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井冈山随笔

2017-09-27 00:30 作者:秋歌  | 2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红色的信仰

踏上井冈山那片红色土地,我的心就处在一种激动之中。

这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说熟悉,是因为她在我的记忆中总是那样鲜红;说陌生,是因为她多少年来只是在中而从未走近。今天,梦想成真,我终于来到了这块浸满无数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上。

井冈山是英雄山,她有讲不完的传奇故事;井冈山是摇篮,茫茫暗的一点革命星火,引燃一场漫天大火,把一个赤县神州烧得通红通红,铸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

徜徉在五百里井岗群峰之间,呼啸的山风,滚滚的流云,仿佛让我听见当年漫山遍野的厮杀声,让我闻到那弥漫的战火硝烟,让我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激烈震荡。

1927年,中国现代史上一个让国共两党都难以忘怀的一年。这一年的中国,风云突变,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在上海和武汉对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无数人头落地,革命者鲜血成河,腥风血笼罩中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被迫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这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9月9日,湘赣边界一带爆发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当年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词为我们描述了他领导的这场秋收起义的斗争情景,领略了工农革命的浩荡场面,让我们看到了农民暴动的如火如荼,但是这场斗争也因敌强我弱而最终失利,起义军被迫向罗霄山脉中部转移,于是五百里井冈山上一支衣衫褴褛的农民革命队伍出现了,星星之火便从这里开始燃烧燎原。

1928年1月,湘南暴动失败,朱德和陈毅分别率起义军向湘赣边界转移,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井冈山龙市,建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毛会师,为井岗山根据地斗争的不断深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极大增强了湘赣边界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开创井冈山革命道路,加快中国革命的步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此,朱德曾写下不少诗篇记述自己的感受。其中一首曰:“一九二八年,五四纪念节。龙市大会师,庆祝大团结。人民来欢迎,个个皆喜悦。领袖毛泽东,革命重政策。纪律严明时,群众自亲切。为民除恶霸,安居才乐业。”

当年的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百姓当家作主,着实一遍红火,但是如果还原历史,我们看到朱毛会师后的井冈山军民实际处在十分困难的境地之中。毛泽东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的诗句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伴着初井冈山的萧瑟夜风,坐在宾馆的灯下重读毛泽东当年在井冈山写下的一些文章,我真切感受到那里面所记叙的严峻情形,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毛泽东这样写道:“四月以后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势力暂时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军队,随时都有八九个团以上的兵力,多的到过十八个团......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红军一面要打仗,一面又要筹饷。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可以想见,在那种白色恐怖形势下,面对强敌,弱小的红军在五百里井岗中段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在一个当时只有两千来人的山区里,要维持自己的生存是何等之难。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百倍的信念,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坚持下来。

