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古人读书面面观

2017-08-04 18:46 作者:李映泉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古人读书面面观

——兼论今人读书做学问的启发意义

2017年7月24日

李映泉

1997年初,笔者写过一篇“浅谈读书”的文章。光阴迅速,不觉二十年一晃而过。近年,笔者又因工作关系涉略了不少文史哲书籍,尤其是广泛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史料,从中了解到历代古圣先贤们读书做学问的兴致、乐趣及方法,学到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自感获益匪浅,对笔者本人读书创作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作用,且对以前文章的观点有了质的认识。

勤奋好学乃读书之本。中华民族历来有勤奋好学的传统,他们的事迹都很感人,鼓舞和影响了一代代读书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秋时孔子的最得意门生颜回,常贫居陋巷,衣食不得温饱,然好学不倦,自得其乐;他闻一知十,学问精进,然不幸短命而终,孔子惜之曰:贤。

汉代的孙盛笃学不倦,常闭门读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另一人孙敬,也视书如命,好学不出门。常读至困时,以头发悬房梁,刺激清醒神志再读,人称“闭户先生”。他与战国苏秦读书刻苦自励,以锥刺股故事合为一例,成为激励后世读书学习的典范。

南北朝人刘峻、陶弘景,皆家寒勤学。一个以寄廊燃炬,彻夜勤读;一个年四岁即用柴荻画灰学字,长大闭门不通外物,聪明万卷出名。陶甚至连梁武帝征召也不去,昼夜研读神仙人物,以披阅为务。他们分别被人谓称作“书淫”、“山中宰相”。

明朝胡居人、陈献章、陆世仪,少皆有读书志,绝意仕进,分别居室山中、筑春阳台、凿池亭等,日夜不辍,彻忘寝食读研学理,于书无不涉览。他们或三年不入寝门,不问利禄,在白鹿书院讲学;或数年无户外迹,开眀儒心学先河;或不通宾客,专心著述,被誉为江南理学大儒。明朝还有个顾炎武,精力过人,读书一目十行,自少至老无一刻不离书本,还随处以二骡马驮之,边走边问,形成重要的、体现其一生读书行为的资料《日知录》三十卷。

清朝费密、唐甄,或读书三十年杜门不出,著《朝天峡》一书;或从知县任上罢官落难至拣食地步,仍著读不缀,写出《潜书》,大胆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如此等等,他们读书做学问的高洁志趣和事迹,都一览无余,且精神可嘉,实令人感动、敬佩!

英敏卓异乃读书之智慧。读书人不仅要天性好学,而且还要有较高的天赋,方能有所成就、作为。至少能做到领悟力强,理解力透彻。

汉朝荀悦、郑玄、仲长统,或闲见篇牍,一览成诵,一生静好著书,写成《汉纪》三十卷;或九岁通算术,十一岁钻天文历算、占侯术,享誉神童之称;或少英敏好学,博览群书,才华过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昌言》一书中。

魏晋南北朝人道安、邢邵,皆聪明好学,记忆力超人,读书过目不忘,声名出众。安12岁出家,成千上万字的辩经、光明经,他读一遍即能背诵下来,且一字不差,引师徒大为惊异;邵日诵万言,读书五行俱下,一览无遗,据说5日能遍读《汉书》,文章也很出名。

南宋魏了翁,亦英悟绝出,少著《韩愈论》,日诵千言,过目不再览,人称神童。

清朝毛奇龄、汪中、冯桂芬皆少英敏。或神记博览;或书市中遍览成诵,无师自通;或读书一目数行下。

总之,他们都天性颖异非凡,引人神往。

立大志有作为乃读书之质变。谈到读书作为,立志学问,讲求贡献之人,史上亦比比皆是,不乏其类。

汉代董仲舒,精深研究儒学,三年不窥园。新老弟子依次相传授,数年不见其面。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思想,为历代封建王朝传播儒学起了奠基作用。汉朝郑玄,除了前述神童之举外,早年因家贫,召为收管钱粮赋税的乡财吏。然而他天性喜好读书,不久即辞职专经学。父怒不能禁,任由其行。在党锢事件中,他杜门隐居,多年不出,专攻京房易等经典。朝廷屡召不去,终成一代经学大师,世称郑学。

北魏文帝也好学,读书手不释卷,亦善属文,常于马上口占一绝,一字不改。他在位重视人才,打破士族门户之见,提出“贤才难得,惟能是举”的可贵思想,成为历代帝王用人典范。

北宋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皆聪明好学有大志,属宰相、进士类国家大器之才。他们在位或改革弊政,或执行新政,或上书言事,均为国做出了很大贡献。光7岁如成人,手不释卷,于学无所不通,且读书不知饥渴寒暑,惟不喜黄老之学。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主持编撰成《资治通鉴》一书;王过目不忘,作文动笔如飞,即成众皆服其妙,后成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轼博通经史,才干卓越,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亦叹:人才之难,不忍实弃!

