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2017-08-12 22:06 作者:阳光  | 1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范玉晶

我的家乡在古城寿县,今年节回家,有幸在南城门通淝门脚下的春申广场看到了震撼力十足的寿州锣鼓表演,引发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传承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彰显着一个地区人民的智慧和魅力,是人类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安徽省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举措。寿县,古称寿春、寿州、寿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是楚国故都,楚人喜乐善舞,每逢佳节祭祀,每每乐舞并作。《史记•楚世家》记载: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寿州锣鼓是我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寿州锣鼓的昨天

1.演奏内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寿州锣鼓是安徽省的寿县汉族鼓乐,楚文化积淀深厚,作为楚文化一支奇葩的寿州锣鼓,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融进了淮河地区传统的“十八番”、“凤凰三点头”、“兔子扒窝”“长流水”、“大小绞丝”、“双绞丝”、“小五番”等锣鼓谱精华,经过改编发展而成。寿州锣鼓是沿淮流域汉族民间艺术的代表和缩影,很多曲目都是以寿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过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民风民俗为题材,生动地展现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2.演奏乐器。

除通常的大筛锣、大腰鼓、大小钹、云锣、手锣之外,与众不同的是所用主锣称作“钢锣”,声音清脆、洪亮,声播数里,具有浓郁的楚汉文化韵味,在沿淮地区独一无二。

北方的锣鼓多以旗手为指挥,而寿州锣鼓的演奏是以“钢锣”、沙锣手轮流指挥,再辅以鼓手、锣手交替指挥,避免了演奏时动作单调、格局僵化现象,形成动静交替、配合默契的表演局面。如此一来,寿州锣鼓演奏效果不仅有我国南方锣鼓特别是江浙一带 “十翻锣鼓”舒缓、柔和的特点,也具有北方中原地区“威风锣鼓”的高亢、激昂的特点,赢得“会说话的锣鼓”美称。寿州锣鼓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楚音乐的遗存,发掘、抢救、保护寿州锣鼓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价值

寿州锣鼓流传于寿县以及沿淮流域周边县、市,是为沿淮群众所青睐的汉族传统表演艺术。寿县文化灿烂,为楚文化的故乡,千百年来,楚国后裔一直生活在寿县,酝酿产生寿州锣鼓。祭祀时,人们用它来驱逐邪魔妖怪,增添幸福平安;节庆时,人们敲锣打鼓,增添节日欢乐气氛。寿州锣鼓在人们的自娱自乐中,扎根楚文化深厚的江淮之滨开花结果。在近代,寿州锣鼓大放光彩,寿县城关的王家班以及正阳关的邓家班、宋家班将它敲得惊天动地。建国初,正阳关的吴守林、朱茂森等拜宋家班宋廷献为师,组建县建筑公司打击乐队,后又将之下传陈家礼、王春林等人。上个世纪70年代,寿县城乡锣鼓演奏活动十分活跃,锣鼓声响彻城市街道和乡村田间。

二、寿州锣鼓的今天

1.在各类演出中大放异彩

在1991年第一届寿县文化艺术节,寿州锣鼓队时隔多年后首次登上舞台表演。寿州锣鼓队和皖西庐剧团2001年开始表演的《寿州锣鼓与小兰花》,多次参加上海国际旅游节和农产品交易会。2001年,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皖西革命老区霍山慰问演出,经央视导演编排,寿州锣鼓作为开场节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风格展示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在2008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中,由80人同台表演的寿州锣鼓成为晚会重头戏。

2.在各类比赛中获得荣誉

在1993年第三届安徽省花鼓灯会,寿州锣鼓队创作、排练《拾玉镯》,荣获创作、演出二等奖。2004年寿县文化广播电视局从全局干部职工中抽出60名青年充实寿州锣鼓队,聘请寿州锣鼓传承人罗西林传授技艺。经过半年刻苦训练,这批年轻人组成的文艺队伍参加第六届安徽省花鼓灯会,技压群芳获得金奖。2006年,在淮南市毛集区举办的第二届淮河风情文化节上,寿州锣鼓获得金奖。2016年11月寿州锣鼓队融入花鼓灯、肘搁等精彩艺术元素,代表我省出战第三届“司马迁杯”全国(韩城)锣鼓大赛暨鼓王争霸赛。寿州锣鼓队还于2017年2月8日,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支入选的鼓舞鼓乐队伍,远赴广东东莞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艺术(民间鼓舞鼓乐)大赛,角逐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寿州锣鼓尽管获得殊荣无数,然而,在当今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

三、寿州锣鼓的明天

寿州锣鼓的最大特色就是传承了楚文化与楚音乐,随着时代发展,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寿州锣鼓已很难见到。年轻人不愿从事,年老的艺人很难将手艺传承下去。寿州锣鼓的发展面临困境,“会说话”的寿州锣鼓在今天如何打好文化牌、讲好传承故事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深化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寿州锣鼓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搭建展示平台

以节庆活动为纽带,充分利用春节、庙会、展会等机会,展示寿州锣鼓的魅力与韵味,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支持和组织寿州锣鼓参加节庆演出活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2.加强队伍建设

寿州锣鼓要想得到创新发展,关键在人。目前,缺乏接班人成为制约寿州锣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大障碍。将寿州锣鼓与流行元素相结合,使其兼具传统味道与时代气息,才能赢得广大青少年的关注,从而使寿州锣鼓的传承后继有人。

3.加大宣传教育

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和利用文旅、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寿州锣鼓的保存、展示和传播,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宣传展示,并加强与教育部门、研究机构的协调,立足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动寿州锣鼓表演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加强传统文化与乡情民俗教育,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推动寿州锣鼓“走出去”,登上更大舞台。

4.完善传承机制

坚持政府保护和民间保护相结合,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相结合,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寿州锣鼓的传承工作中来,建立起科学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促进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进一步加强对传承人队伍的有效管理,完善激励、淘汰、更新机制,壮大传承队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后继有人、生生不息。

相信通过政府、社会及个人的共同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必将发扬光大,为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范玉晶、女、安徽省2015级选调生,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现工作于马鞍山团市委。地址:马鞍山市太白大道2008号,四号楼529室。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7170/

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锣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评论 (共 1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