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的青海之旅

2017-10-01 23:57 作者:溪水一石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的青海之旅

文 /溪水一石

A.八月将尽,掐指一算,在兰州呆了近三个月。这天兄弟说:“你们上来也没个好去处,兰州就这么个地方,值得去的以前都去过了,现在地铁1号线没竣工,2号线又开始建设,到处堵车,出行不便,加之天热,给你们报了个团,到青海去看看”。到青海旅游,还是因了儿子在8月上旬休假和他的同事驾车到青海转了一圈的缘故。他回来说青海是个避暑休闲的好地方,我顺口说了句充满羡慕和向往的话。儿子说,那给你们报个团去看看吧。妻子说,眼下正在还房贷,哪有闲钱去旅游。我也随声附和支持妻的意见。没想到兄弟把这事给记住了。被酷暑折磨得无处可去,只好整天关门闭窗,在空调中熬天度日的我,听兄弟这么说,便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好,既然你报了,我们就到青海去看看”。他随即把我们的身份证号发给旅游公司。第二天下午,一个甜甜的女声在电话中称我“叔”,先告知我,她姓赵,让我称呼她小赵或赵导。接着问我住在哪里,然后告诉我周五早晨7点整到某公司入某通道乘座某旅游公司的几号大巴。末了,还提醒我,高原紫外线辐射强,带上防护用具云云。几分钟后,互加微信,她给我发来一张此番出行日程安排(细看就是旅游合同)。只有三日行程,我们简单做了点准备就等着出行。

B.星期五早晨,我们如约乘车。车内右侧一边已坐满了人,靠左侧一边基本空着,导游说前边五排是留给另一组游客的,我们便坐在了左侧靠后位置。陆续又来了几个人后,导游便开始点了名,随即大巴车驶出院子由东向西出发。到了兰州西客站,又上来十个老年人,听口音就是陕西关中一带的。车一启动,导游小赵便拿起话筒,向大家作自我介绍,完了又说:车上32名游客大部分是河南、陕西和山东的,能在一起出游,是缘分,好好珍惜。谁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帮助的话就找她。车内人大都面带微笑,略略点头。小赵很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这次要游览景区的盛况和当地的民风民俗、地方特产、藏民礼仪和礼节性用语等等。小赵口若悬河讲了许多,问大家听没听。我睁开眼环视车内,不少人闭着双眼,或许是闭目养神,或许是已入乡,即使有人听,也许和我一样是左耳进,右耳出。她看大家兴致不高,就提高嗓门,问大家为什么不与她互动?年轻人依旧低头玩手机,老年人依旧无人搭理。偏偏我的一个微笑被小赵捕捉到了,她冲我问道:您这次出游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随声应道:好心情不被人破坏。和我坐同一排、靠右边车窗的年轻女子笑了,只听她说“境由心生”。我普通话说的差,基本用方言,便重复旁边那女子的话:境由心生。小赵问“今有行僧?看你不像啊,车内哪个是僧人?”这一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都互相张望,显得茫然。看大家来了精神,小赵话头一转,接着我刚才的话茬说道:对啊,刚才这位叔叔说得对,出游就是要有个好心情,要高高兴兴。心情要好,就是要舍得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给自己买,给亲戚朋友买。买到好东西,自己当然就高兴了,送亲戚朋友,大家更高兴了,这钱就花得値,这旅游就有意义,才会游得更开心。小赵的话音刚落,几个河南的游客就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了;坐我前边的那几个人是来自西安的,其中一个大妈低声说:“唵,你日眼啥就来啥”。她面朝前,啥表情我看不见,但我能猜测到,她一定是不屑、鄙视或讨厌的神情。倒是那来自河北的两个游客(导游在途中收身份证时,边收边问)偏着头,盯着车窗外,不停交流,交换着座车窗一边拍照沿途的丹霞地貌、草原上的牦牛和羊群。受他们感染,我也侧目望外,全然忘了一切。

