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饱尝墨香

2017-08-25 09:08 作者:闲云雅鹤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退伍后,当我分配到事业单位后,高兴得连续几个晚上暗自思量,如何像在部队那样做一个拼命三郎,再创事业辉煌而辗转难眠……

一天我晨跑步回来,在大门口碰见了我们单位的李俊主任:小伙子,你这样的习惯好,是部队养成的吧?要继续发扬哟!谢谢领导的关心和鼓励,我一定会的。你在这里听新闻吗?

是啊,多年养成的习惯了,哎,小李呀,你是高中生,也可以写我们商业系统的新闻嘛,对你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哟!我?那就试一试吧!谢谢领导的指点和鼓励。

当我上班打扫清洁卫生,不小心碰翻办桌上的墨水瓶的那一瞬间,散发出浓浓的墨水香味时,我细细地一想,今天早晨领导的点拨,使我茅塞顿开,这不就是我要走的路吗?于是,我拿起了笔,在办公室吴文贵老师的帮助下,开始了新闻创作。我的计划是先向巴中广播电台投稿。其原因嘛,我们的领导听巴中电台的早间新闻,二是巴中电台的用率相应较高。当我的稿子投给了《巴中广播电台》后,第二天早间新闻就播出了,而且连续播了三天。当时的李俊主任听了非常高兴:小伙子,动作还真快,可以,我没有看错,要继续哟!

听了领导的鼓励,我心理甜滋滋的。当天晚上,李主任还专门以此为内容并在机关一、三、五晚上的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学习。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有的祝贺我;有的讽刺嘲笑我;还有个别老同志挖苦我,说是刚来就想出“风头”,一个老科长当着我的面:你小伙子想把部队那一套拿到地方来想捞资本没门!这风言语冷,使我的积极性遭受了的打击,便背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工作便没有了干劲。恰在这时,我送文件的自行车放在办公室的走廊里被盗了,真是人倒霉时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连属下公司的人都知道了。又在这关键时刻,政工科长杨绍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小李呀,你才从部队回来,是这样的,没有部队纯洁,你也要经得住考验哟!就是,好难哟, 我在部队还没有当着领导的面说一个难字的,杨科长!

没有关系的,有我们领导支持,理解,你一定能够做好的,这一点我们相信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那以后,领导及时给我做了大量赖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导我,鼓励我,并对出现的不良风气在职工大会上进行了批评,这我才再次鼓起勇气,振作了精神。

失败乃成功之母,为了谨慎从事,就主动去请教办公室副主任吴文贵老师,在他的指点下,平日叫我多看一些我们简发各企业的《供销简报》中的格式、内容和当前工作的动态。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掌握后,我又主动的去拜他为老师,并提出帮他抄写新闻稿子和跑邮局,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我请求,收我为徒。我记得第一次给他抄好稿子请他审查时,他用南充话主动的说:要得,抄得很好嘛,懂规矩。小李子,今后抄好稿子把你的名字也写上。跟我时间长了,报社的编辑也就认识你了,懂吗?我知道了,谢谢您的提携!(我当时还暗自高兴,这就叫借船出海,我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嘛。就利用晚上时间钻研《文秘知识》和《档案管理手册》,实在不懂了,就去问档案局长的蒲局长和请教在我们一个伙食团吃饭的商业局的艾昌玉老师,教我实际工作中的文件传递、登记、立卷、归档、利用等各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新闻爱好与本质工作两不误。同时对我们系统内的新闻动态的了解上,花了不少的工夫。比如:如何发扬我们系统的全国劳动模范蔡大发的背篼精神,把我们经营的商品送到农民的手中,把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收起来,以及农业生产资农业技术服务送到农民手中的新闻载体展现出来。而我们主要宣传考核投稿的几家报社《四川供销合作报》、《中国商报》、《通川日报》、《四川农民报》、《信息报》等。就这样我经过短暂的“乘船”之行,终于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几家报纸上,我李代全也小有名气了。

2

到了1982年底由我独立执笔投稿后,分别在《巴中广播电台》、《通川日报》、《四川供销合作报》用稿,共计达18篇,被我们单位评为积极通讯员。我的档案管理工作验收为合格单位。实现了我本职工作和新闻爱好两赢两不误的计划。

“爱拼才会赢”是我一直信守的格言。在1983年那我给自己订立了这样的计划:一是总计发表我独立执笔的新闻稿子25篇。其中:在《巴中广电视台》发表新闻稿子10篇;在《通川日报》发表10篇;在《四川供销合作报》发表新闻稿子5篇。努力争取成为达县地区供销社通讯员。