在井冈山,我见过这样一件写在已经陈旧的红色土布上的入党誓词:“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旗,永不叛党。”据介绍,这份誓词的主人公叫贺页朵,是井冈山地区北田村一位勤劳俭朴、为人正直的贫苦农民, 1927年投身革命,曾担任乡农会副主席。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他以榨油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为红军搜集情报,还多次参加过红军攻打永新的战斗。1931年1月25日,贺页朵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就在他做工的榨油坊举行。摇曳的油灯下,他用毛笔在这块红色的土布上写下了前面那六句入党誓词。由于识字不多,在写的誓词里,24个字中就有5个别字,工整却很稚拙的字迹让人感受到白色恐怖下一个真正立志革命的贫苦农民发自灵魂深处坚决跟党走的忠诚和信念。1934年,红军离开江西开始长征,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的贺页朵被留下来,与党失去了联系。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份入党誓词藏在榨油坊的屋檐下。夜深人静,他常常将这份誓词取下来默默诵读,等待着党的召唤。1951年,中央慰问团到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贺页朵将这份珍贵的入党誓词亲手交给了慰问团负责人。誓词虽然简朴,但字里行间却表达了一个处于革命最困难时期的普通党员对党的信仰与忠贞。我被这个故事所感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漫漫长夜里为什么苦苦等待?他靠的是什么?是信仰,是忠诚,是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茅草过火不断根,风一吹万万千。” “树大不怕狂风吹,堤高不怕大水冲;工农有了共产党,坚决革命没二心。” “松柴烤火千里香,穷人骨头坚如钢;死了要埋井冈山,活着就跟共产党。” 这是我在井冈山读到的许多革命歌谣中的几首,这些歌谣话语朴实,却是当年千千万万革命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是渴望翻身解放的贫苦民众的呐喊。就如另一首民谣所唱的:“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革命大军来到了,土豪劣绅哭涟涟。过新年,过新年,穷人个个笑开颜,打倒土豪和劣绅,你分房屋我分田……过新年,过新年,家家贴上红对联,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牢记毛委员。”这首民谣反映了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感激,因为这个党通过革命让他们得到了利益,感受到了公平,有了幸福。所以,他们才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惜忍饥挨饿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正因如此,他们能够在艰苦的岁月里吃着粗糙的红米饭,喝着没有油盐的南瓜汤,盖着干稻草为理想而浴血奋战。这就是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党人笑对生活的态度,这就是今天的人们难以理解的人生旷达。

熟悉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人都知道,当1930年红军离开后,这里遭受了惨绝人寰的屠杀。人头落地,房屋被烧。白军的口号是:石头过刀,茅草过火,人要换种,可以想见白色恐怖之惨烈。1929年1月,红军主力下山进军赣南闽西地区,井冈山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国民党军队进入井冈山。当时住在小井红军医院和当地百姓家的130位红军重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而被捕。严刑拷打、威逼利诱没能使他们屈服。白军便将他们集体枪杀在附近一条小溪旁的稻田里。当地群众后将这批红军战士的遗体分三处就地掩埋。竹风瑟瑟,如泣如诉,血染溪流的红军战士怒目苍天,壮志未酬。但是,屠杀没能改变井冈山儿女的信念。无数的穷苦百姓在红军离开后,深深地怀念共产党,盼望着红军胜利归来,他们望着红军离开的方向在心底唱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通映山红。”的确如此,面对白色恐怖,面对血淋淋的屠刀,井冈山儿女从没低下自己的头颅。就像作家袁鹰在他的散文《井冈翠竹》中所描写的那样: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民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的生机,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其实袁鹰的描写并非仅仅是一种文学想象,在大井毛泽东故居后面,就有这样两棵大树,一棵为柞树,一棵为红豆杉。1929年井冈山失守后,毛泽东的这处住房被敌人烧毁,仅剩残墙两堵,屋后那两棵树也被熊熊烈火烧焦。人们都以为死了,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两棵树居然在烈火中挺过来了。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春天,这两棵树竟在习习春风中重又绽放出点点新芽,继而枝繁叶茂,绿茵盖地。如果说人的信仰如此尚可理解,那么这树的表现则令人拍案称奇。当地人告诉我,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这两棵树上还挂满了银色的小花。 1976年毛泽东逝世,两棵树居然都枝叶枯萎,似乎为主人的离去而伤感,欲与同行。后经园艺师们精心呵护,才新枝再发,生机蓬勃。闻听此言,我不禁驻足观之,为其赞叹叫绝。早年阅读过许多关于江西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为里面的内容所感动。但也曾觉得那就是文学,或许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距离。这次来井冈山,那里面所描写的生活为我所亲自感受。没有经历过当年的斗争生活是难以体会到一种信仰是怎样鼓舞桌人们与白色恐怖斗争的。我为当年的井冈山人民的信仰所钦佩。

站在高高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放眼远眺,对面青翠的五指峰云烟缭绕,雾气蒸腾。毛泽东那充满诗意的描写又在我的耳边响起:“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就是信念,一个伟大革命家在困难中的坚定信念。