第一站快要到了,导游小赵要大家每人交260元,说是自费项目,观看土族歌舞、参与土族婚礼、惊险游戏、感受土族民俗和饮食文化。因我在旅游行程上看到这属自费项目,就让妻子交了520元。西安的几个游客,任导游怎么说就是不交,差点吵起来。电话打回兰州的旅游公司,不知对方说了什么,最后还是有两个大妈没交这钱,当然也就没能参与这个项目。看小赵的脸色,显然很生气的。一下车,当地土族姑娘们迎上来,逐人献哈达、敬青稞酒。入园后在土族特色餐馆就餐,接下来观看传统民族歌舞表演、土族祭天祭地、祈祷神灵保佑、参与土族婚礼等娱乐。原来土族和藏族一样,信仰的都是藏传佛教,能歌善舞、手工技艺高超,好多方面习俗与藏民相同。土族风情园活动结束,已快到下午四点,大家按规定时间回到旅游车上前往下一站——塔尔寺。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规模相当大。塔尔寺的由来,还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俗称喇嘛教)创始人宗喀巴说起。相传宗喀巴于1357年藏历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他从3岁开始进寺受戒,随高僧学经9年,16岁徒步赴西藏学法,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佛法,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了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先后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宗喀巴离家赴藏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在藏经殿,我们看到上百僧人席地而坐,双手合十,双目紧闭,嘴唇翕动。旁边的廊檐下,十多个身着藏族服装的男女,大约三、四十岁的样子,反复站起来、匍下去,各做各的,身下的地板油光锃亮,都能照出影子了。在另一个院子内,十米多宽的通道两边长廊,悬挂的是转经筒,金属铸就的经桶,表面是藏阳文,据说是经文,早就磨得光溜溜的,不知是游客的印痕还是信教藏民的功夫亦或寺院僧人的杰作。看到藏民和僧人对宗教的那份虔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第一天行程结束,原路返回,入住西宁市一准星级宾馆。河南山东人嗓门大,晚上十一点他们还在高声说笑,隐隐听见猜拳行令声。换个地方就失眠的我,多么希望宾馆的工作人员或我们的导游能出来予以制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C.第二天要到茶卡盐湖去看看。从西宁出发沿湟源峡谷,到康巴藏寨,领略那儿的风土人情,感受汉藏结合地区的茶马互市。导游极力鼓动大家购买藏族银质工艺品、当地出产的昆仑玉。东西都是好东西,就是价钱太高。游客们观赏完毕回到车上等导游,不多时小赵回到车上,满脸不悦,气呼呼地问大家:这么好的东西都不卖,留下钱干啥用?别人啥感觉我猜不到,反正我是满不在乎的,心情依旧还是很好的。导游讲她的,我给妻子讲我的:云南傣族、贵州苗族的银工艺品和刚看到的藏族银工艺品的异同、塔尔寺藏民的虔诚、藏民的习俗、著名的藏族歌星等,这些有我从书上看来的,也有听来的,也有信口胡谝的。反正就是为了好心情不受外边的干扰。坐前边的西安大妈不时回过头来微笑着看我们,也许是我的口音和陕西关中的差别不大的缘故吧。座右侧的一对河南年轻人(好像小俩口)悄悄问我买东西了没,我说没买,那女的说,她们也没买,男的说,导游越说越坚定了他们不买的决心。车子在公路上快速前行,透过车窗,看到远处的山顶上白茫茫的,是不是,不得而知,导游也不告诉游客。约一个小时后,导游叫醒大家说:“怎么都睡觉呀?昨晚十一点了不睡,吵吵嚷嚷的,咋到车上就都睡觉了?这真是旅游界总结的:“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晚上吵闹,回家啥也不知道”。

