。说是小路,原来其实也不小,那是当年这里以及关山村、上五郎村人去毛坝赶集的“官道”,每至逢集,这条路上人来人往,甚至于驴驮马带,热闹非凡。来到路边,需要问路,正好有一位气质高雅的少妇带着一个宠物狗在路边晃悠,原来是在拍摄秋景图发微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通过询问,才知道这条路现在不通,因为原先的坡边地都已退耕还林,家家户户有太阳灶,有沼气池,再加上电磁炉电热器电热毯,没有人去砍柴,去毛坝都坐车或者开三轮或者骑摩托,根本没有人步行。这条山路已经好多年没见人走了。最后,她说:“两位客人最好不走这条路,要是口渴了,就到屋里坐坐,喝点茶返回大路坐车吧!”顺着所指的方向望去,其家小楼秀松环绕,门前菊花绽放,高高的架子上面,正闪耀着金光的玉米形成了一度墙。但是我们性本山丘,于是谢绝好意,分开荒荆野草,踩着落叶苔藓,走进树林,朝石沟方向前进。

前面的路果然难走,路上荆棘灌木或者野草高过人头,两旁树木郁郁苍苍,纸条交错,遮挡当着去路,然路边红叶点点,野菊绽放,时而轻抚人脸。凭靠尘封已久的记忆,在野花丛中寻觅、奔波,有时弯腰穿过树林,时而迷路,然而心旷神怡。走到谷底,溪水卷浪涌,旋律美妙,声悠悠,野花乱开,红叶似火,一直冲向到山顶。而两旁对峙的山峰,更是光彩照人,松林层层叠叠,郁郁苍苍,夹杂着翠竹,脚下是红叶黄叶或者菊花的海洋,色彩明丽,令人时而驻足。

还记得这十多里的谷中,以前山脚下遍布着村民们开垦的荒地,山坡上仅有短短的荒荆野草和一些小树苗。每到初,人们背着背篼在荒地里劳作,播种洋芋、小麦、玉米或者点瓜种豆;暮春三月,这里一片热闹,两面山上布满了人,或者䦆头背篼,或者镰刀背架,人们找野菜,或者采药材,往往谈笑声,呼朋唤友声,或者山歌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夏天,村民在山里牧羊,或者放牛,或者收小麦,三三两两,清晨前往,载月而归;秋天,山里也不沉寂,玉米成熟了,洋芋成熟了,五味子成熟了,松子成熟了,猕猴桃等野果也成熟了,引来成群结队的村民,奔波于山间;冬天,这里还是一片忙碌,人们割竹子,砍树木,打柴火,直到阑人静才归于平静;说起打柴火,当时很令人难忘,有砍树木的,有割灌木的,有剐茅草的,有搂叶叶的,有拾干棍,有割刺架,有掏疙瘩的,有挖树根柴根的。每到年终,妇孺皆兵涌向山里,家家户户门前堆起小山,而光秃秃的山峰遍体鳞伤!

而今,这些画面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原野换上了美丽的衣衫。路上,我们遇到一位检查自来水路的本村长者,当和他谈到村里的变化时,他高兴地说,近年来的国家政策非常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解决了温饱;从五•一二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我们庄里在贫困方面的钉子户杨某,一分钱不掏也住进了小洋楼,看上了电视。这正是习主席的诺言“脱贫致富一个都不能少;建成小康,谁都不能掉队”。

闲谈之余,我们已走出山谷,来到故乡的村子边。原先的麦场还在,但已旧貌换新颜,麦草堆隐去,场面换成了彩砖,昔日的仓库已变成了宽敞的洋楼,据说是乡村书屋,轩榭楼台边坏绕着健身器材。有一所民房如画,正不知属于谁家。观望之际,只见主人笑吟吟地出来招呼,原来是同村的一个贫困人家。

“你回来得正好,镇政府文化站有客人在家,正需要人陪着吃饭”。我们也不推辞,就跟随他进屋。原来是为了收看十九大节目,镇政府干部和文化站职工还要请了电信局技术员走村串户,帮农民解决信号问题。

看他们两三人,却不认识,然而亦不尴尬。他们收拾完毕,就坐在一起闲谈喝茶、共进晚餐,略有鱼水之情。晚饭后回家办事,也少不了惊异与感叹,以及村民的热情寒暄。

月夜回到家,刚办完事,早有邻居请喝茶,于是前往,依微波炉烹茶,因已吃过晚饭,也因身体因素不能喝酒,于是嗑瓜子、吃核桃漫谈,深夜趁车返回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8381/

回故乡的评论 (共 9 条)

  • 浪子狐
  • 江南风
  • 清淡如水
  • 荷塘月色
  • 从余东风
  • 雪儿
  • 雨袂独舞
  • 鲁振中
    鲁振中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