我上井冈山时,天正下着绵绵细雨,四处云遮雾罩,但是,这云雾却让我对历史有了一种感悟:信仰,或许就是一种终极的追求和希望。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就如这云雾之中的人一样,四顾茫茫,不知所往;有了信仰,即使云雾再厚,就像无边大海里有了指南针,怎么也不会迷航,永远也会找到自己的希望与前进方向。

黄洋界抒怀

到井冈山不去黄洋界,就像到了庐山不去看仙人洞一样,是一个遗憾。黄洋界出名源于发生在1928年8月30日那场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而毛泽东的那首《西江月?井冈山》更让其家喻户晓。熟悉中国革命史的人不会不知道三大战役,而人们也不会不知道黄洋界保卫战。如果说三大战役是中国革命胜利关键战役,那么黄洋界保卫战则是在红军初创时期的小规模战斗,然而正因其是在红军初创时期,所以他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并不亚于三大战役。正因如此,所以一上山大家都急迫地问领队何时去黄洋界。我们去黄洋界时,正逢漫天大雾,一路上除了近处还多少能见到一点景物,其他什么也看不清。但是我们仍然按捺不住内心的急迫,要去那里感受一下当年的情景。

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盘旋,我们终于到达了黄洋界。导游介绍说,这里四周崇山峻岭,万峰竞险:南部山冈星罗棋布,古称“万箩倒米”;北部峭壁深渊,长满松竹杜鹃。险峻的地势使黄洋界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遇晴日,举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雾缭绕。黄洋界就仿佛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人立其上,举目四顾,犹如岸边观海,四周群山奔涌、松涛怒吼,白云填谷,那翻滚的云雾宛如奔腾大海、浩瀚汪洋,所以黄洋界又被称作 “汪洋界”、“望洋界”。毛泽东曾在其诗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可惜茫茫大雾把这险峻雄奇遮盖得严严实实,一切只有凭我们自己的想象了。

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来到黄洋界山口,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这碑高12米,正面镌刻有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的手迹。背面则镌刻着朱德同志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这碑始建于1960年10月,当时为木质结构。1965年冬,重新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文革”期间,由于朱德受到批判,这座木质碑被炸毁,在碑的原址上新建一座“火炬亭”,上有林彪题写的“黄洋界”三字。1977年, “火炬亭”又被炸毁,再次竖起眼前这座钢筋水泥纪念碑。与这块纪念碑相对,竖碑的前面是一座横碑,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镌刻有毛泽东手书的镏金《西江月•井冈山》;背面则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人们到此,欣然驻足,读着碑文,听讲解员介绍当年的往事,缅怀革命先贤。

沿着一条石径向下,我们来到黄洋界哨口工事处,这是当年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一尊普通的迫击炮被安放在这里。据资料介绍,当时井冈山上兵力极少,红军主力正征战湘南,组建仅三个月的红军第三十一团,在团长朱云卿、政委何挺颖的指挥下退守井冈山,以仅两个连的兵力,凭借黄洋界天险之势与敌决战。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他们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了多次殊死的血战。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当天下午四时,红军战士把以前缴获后在井冈山红军修理厂修理的一门敌军的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前两发都没打响,只有第三发炮弹正好掉在敌军的指挥所附近爆炸。敌军忽见有大炮轰击,误以为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遂于当夜在弥漫云雾之下逃之夭夭,不敢再犯。