车过日月山,山坡上那人工彩虹分外耀眼。传说唐朝为了改善与少数民族关系,采取和亲政策来避免边境冲突,就将文成公主送西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文成公主在这里拿出她出发时带的日月宝镜观看长安繁华盛景,不慎将宝镜滑落摔碎,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著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便由此得名 。我觉得,文成公主是怕自己的思乡之情动摇了她入藏和亲的决心,搅了国家长治久安之大计,而把随身所带的日月宝镜在此摔碎。她甘愿舍去自己的幸福生活,换得祖国的安定祥和,这样更符合文成公主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现在的地理资料看,日月山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巴车继续穿谷越岭,游客大多昏昏欲睡。不知过了多久,导游用话筒又开始讲起来:大家注意了,马上要翻越海拔3800多米的橡皮山,危险就在眼前。一听“危险”二字,大家好像都紧张了起来,有人开始检查安全带,有人睁大眼睛挺直身子望导游,也有和我一样睡眼惺忪、漫不经心的。导游清了清嗓子:前段时间有个旅游团经过这橡皮山,团内一个50岁左右的游客高原反应了,全车人束手无策,附近又没医院,他就只能躺着咬牙坚持。到了景点,别人游玩,而那名游客在导游帮助下找到诊疗所做了理疗。几天后那个旅游团刚到敦煌,那人就殁了。他出来旅游却丢了性命,你们说,钱没花命没了,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所以说,出来旅游,就要舍得花钱。先不说这事了,还是说说咱们吧。面对高海拔,咱们内地人都会有高原反应,怎么办呢,给大家介绍个攀登珠穆朗玛峰专用产品——氧初高氧水,这也是近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高科技产品。小赵话音刚落,车内就叽叽喳喳起来,有打问哪里有卖的,有感叹这高科技产品神威的。

妻子用胳膊肘撞撞我:儿子青海游回来怎么没说起过高原反应?我悄悄说,这是导游在忽悠人呢。从没看到和听说近年有什么对付高原反应的氧初高氧水获诺贝尔医学奖啊。她要是说获个其他什么奖,可能我就信了,这诺奖可不是一般的奖项啊。只听小赵说:如果那个高原反应出了事,可与他们旅游公司没任何关系。前边是个高原应急救护站,停车休息几分钟,有上厕所的就快点。小赵说话间车已慢下来停靠在路边,跨过水沟是一排彩钢瓦搭建的房子,门前三个年轻人向大巴车张望。车门打开,小赵先下了车,走向那几个年轻人,咕哝几句后又慢腾腾折回来,只见两个年轻人一前一后抱着不大的纸箱走来,随小赵上车后,做了自我介绍,称他们拿的就是抗高原反应的高科技产品——氧初高氧水,说这车游客真幸运,就剩两箱了,每袋100元。说完,一人抱纸箱到了后边,一人仍站在小赵旁边往出取“神水”。车内一时乱哄哄的,都争抢着卖,坐在第二排的中年男子拿出一沓百元大钞统一给他们河南那十多个游客付了钱,每人都领到一袋。西安的那几个老年人买到后看了说明,可能觉得一袋不够,还有人拿着红彤彤的大钞,叫再来一袋。看来死亡是人们都感到恐惧的事情,要不怎么会有人听到这个词与自己有关系时就乱了方寸,胡乱投医呢?怎么能毫不思索慷慨出资买一片树叶指望它能成诺亚方舟呢?

听着南腔北调的议论,我觉得好笑。不知怎么了,我忽然也有了想买的念头,可能是从众心理作怪吧。怀疑归怀疑,不可冒这险;宁可信其神,不可信受骗。何况我本身就血压偏高,加之当时感觉头晕乏力,浑身不适。不知是车坐久了,长途颠簸造成的还是不适应这高原环境产生的反应?后边那个卖“神水”的已经来到我旁边了。我给靠左边车窗坐的妻子说了我的感觉和顾虑,让她买一袋,她不情愿的掏出一张红皮递过来,我没来得及接就被那个卖水的年轻人一把夺了过去,他顺手递给我一袋“神水”,要我再买一袋。我说:就这一袋,我买来是想看看到底是啥东西,并不是用来对付高原反应的。他听后神秘的一笑疾步向前走去。小赵看到箱内还剩几袋再没人买了,就不失时机地提醒游客:没卖的和买少了的,可别后悔哦。见无人反应,她尾随那两个卖水的下车走向彩钢瓦房。