我们作为抓业务的主管单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各个企业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来年的销售和利润实现“开门红”的报喜工作。也是我们抓稿源的黄金时间。在吴文贵老师的安排下,注意老先进蔡大发主任在那里工作的花丛供销社和中药材基地的渔溪供销社。结果是山供销社爆出冷门,农产品实现开门红,紧接着才是花丛、渔溪等供销社频频报喜,而我们的新闻用稿效率十分喜人。一季度用稿达到了38篇,而我独立执笔投稿刊用8篇。其中:化成供销社的山路菜在《中国商业报》的信息短波中刊用。渔溪供销社的沙参、银花短消息在《信息报》中刊用。紧接着又是我们经营的骨干项目的农业生产资料备耕工作、农业技术服务和庄稼医院的新闻,纷纷传来。在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报道来自清江区供销社清江供销分社为农服务的内容。标题就是《技物结合功力好,千斤重担四两拨》写的是这个分社的一个村上千亩水稻得的“稻瘟病”,他们组织所有职工和庄稼医生,在药品、农业技术人员两保证的前提下,为这个村的水稻诊断治病,受到农民的称赞。这篇报道很快在《四川供销合作报》《四川农民报》上刊用。季的报道刚刚结束,又是金秋收获的季节,各企业农产品购销又传来喜讯,丰富的稿源层出不穷,特别是我们的骨干产品如:棉花、黄花、两耳、中药材等 喜讯捷报频传,应有尽有,各大报刊连篇牍板。那年年底就实现利润180多万元。我们巴中县供销社办公室的新闻报道分别仅在我们考核主要报刊《中国商报》、用稿5篇、《四川日报》3篇、《四川农民报》3篇、《四川供销合作报》47篇、《通川日报》38篇。总共用稿109篇在全地区供销社系统同工种排列首榜。我的年初计划实现了,一是被达县地区供销社评为优秀通讯员,二是我的档案管理工作达到了省三级标准,被巴中县档案局评为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由于我对新闻报道的执着追求和爱好,在单位多少有点地位了。但也难免遭到同行的嫉妒,有一个副科长假惺惺地对我说:小李呀,你这几年工作表现得‘十分突出’,你可以到企业当个领导怎么样?我推荐你去如何?谢谢关心,我就爱好写作,那里也不去,我不是当官的料哟!我毫不客气地给他顶了回去。

1985年9月,正当我的工作、家庭风得意的时候,(也就是我女儿诞生之时),一场大病,降临到了我的头上。我被迫放下了笔,移交了我非常热爱的岗位。经过一年多与病魔顽强拼搏,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1987年3月,当我的身体完全康复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找到单位的领导,要求上班。单位领导很快把我安排在了办公室当宣传干事,专门从事本系统新闻报道工作。继续给吴给文贵老师当徒弟。丢了两年多的笔,初一提起,倍感亲切却又笨掘。我经过几天刻苦练习方觉灵性。从那天起,我清醒的认识到:我现在是专业从事这项工作了,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质量和报道的深度。我按照老师给我安排的工作:每周两期简报,一篇新闻稿子三个一期向达县地区供销社专题《情况汇报》。他用满口的南充话问我:小李子,你现在是专业的新闻干事了,我以前给你说过的,我们搞办公室工作要做到‘四勤’,还记得吗?记得的。

一是要脑勤——多想;二是嘴勤——多问;三是腿勤——多跑;四是手勤——多写。四大要素八个字。从此,我便以老师的教导写好每一篇文章而努力奋斗。于是,我就采取了:在电话联系——多问;跟领导下乡——多跑;深入基层——多记;总结归纳——多写。这四大要素八个字使我的新闻报道工作大有长进。我记得当时领导叫我到曾口供销社去采访一个叫刘学海的老营业员,五十开外,经商多年,有良好的商业道德,从不短斤少两,年年赢利。而且,凡是有顾客丢下的物品,他都一一送还别人。我采访后,便写了一篇《雷峰精神在他身上闪光》以记事的手法大约3000千多字的稿子投给了《四川供销合作报》和《精神文明报》很快全文刊用,特别是在他们单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终于在写大文章上有了一点收获,但我也认识到,这仅仅只是开始。还要谦虚、冷静地多写稿,写好稿、创大抱、争头版。在年底积极争当《四川供销合作报》的特邀通讯员。一个偶然的机会,给我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那是一九八八年九月的一天,当时我们巴中县供销社抓专业合作社和商品基地建设如火如荼,我们投了好几篇关于这方面的稿子都未采用。而在这时,《中国商业报》发来了专题约稿《关于商品基地建设》的快件并要求在5000字以内,3天寄出。我真是又高兴又紧张我立即和吴文贵老师在电话上联系后,按照他的指点,我连续熬了两个通终于完成了一篇以《关于巴中供销社加强农村商品基地建设调查》的调查报告交于在家主持工作的领导审查后,我为了慎重起见,又在电话上向误文贵老师全文通读了一篇后他非常高兴的同意了我写的那篇稿子,第3天准时寄出。20天后,《中国商业报》头版刊用。后来在《四川供销合作报》头版头条、《四川农村报》第3版相继刊用了。那年底我被《四川合作报》吸收为特邀通讯员,非常荣幸地参加了省供销社办公室的新闻工作表彰大会。

到了1992年, 正当我爱好写作的时候,就安排在当时县供销社落实政策办公室搞信访工作并担团委书记在那期间,我一直没有放弃新闻写作,信访工作实在太忙,才无赖地搁下了新闻写作之笔,与我获得的那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一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9190/

饱尝墨香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