在今天的黄洋界红军营房旧址里,还陈列着这样一段京剧《空城计》诸葛亮的唱段,不过唱词的内容已经变化:“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山下扎大营?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红米南瓜——南瓜红米犒赏你的众三军。你来、来、来! 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这是当年红军中的几位京剧好者,战斗结束后即兴在黄洋界上编的一段《毛泽东的空山计》。几个人有的敲着竹板,有的击着脸盆,有的打着搪瓷饭碗,兴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来,歌颂井冈山军民团结御敌的胜利,嘲讽反动派的失败。黄洋界保卫战进行时,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正在回井冈山的途中,得悉黄洋界保卫战大捷,喜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篇《西江月•井冈山》,讴歌井冈山军民不畏强敌团结奋斗,取得了粉碎湘赣两省敌军第二次“会剿”井冈山战斗的伟大胜利。词曰: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想象着当年这山间激烈的战斗场景,人们纷纷在那尊迫击炮前拍照留念。不过令我意外的是,当年学习毛泽东的这首词时,脑海里一直是一派炮声隆隆的感受,这完全是受他所写的“黄洋界上炮声隆”一句的影响,以为当年这里一定是炮声震天动地,经久不息,殊不知这次来后方知道居然就只响了一炮,战事就在暗夜中悄然结束,窃以为文学的作用实在了不得。以致有人作联:“一峰独峙,炮声在耳,铸成天下经纶;五珠联璧,险关通途,铺就壮美河山。

实事求是读历史

毛泽东在井冈山所著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年青时就曾熟读。这是一篇不知被多少历史学家解读过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一句至今还未曾忘记。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回答了当时红军队伍中一些人面对革命前途所产生的疑虑。而导致毛泽东写下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林彪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的命题。由于信为林彪所写,故而此事成为后人议论纷纷的一个话题。几十年后,林彪折戟沉沙,人们一律将他的这封信作为其早年就对革命前途持怀疑态度,面对强敌悲观失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铁证。而此前,这也确实曾成为林彪耿耿于怀的一块心病,以致194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编入《毛泽东选集》时,他特意致信中央: “我同意在党内外公布这封信,为不致引起误解,我同意公布信的内容,而不公布我的名字”,也可避免国外“种种无益的推测”。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要求,在将该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时候,把开头几段和结尾处指名批评林彪的文字删去,并改题目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69年,林彪回井冈山,故地重游,遥想当年往事,睹物生情,命人代笔作词,在《人民日报》发表,并送毛泽东一阅。词曰《西江月•重上井冈山》:“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井冈山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着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顽敌埋葬。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起蒿萊,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开颜,斗志不容稍减。”诗中的“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即是对当年写信一事的辩解。尤其当代笔者送稿给林彪审阅时,林彪将原稿所写 “何疑星火燎原”,改为了“岂疑星火燎原”。一字之差,意思更加明白。史料记载,毛泽东看过林彪这首词后,挥笔写下 “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笔者怀着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查阅了有关资料,居然发现1980年第5期《党史研究资料》上有李德江先生《对林彪“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问题的探讨》一文,该文明确指出,“红旗到底能打得多久”这句话并非林彪所说,而是林彪根据当时部队中一些人流露出的对革命前途持怀疑和悲观态度的实际情况致信毛泽东,希望他能针对问题给官兵做一个正确的解答。林彪的那封信我没能找到原文,因而对此说法不能发表评论。但是,我也不屑那种一面倒的研究方法,倒很赞成老将军黄克诚的一个评价:“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是错误的,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有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由于林彪提了这个问题,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林彪不提那个问题,毛主席那篇文章也写不出来。在党内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按照组织系统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应该提倡这种事情,不是批判这种事情。特别现在应当提倡这种作风。在文化大革命中,谁说一句就记账,弄得谁也不敢讲话,怕说错了挨斗。据我了解,像这类事情林彪不止这一回,他向毛主席提意见还有提得更厉害的。”

黄老讲这话是1985年3月,这时距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已有五十五年了。作为一个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士,将军的这个评价客观公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不论怎样说,我们评价历史不能因为后来情况的变化而全盘否定,那不是科学的态度。信仰,并非一下子就树立,也不是一成不变,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会有一个过程,都会有一个深化的阶段。我们对待历史人物应当立足于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样才符合科学的认识论。

确实,共产主义者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可以随意地呼风唤雨。正如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所说,“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却应当具有审时度势的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宏伟气魄,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只要自己的事业和前进方向正确,有着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困难再大也会克服,目标再远也能达到。