回到车上,小赵笑吟吟的对大家说:她刚喝了几口,一下就精神多了。她叫大家打开,喝两口后马上璇紧瓶盖,到山顶后再喝点,剩下的晚上睡觉时再喝。我看过了,跟医院用的那输液袋差不多大小,有点瘪,标明内装400毫升,四川绵阳的一家公司生产。看到大家都在喝“神水”,妻子揶揄我:你命贵,打开喝吧。我打开喝了一口,感觉和普通的矿泉水并无二样。大巴急速前进,车内无人说话,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车已到茶卡盐湖,透过车窗能看见五颜六色的经幡和熙熙攘攘的游客。导游小赵唤醒大家,告诉目的地到了。她下车去拿来门票,逐人发到手,让我们自己掌握时间,下午6点半准时集合。

进入盐湖,真是大开眼界,脚下踩的尽是盐。茫茫盐湖,一眼望不到边,天瓦蓝瓦蓝,白云如一堆堆捆扎不住的棉絮。天地相近,好像一根长杆就能触到。观光小火车载满了游客往来在盐湖中间的轨道上,少男少女们站在盐湖中,摆出各种姿势拍照,出来时腿上脚上白白的一层盐末。我们看过盐雕后,也踏入湖中的木地版,把还剩一大半的“神水”倒掉,再一把一把往里边灌米粒般粗细的白盐。茶卡盐湖号称“天空之镜”,那里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历史积淀,让我们流连忘返。在车上时导游就告诉我们,茶卡盐湖的盐,够中国14亿人食用80年,这什么概念?真是巨大的宝藏啊!归途中,我忽然想起了当年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篇“美丽祖国的聚宝盆——柴达木盆地”一文,对这片神奇的土地做了详尽的描述。从茶卡盐湖回到青海湖畔的宾馆,用了一个多小时,晚餐虽然一般,但我却吃得有滋有味。

D.睡梦中听到有人使劲敲门,妻子问干啥的,原来是宾馆服务员叫起床。一看时间快到6点半。急忙忙处理完琐碎事,拿起旅行包直奔楼下餐厅。餐厅内人已坐满,左右张望发现一个餐桌的人都站起来要走,便叫服务员过来收拾了残局,简单的自助餐用过后,刚赶上出发。原本想看湖上日出,偏偏我们乘坐的大巴停在一座楼下等人,看不到日出。过了将近十分钟,那两个人才嘻嘻哈哈回到车上。这两人跑到400多米外的地方拍日出去了。导游小赵数落了两句,车上也有人不满,我虽没听懂他们的方言,但看脸色就知道。我理解,也能包容他们,所以好心情并没受影响。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也是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它是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在藏语中,就是“青色的海”。原来汇入黄河的一条河由于地质构造变化,东面隆起,西面沉降,河水改了方向,由东向西流去,所以这条河就叫倒淌河,倒淌河水流入这断层陷落区就形成了青海湖。在去茶卡盐湖时,远远就能看到青海湖,汽车跑了好久依然能看见。据最新测量数据显示,青海湖面积4435.7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灵台县那么大。进入观光区,标志性巨石上“青海湖”特别耀眼,远眺水天一色,天水相连。往前走,又是另一形状的巨石,上边也是“青海湖”,旁边小字注明是“中国最美的湖”、还有一处标明是“国家地质公园”。类似的巨石五处,每个旁边都是摩肩接踵的留影者,等着留影的队伍越来越长。在一标志石前,有人为拍照而发生口角,一个说普通话的摩登女士诅咒一个中年男人,中年男人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反击。双方都被别人拦着,要不拳脚早就跟上了。好多人都笑眯眯的围着看热闹,原来这也算是一道风景。规定的集合时间快到了,我们急匆匆出了景区。等赶到西宁,午饭时间早过。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家类似农家乐饭庄落座,这里环境优雅,饭菜也不错,这是出来三天吃得最好的一餐。牦牛、羊肉很有特色。接下来是在西宁市参观藏医药民族文化博物馆、牦牛肉加工流水作业等。

