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夕节的前生今世

2017-08-28 01:14 作者:高山流水云游僧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农历七月初七,古时民俗称晒衣节。“竹林七贤论曰:‘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阮籍、阮咸家族)庭中烂然,莫非绨锦’”(引自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从中可以看出,古时人们在这天,利用晴好天气集中晾晒衣物,杀菌灭蠹,以防潮湿霉烂或虫蛀;当然因为把自家的衣物曝晒于光天化日之下,也由此产生了另一层意思:炫富,斗巧(比一比谁家的妇女针黹更灵巧)。大概在此基础上渐渐演化为乞巧节。

由晒衣节又演化出晒书节。南朝·宋时刘义庆《世说新语》说: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曝晒衣物,他就走到太阳地里,露出肚皮仰卧在那里,说是晒书。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请祈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即银河)中有奕奕正白气如地河之波,辉辉有光曜五色,以此为征应(把此作为许愿会应验的征兆),见着便拜乞愿,三年乃得。”这里说的是在七月七日,白天晒诗书,晚上陈设酒肉果品,看到银河如浪五彩斑斓时许愿,三年后可实现。因为这时候天上织女星会渡过银河与河鼓星会。河鼓星,《史记·天官书》说:“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这就是说,河鼓星在牵牛星的北边,共三颗,中间的最大最亮,左右两边的较小,亮度也不如中间那颗。到唐朝司马贞著《<史记>索隐》 引 孙炎 曰:“河鼓之旗十二星,在牵牛北。或名河鼓为牵牛也。”可见,织女星最初相会的是河鼓星,把河鼓星当成牵牛星是在以后。南朝梁代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说:“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曰,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曰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这是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结婚的神话记载,但二者皆为天上“星神”,门当户对,和地上的养殖大户没有一毛钱关系。人们此时对七夕的纪念活动仍然以晒衣、晒书和乞巧为主。如梁代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就可见一斑。

关于七夕时节牵牛星织女星情的诗歌,留存下来的最早的当属汉代无名氏的古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但说的是咫尺天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两人并没有约会成功。晋代李充《七月七日诗》说:“朗月垂玄景,洪汉截皓苍。牵牛难牵牧,织女守空襄。河广尚可越,怨此汉无梁。”其中的“怨此汉无梁”,是说怨恨这银河上没有桥梁。可见在晋代李充时还没有鹊桥之说,或者有但流传不广,李充没有听说过。后世好事者由此受到启发,杜撰了让喜鹊为他们搭桥的故事。若后人墨守成规,那就不可能留下北宋秦观著名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可见,七夕也是与时俱进,有继承,有扬弃。今天人们既然要把七夕作为中国的“女儿节”“情人节”“爱情节”什么的,也未尝不可,与时俱进嘛。但那天,我们祝福人们时说一句“祝你们今天抓紧时间浪一回吧,要知道好景不长,明天你们就要陷入无边苦海了”好呢,还是说一句“祝你们白头偕老,‘神仙夫妻天天会’” 好呢?聪明的人不难得出答案。

【附】 旧诗《天上人间》

七 夕(2011·07·06)(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 间 一 日 天 上 瞬 ,

天 上 一 日 人 间 岁 。

莫 道 洒 家 话 语 醉 ,

君 可 传 唤 烂 柯 人 。

牛 郎 不 是 犀 利 哥 ,

织 女 也 非 西 单 妹 。

神 仙 夫 妻 天 天 会 ,

空 赚 你 我 几 滴 泪 。

休 说 神 仙 苦 ,

莫 信 天官 累 。

天 上 人 间 自 不 同 ,

千 万 别 天 真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9530/

七夕节的前生今世的评论 (共 11 条)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雪儿
  • 雪中傲梅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 王平如是说
  • 芙蓉秋水
  • 东湖聚李胤德
  • 心静如水
  • 诗心云卿
  • 春暖花开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