在井冈山,类似有争议的事似乎还有很多,但是我认为,不论怎样,都要结合当时的情况来具体分析,而不是想当然地或粉饰或否定。历史就是历史,不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随意改动。就像当年究竟是朱毛会师还是毛林会师一样,就像究竟是朱德的扁担还是林彪的扁担一样,那是不能随意修改的,否则就会闹出天大的笑话来。当然这些笑话的始作俑者或许不一定是当事人本人的意愿,但是一旦被人所利用制造,则会给历史研究带来种种迷雾。

井冈山上广安人

在井冈山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注意着这块红色土地上有多少四川人投身于当年这里的革命斗争,朱德、陈毅、而这却让我发现了在这支红色队伍里居然还有不少广安人。他们中有华蓥市的毕占云、邻水县的游程、熊寿祺。

对毕占云的了解,最早是在毛泽东那篇《井岗山的斗争》一文中。1928年7月24日,红四军第28团,第29团攻打郴州,先胜后败,撤离战斗,于8月初退至桂东沙田一带。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立即率部往桂东方向迎还大队。8月23日在桂东会合。议决经崇义、上犹重回井冈山。毛泽东在这篇文中这样写道: “9月26日回到井冈山。10月1日,……收复宁冈全县。此时湘敌驻桂东阎仲儒部有126人投入红军,编为特务营,毕占云为营长。”

在广安,流传着很多毕占云的的传奇故事。他出生于1903年,原名毕隆兴,家住今华蓥市永兴镇。9岁时,毕占云父母双亡,靠帮绅粮放牛割草为生。后随伯父到禄市街上一家面馆做水面糊口。苦难的生活使他萌生了从军的念头。于是先到禄市民练营当兵,后投身绿林,劫富济贫。由于他略通军事,机智果断,英勇善战,所带领的这支绿林队伍颇有战斗力,在当地形成一定影响。以致当地土匪扬言“要把毕毛儿(毕占云乳名)捉到砍成块块”。 1922年他到成都加入川军向成杰部,国民党反动派为阻挡红军进攻湘东南,临时将毕占云调归湖南军阀唐生智部阎仲儒旅指挥,先后驻平江、礼陵、安仁、桂东等地。1926年以后,毕占云目睹北伐战争和大革命运动的风云变幻,心情沉重。1928年5月,毕部在血雨腥风中进驻湖南平江城。因不满蒋介石统治,毕占云内心苦闷,常以推牌九、摸麻将来打发时光。他所率的一营人马辖三个连,其中有两个连长是中共党员。毕占云为稳住部队,加上对共产党怀有好感,便将国共两党人员均纳为部下,一视同仁,不分彼此,尽管上司再三催促在部属中实行“清党”,他概不理睬。但是,毕部藏有共产党员的事,在这年6月终被发现,团部密令毕占云立即处决这两个连长。反复思考后,毕占云选择了既不冒犯上司,又不滥杀无辜的办法,亲自给两个连长通风报信,让其逃离。此事自然不为上司轻易放过。不久毕部调防,随向成杰部从平江开赴礼陵、安仁一带阻击红军。此时,蒋介石为排斥异己,扩充自己的实力,下达了缩编部队的命令,向成杰部也不例外,毕占云本来就有“放虎归山”的嫌疑,自然就在缩编之中,他的一个营被缩编为一个连,毕占云由营长降为连长,受命开赴湘南的桂东, “会剿”朱毛红军,充当“剿共”马前卒。深受大革命运动影响的毕占云,来湖南后饱受湘军歧视,早已心怀不满,对红军也有一定认识,加之井冈山上的朱德、陈毅都是四川人,在川军中声望很高,矛盾之中便寄希望于朱德、陈毅两位老乡。毕占云在自己的回忆中这样讲:“ 1928年8月,朱德部与我部在距桂东六十里路的地方相遇,两军只距一百多米,进行交锋,我连没有下决心打,结果朱德部安全走了。以后又在桂东和酃县交界处,与红军打仗。这时,我就召开会议,决定投奔红军,参加革命,在火线上派出人员与红军部队联系。结果,在遂川大汾附近,陈毅同志来找我们部队,后来派党代表陈毅安到我部进行政治工作。10月,我们到达宁冈,后又被编为红四军特务营,直属于红四军军部领导。毛泽东同志常来特务营了解情况,关心干部和战士,进行政治教育,给我们很大鼓舞。”毕占云率部来到井冈山的茨坪。一千余名红四军的官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欢迎以毕占云为首的一百二十六位起义官兵到来。朱德操着浓厚的四川乡音致欢迎词:“同志们,我们红军,我们共产党欢迎你们参加革命,欢迎你们上井冈山和我们并肩战斗哩。国民党不是天天喊打倒朱毛吗?今天我们就先认识一下吧,我就是朱德,他就是毛泽东!”他边说边用手指了指身旁的毛泽东。毛泽东微笑着,向起义战士招手,示意欢迎。朱德正式宣布:毕占云部改编为中国红军第四军特务营,为红四军直属营,毕占云为营长。1928年10月,正是中国革命的低潮时期,毕占云部的起义投奔红军,在历史学家看来,不仅增强了红军的实力,削弱了敌营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国民党整连、整营成建制加入红军的先例,并为后来大批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做出了榜样。这年10月毕占云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营长、团长、师长、军参谋长、代理军长、冀东军区副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部队副司令员等职。作为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毕占云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7年病逝于郑州。