南宋陈亮、真德秀,皆才气卓异。一个生目有光,喜言兵,主张朝廷抗金北伐,上孝宗皇帝书,下笔千言立就;一个四岁受书即过目不忘,人称小朱子。他们皆入朝为官,上书言事,威震朝廷。

明朝的刘伯温、方孝孺,少皆颖异机敏博学。或于书无所不读,或读书日盈寸;或精周易,帮朱元璋打天下,或替太祖著实录,明成祖数请草诏书,皆得帝王倚重。明末人王夫之、黄宗羲,少均有志节,慷慨救父或替父打官司。或隐居杜门著书研究学问40年,博学多闻;或笃研经史,上下古今无不精,连康熙帝征召都不去,赞叹:人才难得!

清中期人戴震,以学业聪明,善思好问著称。少授说文解字,三年尽得其学。他对宋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进行批判抨击,对晚清学术思潮产生了影响。晚晴吴桂咸、邹容、张之洞,少皆有大志略,好读书、记诵超人,博览群书,亦善属文。吴读明史,不愿科第,历陈数千年封建专制之弊害,泫然志愤不已;邹嗤科举,骂八股,直面满清官场腐败,著《革命军》一书,自称是革命军中的马前卒;张殿试中第三名探花,答问非凡,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引光绪帝重视授翰林编修,官至朝廷首辅。毛泽东也对张之洞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他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提出观点、创立学派或成名成家乃读书之精华。历代读书学问之人多,然有贡献作为者,属少数,至于提观点、有创见,创立数千年传承发展,生生不息之学派或成名成家者,更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这是读书的精华,读书人的精华,中华民族的精华,人类文明的精华。

战国庄周,于学无所不通,他鄙薄功名利禄,终身不仕。与老子一样,他相信天道自然,崇尚自然之理,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著《庄子》一书,与老子《道德经》一起,成中国哲学思想中唯与儒、佛学说分庭抗礼之学。

晋朝人阮籍、慧远,少皆英敏好学,博览不倦,均尤好老庄之学。阮八岁即能属文,后感于朝政倾轧不适,发“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叹,常避世山水或闭门读书,成魏晋名士“竹林七贤” 之一;慧早年出家,后得悟:儒道九流皆秕糠,提出儒、佛、道终一的思想。

南北朝人顾欢,少好学,隐居不出,笃志研究黄老之道;家寒无以进,乃壁舍偷听,过目不忘。他研究提出佛道两家相异的思想,见《夷论》一书。

唐朝僧人玄奘,幼颖异,少出家学经,一闻即知,一学就会,且过目不忘,终古罕有。他提出学贵任远,到处求学。曾奉李世民之命到天竺取经,二十年后带回了657部佛经,在大雁塔、译出75部,成果丰硕,终成一代大师,堪比西秦的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还将西行取经路上沿途看到的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等编纂成《大唐西域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脊梁。

宋代石介,少笃学有志,诗文有气,著《中国论》一书,对儒、佛、道三教皆持反对立场;张载少喜谈兵论道,及见二程之学,尽弃异学,隐居终南山,日夜危坐,钻研思悟,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重要哲学思想。

北宋邵雍、程颐皆好学。邵刻苦自励,不炉,暑不扇,夜不寝席数年。后幡悟周易八卦,安贫乐道不出,著《先天图》等,成一代著名易学家;程于书无所不读,尤专四书五经,绝意仕进,创天理学说,成一代大儒。南宋杨时、陆九龄,幼皆颖异,潜心发愤于程朱理学。杨曾拜大儒程颐,立于大中久等一尺深,诚心所鉴,成后世好学典范;陆曾闻人学黄老独叹,此非其所愿也。