E.吃饱喝足去参观,本来是很开心的事。可导游小赵绷着脸说,她如何辛苦,陪着大家都三天了,下面参观完就回兰州,本次旅游结束。她诉苦说公司给他们不开工资,就靠带团,靠游客购物拿点提成。先两天动员大家买些昆仑玉、藏银等,大家都不肯买。她也没法。人都得讲点良心,将心比心。下面的参观购物,也是大家给她回报的时候,都得买些东西啊,别把钱带出来再带回去。给亲友家人买点东西带回去多有面子,这也是给了她面子啊。她的这话让人听着有点带乞求的味道。最后还不忘这么一句:“我就站在门口看着,看哪个没良心的空手出来”。

买不买东西是游客自己的事,行程安排(旅游合同)里明确无购物,导游现在咋这样呢,30多人竟然没一个出声。河南山东人不是喜欢抱打不平吗,现在怎么也悄悄装着呢?带上导游递来的参观胸牌,先进去参观藏医药博物馆。讲解员逐展馆引导看高原特有的药材标本、图片,讲其特殊的功效。我领妻子脱离了讲解团队,进入民俗展室,看古今服饰、历史遗物、传统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等。转出来正好与团队汇到了一起。藏医看病听起来很神奇。我们在讲解员带领下到藏医馆,五人一组,分别到六个藏医处看病。给我看病的医生大概40岁左右。看了我的双手和舌头,就告诉我血脂血压高,肝肾阴虚。见我点头,藏医要开药方,问我带钱多不?我忙说正在服药中。于是他给下一个游客看双手了。我赶紧站起,按导游教的,双手合十弯腰,一句“土机器”出口,那藏医笑了。同团的山东游客纠正道:是“扎西德勒”,什么土机器洋机器的。是他记错了。“吉祥如意”对应的是“扎西德勒”,“谢谢”对应的就是“土机器”。不知别的游客在这里买藏药了没有,反正我没买。看了那药价我接受不了。像草、藏红花等,绝对货真,但价格不菲呀。

到了牦牛肉加工场,看了加工流程,每公斤风干牦牛肉比我在茶卡盐湖那里买的至少多了160元。当然这里的包装是很讲究的。和牦牛肉加工厂通着的是一家超市,看了看也没什么特别的。想到兄弟没别的嗜好,只是喜欢抽细支、焦油含量低的香烟,于是我便掏240元买了一条“青海湖”香烟。付款时,收银员特别查看了导游发给我的胸牌,做了记录。参观购物结束,我们这个团的游客陆续回到车场的大巴车旁,有拎着大小不一包裹的,也有两手空空的。一会儿导游小赵才和司机过来。车门开了,他们什么也没多说,就一声“上车”。车子驶上高速,大家好像都睡觉了,好久听不到有人说话。

回到兰州已是灯火辉煌,只见大街小巷的人流车流缓缓而行。打开车窗,热浪扑面而来,青海的正午都感到凉凉的,兰州这个时候依然是热浪不减。大西北的地理地貌奇特,气候也同样差异很大,叫人不可思议。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全球冷热不均,极端天气频出,灾害连连。如何控制,目前人类是奈何不了的,但火热的旅游市场出现的种种乱象,早就饱受诟病,政府也出台政策法规,三令五声严厉制止。但我在这次青海出游中,依旧感到行业歪风仍在蔓延,若再不刹住这股歪风,受伤的不仅仅是游客的心情,而是政府的形象和公众对法规的质疑。

2017年9月3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3959/

我的青海之旅的评论 (共 1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