游雪程,邻水县新镇人,1903出生。1925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读黄埔军校,系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官兵中可以确定的四十余位黄埔军校生之一。1927年9月9日,雪程所在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参加了毛泽东亲自发动的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随毛泽东上井岗山。1927年11月,毛泽东指派游雪程与何长工到井冈山的“山大王”袁文才、王佐部任职并改造这两支部队。袁、王部改造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一军一师二团,游雪程任该团政治部主任。1929年1月,湘赣之敌纠集18个团围剿井岗山,毛泽东派何长工、游雪程率红四军32团和红五军留守井岗山,巩固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5月,受毛泽东派遣,游雪程与何长工率1000余人充实红五军,游雪程先后担任大队长、支队长兼政委、纵队副司令员等职,组织指挥大小战斗20余次,歼灭大量敌人。1930年4月,游雪程率部攻打江西瑞昌城,他身先士卒,靠前指挥,不幸中弹牺牲。

熊寿祺,字景昌,号唯知,1906出生于邻水县长滩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岗山。先后任红四军的连、营党代表,代理营长。1928年5月红四军成立, 林彪担任第一营营长,熊寿祺则任该营党代表。1929年1月,熊寿祺在瑞金城外大柏地西山茶林中指挥部队伏击敌军,大获全胜,俘敌数百,毛泽东为此写下了那首《大柏地• 菩萨蛮》诗篇:“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这年6月,熊寿祺指挥一纵队一支队打下龙岩,升任第一纵队党代表。又于9月率部攻占上杭,继而打下汀洲。他参加过著名的古田会议(即红四军党代表大会),协助毛泽东搜集、整理资料,制定古田会议决议草案,并当选红四军前委候补委员,调前委工作。1930年初,熊寿祺率一、三、四纵队离开古田,连续攻占广昌、安乐等县。2月7日,由毛泽东、朱德等5人组成的有红四、五、六军和赣西、闽西、东江党组织的共同前委成立,原红四军前委改为红四军军委,朱德、熊寿祺等5人任军委委员。毛泽东离开红四军军委专作前委工作后,熊寿祺代理红四军军委书记。这年4月1日,熊寿祺率部越梅岭关,克敌吴文献两个营,俘敌数百,占领南雄。此时,前委和毛泽东根据中央通知,派熊寿祺作为红四军及闽赣苏区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第一次苏维埃区域代表会。会上,他坚决抵制李立三“集中兵力攻打大城市”的左倾错误,始终坚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因地下交通站遭破坏,未能返回江西苏区。1931年春,熊寿祺在寻找党组织期间考入上海文生英语补习学校,次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并与党取得联系。1935年秋,熊寿祺就读日本早稻田大学,次年在日本建立了“中共东京特别支部”并任书记。1937年6月他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熊寿祺先后任中南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等职。“文革”期间,熊寿祺处境艰难,家被查抄,人遭批斗,书籍信件多被搜走。其中一封信就是毛泽东亲笔写给他的。那是1957年,毛主席正式公开发表《菩萨蛮•大柏地》一词,作为当年战斗的指挥者,主席的这首词触动了熊寿祺对那场战斗的回忆,感慨万分,于是步主席词的原韵和诗两首寄奉毛主席。主席读后亲笔回信:“寿祺兄:来信收到,甚慰。大作写得好。好久不见,待有时间,拟约一谈。”