明朝人曹端、薛瑄、吴与弼、高攀龙、应撝谦,少皆颖异,笃研程朱理学。曹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问父何?且躬行实践几十年,坐下两砖得以磨穿。他著《太极图说述解》等书,成明代理学之冠;薛读书过目成诵,曾官至大理寺卿,晚年废寝忘食讲学朱熹白鹿书院,著《读书录》二十卷;吴一生清平,淡泊名利。他嗜读四书,几年不下楼,且自耕为生,诲徒不倦。明英宗召不去,从事著述而终。明代还有个王守仁,幼少时平凡,及弱冠,学业大进,好言兵,进士入朝为官平叛有功。后筑室阳明洞数年,悟道修炼。一日忽悟朱熹格物致知之学,在心不在外物。遂独创阳明心学,对后世国内外影响很大。

清代李塨,思想有创见,学问独出一格,一反世之常态。言儒学皆空谈,明人心学又常窜易学,诬弊无穷;王懋竑,少笃学苦研朱子,不喜功名,康熙授进士翰林编修辞不干,隐故里著学一生。他曾曰:有老屋三间,破书万卷,平生志愿足矣;彭绍升,少年得志,进士及第,喜读儒家陆王之学。后曾阅大藏经悟世道,絶饮素食,礼佛不下楼四十年。

不扣章句,讲究方法乃读书之高境界。读书不死扣字眼,灵活有创见,有方法,实乃可贵之举。中国历代典籍浩繁,著述甚多,做到能钻进去,走出来,还真不易。然在此方面,中国历代也不乏其才。

汉代扬雄、刘歆、桓谭、王充等皆好学博览,读书不死扣章句,有创见。雄沉静好思,家贫自如,好词赋,虽官运不畅,然为文浩气千里,成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歆是汉书作者刘向之子,他更提出学习要有正确方法,主张学以致用,创新作为,不能皓首穷经,顽固不化;谭文章策论国事兴废,结合实际很好;充少孤,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井,读所卖之书,一见辄能诵记,遂博通百家。后隐居潜心学问,绝庆吊之礼,终于写出《论衡》这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无神论著作。

北魏的邢邵,除了前述的博闻强记,日诵万言外,他读书也有自己的思考,不寻章摘句,不教条。未及弱冠,其诗文便名动京师,每出必争看传抄,一时为之纸贵,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声名同于晋代左思的《三都赋》,据说此文一出,京城洛阳也一时为之纸贵。

北宋邵康节(即邵雍)不仅学问高深,谙熟命理周易,也讲究学术平等。他曾提出要对学子平等对待,要乐道其善,不可强加于人的观点;

明末人陈确,自小有才,厌薄举业,读书亦不死扣章句。诗文清雅,下笔立就,用意深远。曾卧病二十年,足迹不到中庭,然探讨学问写作一日未废。

清代章学诚、刘逢禄皆读书聪明,务通大义,不死专章句。一个进士入官,好学善辩;一个著述丰富,考据非凡,曾任职朝中,驳斥越南辱华言论,为国争了光。

后论。笔者以为,以上五点分析,基本切中古人读书之要害,对今人及后世读书做学问仍有很好的借鉴教益作用。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或学者,首先得具备勤奋好学,读书的习惯,这是做学问、成才的最起码条件;其次要有一定的禀赋才华。天资聪颖,读书理解领会吸收力必大,成果亦必大;再次读书要学以致用,有所作为。

我们当今读书人,不必非求像古人那样创立学派、体系,乃至思想、观点影响后世,或求定要超过他们才是,而是要通过学习读书,对社会历史、对人生现实,能有一个最基本的考量或判断。进一步说,对社会有所贡献,有所作为,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当今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去,再加以完善和提高,更为可贵。当然,能自成体系,著作一本或数本能体现自己的思想见解或观点的作品,即成一家之言,也是再好不过。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作为一个读书人,你虽无大贡献于社会,但总得为这个社会留点什么才好。若能出一部真正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为社会所欢欣鼓舞的,进步的、充满正能量的言论集或文学作品,无疑,乃是作者或作家本人一生留给后人和社会的最好的精神食粮与声名口碑。学者诸君,如许此见,可携手一致,共同奋勉吧。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财政局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5886/

古人读书面面观的评论 (共 1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