1971年4月,熊寿祺遭迫害致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昭雪。

今天,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纪念大厅里,毕占云和熊寿祺的照片、事迹陈列其中;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三湾改编”参与者的名单上,熊寿祺和游雪程作为连党代表也名列其中。

红色传统的思考

今天的井冈山处处弥漫着浓浓的红色。来到这里就仿佛置身红色的海洋:眼睛看见的是红色图像,耳朵听见的是红色歌谣,嘴里吃的是红色米饭,身上穿的是红军军装。不论你是来自哪里,怀有何种信仰,都会被这氛围所感染,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

面对这红色氛围,我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那样艰苦恶劣的环境里红军能坚持下来,忍饥耐寒跟着共产党走下去,除了有着坚定的信念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在井冈山,人们都喜欢唱那首《红米饭南瓜汤》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这歌谣反映了红军生活的艰苦,体现了一种艰苦年代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大井,我看了当年红军的营地,一律的地铺,上面铺着稻草,这稻草既是床单也是被子。印证了那歌里 “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的情景。这情形在今天似乎不可想象,但当年就是这样,而且成为一种传统延续下去。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曾说过,解放战争中 “活跃在战场上的外国记者分不清共产党的军队谁是官谁是兵,从军长、师长到士兵、伙夫都是一样的军装,一个营长牺牲了,他的遗物仅仅有一支钢笔、一个本子。”1928年的新春,朱德在井冈山与红军战士共度春节,曾提笔写下一副春联:“红军中,官兵衣着薪饷一样;白军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无疑,这道出了红白两军的区别。在黄洋界的大柞树下,望着陡峭的山路,我想象着当年身为军长的朱德和战士们一道挑粮上山的情景,想起那段让人回味无穷的朱德藏扁担的故事,心中不胜感慨。确实,红军之所以能千古唯独,万世无双,官兵同甘共苦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曾很认真地研读过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一文。这篇文章写在井冈山斗争最艰难的时期,毛泽东在文中以平实、毫无雕琢的笔调记录了当时的真实情景:“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这样冷了,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好在苦惯了。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因此士兵也不怨恨什么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名曰’伙食尾子’,每人每日约得六七十文。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尤其是新来的俘虏兵,他们感觉国民党军队和我们军队是两个世界。他们虽然感觉红军的物质生活不如白军,但是精神得到了解放。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应当说,这段文字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个时期红军的艰苦,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在这篇文章里,毛泽东给了我们一个十分准确的答案,那就是当时党内、军队内具有非常民主的作风,民主主义这是红军队伍协调一致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战胜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基础。

井冈山时期所形成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民主作风是我们的党、我们军队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尽管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一个当年高举义旗呼喊着“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历经千辛万苦的政党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时,如何让自己来之不易的执政地位不动摇,让千千万万革命者当年为之奋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永固,让百姓能真正享受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这正是我们在研究井冈山精神时,需要去深思,必须注意的。

在井冈山的安仁县,当年的农民自卫军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张贴在国民党政府县议会的大门上,联曰:“议职位、议薪水,议来议去争吵不休;会官长、会姑娘,会来会去打狗散场。”这对联是对当年那些达官贵人所做作为的辛辣讽刺,他们只会对百姓敲骨吸髓地进行盘剥,而这样的腐败政权自然是不可能为百姓造福谋利。

一个政党,一个军队是否能为最广大的人民谋求利益,是当年我们能否发动群众、率领群众夺取政权的重要保证,而对于我们这个已经有着六十年执政经历的政党来说,这更是我们执政的根基。如果说当年的艰苦奋斗能激励我们发愤图强,那么继承和发扬当年的民主作风就更能产生公平与正义。还是借用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对此尤须深刻牢记。

就要离开井冈山了,我从车窗往外望去,只见群峰耸峙,青山绵延,云蒸霞蔚,风光一派。毛泽东当年重返井冈山所写的一首词《念奴娇 井冈山》蓦地响起在我耳畔: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天际明月,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43357/

井冈山随笔的评论 (共 20 条)

  • 淡了红颜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东湖聚李胤德
  • 鲁振中
  • 紫色的云
  •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
  • 雪儿
    雪儿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阅读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问好!推荐分享!
  • 秋歌

    秋歌一个政党,一个军队是否能为最广大的人民谋求利益,是当年我们能否发动群众、率领群众夺取政权的重要保证,而对于我们这个已经有着六十年执政经历的政党来说,这更是我们执政的根基。如果说当年的艰苦奋斗能激励我们发愤图强,那么继承和发扬当年的民主作风就更能产生公平与正义。还是借用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对此尤须深刻牢记。

    赞(0)回复
  • 老淮枯蝉

    老淮枯蝉林彪的那封信我没能找到原文,因而对此说法不能发表评论。但是,我也不屑那种一面倒的研究方法,倒很赞成老将军黄克诚的一个评价:“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是错误的,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有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

    赞(0)回复
  • 老淮枯蝉

    老淮枯蝉林彪的那封信我没能找到原文,因而对此说法不能发表评论。但是,我也不屑那种一面倒的研究方法,倒很赞成老将军黄克诚的一个评价:“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是错误的,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有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

    赞(0)回复
  • 老淮枯蝉

    老淮枯蝉林彪的那封信我没能找到原文,因而对此说法不能发表评论。但是,我也不屑那种一面倒的研究方法,倒很赞成老将军黄克诚的一个评价:“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是错误的,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有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

    赞(0)回复
  • 老淮枯蝉

    老淮枯蝉林彪的那封信我没能找到原文,因而对此说法不能发表评论。但是,我也不屑那种一面倒的研究方法,倒很赞成老将军黄克诚的一个评价:“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是错误的,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有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

    赞(0)回复
  • 老淮枯蝉

    老淮枯蝉林彪的那封信我没能找到原文,因而对此说法不能发表评论。但是,我也不屑那种一面倒的研究方法,倒很赞成老将军黄克诚的一个评价:“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是错误的,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有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

    赞(0)回复
  • 老淮枯蝉

    老淮枯蝉林彪的那封信我没能找到原文,因而对此说法不能发表评论。但是,我也不屑那种一面倒的研究方法,倒很赞成老将军黄克诚的一个评价:“林彪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好事;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是错误的,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有些同志不敢提意见,生怕自己吃亏,这不好,提的意见不一定都正确,还可能有错误,这不要紧,错了可以批评。

    赞(0)回复
  • 浪子狐

    浪子狐点喜欢,问好老师!

    赞(0)回复
  • 秋歌

    秋歌井冈山时期所形成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民主作风是我们的党、我们军队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尽管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一个当年高举义旗呼喊着“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历经千辛万苦的政党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执政党时,如何让自己来之不易的执政地位不动摇,让千千万万革命者当年为之奋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永固,让百姓能真正享受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这正是我们在研究井冈山精神时,需要去深思,必须注意的。

    赞(0)回复
  • 秋歌

    秋歌回复@浪子狐:谢谢

    赞(0)回复
  • 红彤彤的曙光

    红彤彤的曙光 欣赏,学习,推荐品读。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