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玄想

2017-08-03 10:13 作者:闫睿杰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闫睿杰

不安定

不安定,除了指肉体上的奔波与流浪外,更多是借代人的精神世界。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会隐藏着些许不安定的因素,类似紧张、焦虑、过度敏感等。这样的因素已经明显的体现在了我的身上。中学时代开始,就莫名其妙的睡不着觉,由于记性太好,以前发生在我身上的好多事,似乎已经成为我身心的一部分。即使睡着了,也分明觉得大脑却还在运作着。

会做无数的,都是些离奇古怪的场景:地球毁灭、一个人奔跑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发疯了一般地在寻找一件貌似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东西,还有过从高空坠落的体验。

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发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句话,有时真的应该反过来说:人无近忧,必有远虑。在许多个日子里,我们所想的许多事情,并不是着眼于当下的日常生活,而更多的是那些还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生活场景。

听说了一句话:忘记痛苦的人多豁达,铭记痛苦的人多建树。我觉得,这里边也蕴含了不安定的因素。铭记痛苦的人大多数都精神紧张,而且微观思维极其强大,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因此,别人都忘记了的事情,在他们这种人的脑海中却挥之不去,他们总是沉溺于往事,在错综复杂的往事中,苦苦寻找着思绪的出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造成不安定的根本原因是丧失安全感,是精神上的某种缺失。这使他们的感性大过理性、容易以自己的想法为主线、习惯于用最复杂的方法诠释最简单的问题,于是蔓延出更多的不安定。这类人永远在为别人对自己的偏见和不正确的评价而苦恼,在自省、自责中会有自虐的行为。不安定,也是为了要挣脱某种束缚而存在的,没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受到束缚,可当我们发现人生中有很多束缚不可挣脱时,富有灵性的人往往会生发出创作的冲动,伟大的文学或哲学思想也就得以产生。不安定还是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善则成佛,恶则成魔。我觉得自己长期生活在现实和幻境的交界处,有时现实会变成虚幻,有时虚幻就成了真实,我习惯于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同时又被现实社会紧紧捆绑,我明确的感受着自己的人格分裂,却无法变得纯粹,不容易在挣扎的过程中得到解脱,得到自由。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可以成为虚幻和真实两者之中的任何一个,我内心的不安定会减轻许多。不安定带给人精神上的冲击是远远要比身体上大很多的,多数优秀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内心的不安定的因素会比普通人强烈许多倍,现实当中的不安定,让一些作家在生活中显现的羞涩而拘泥,但他们在自我的世界中却能放纵跌宕,从而将这种放纵带入到作品的创作当中。

我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都惯有一种职业化的自私,他们不断地在剖析自己敏感的心,相信生活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而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而我也认同“做人的缺点有时会转化为做事的优点”这句话。一个人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他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思维才最发达,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但总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牺牲,有时他们不太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只管观察别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有时又太执着于自己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捏着不放,不愿意、不舍得放弃。因为他们保持着职业化的自私,所以只能与孤独作伴。

在我看来,不安定是好的,它让我始终保持着与其他人的不同,让我持有经久不衰的爆发力,不管是醒着还是睡着、梦里还是梦外,我都能分明感受着它的存在。不安定让我像一朵花,在寂静的深里显得特别突出,在喧嚣的白昼中悄然消隐。但愿不安定能永远在我心灵的舞台上跳着妖媚的舞蹈。

性灵

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大部分人都是一样的。但在这个世界中,所有性灵之人,想法总会与众不同。有时,朋友说的某一句话,就能深深的刻在我的心上,它也许只是一个点,但我可以将它扩充至一个面,可以将好多的事物联系起来,在平常的事情上,能找到非同寻常的含义。

性灵之人思想深刻,喜欢分析,独立思考,他们从不轻易相信别人说的话,对世间的一切都具有着强烈的怀疑精神。同时,他们又一直在寻求着思绪的共鸣,寻求腹心相照、声气相求、恩德相结的知音,寻找思绪共鸣的原因无非是他们要在不同的人身上找到自我。对于理性而言,他们是挂一漏万,但对于感性而言,他们则是一通百通。

我们经常说“性情中人”,他们这种人感受能力强大、情感细腻丰富,他们太在乎别人,也太在乎自己,因此他们容易理解别人,也容易被人理解。其中,情感是发酵剂,它推动着人的思维,它会在无形中让你的思维发散开来。就如作文一般,只要把情感调动起来,行文结构、语言技巧,也随着情感的蔓延而发散。又好像恋一般,男女之间浓密的感情,让人看到的一切总是美的,要不怎么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呢?这就是从情感到思维的升华。

性灵之人心软,他们心里有爱,就会有忧有惧,就会脆弱自怜。心软的人虽然容易受伤,可它经得起摔打,相反如果心肠太硬,一摔就摔碎了。

一些时候,我想做的并不是要让别人如何痛苦,而是如何能让自己真正拥有快乐。于是我的内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封闭着的,只有在少量的时间内,在写作和思考的时候才会打开,那时,我是在诚实地说自己的话,即便很多话都被其他人说过了,所有的角度也都被别人站过了,但是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要从零开始。

性灵之人的外在是清新脱俗的,给人可望不可即的感觉。其实不是,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不肯食人间烟火,每一个坚强或软弱的人都在这世间滚的满身是土,跌的浑身是伤,然后再从这混乱的人世中抽出身来,俯瞰众生。可望不可即只是你们在某些事情上的看法、认知不同,或许他早已为了未来做好了准备,或许你还没有,或许他的思想早已走在了前面,只是你没有跟上。一个人思想不深,就没办法欣赏一个思想很深的人;另一个人太爱钻牛角尖,也不能适应简单平实的思想,除非两个人同样强大,才有可能日久生情,否则,你只能远远观望,无缘走近。

我愿做一个性灵之人,保留个性,发挥天赋,就算是有所牺牲,也无妨。

鸿沟

安妮宝贝在书中写道:人是孤立无援的,没有依傍的,哪怕只有记忆的依傍,也仍是空虚

和人交朋友时,因为最害怕“穷途而匕首现”,所以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些许距离感。最怕看到对方的无助,因为我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做不了什么事,我会有负罪感。当别人将他的脆弱和无助袒露在你面前时,你是不能随便去展现同情之心的,不能去同情一个人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情会打击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种是你表露了同情之态,会让另一个人更加不思进取。

我见过很多的人口口声声说着人性本善,每天却做着恶事,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慢慢地发现:在谈论别人事情的时候,许多人可以指天画地、谈笑风生,可当人说起自己的毛病和缺点时,人就真的做不到谈笑自若了,因为人都给自己涂上了一层保护色,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好的借口,舍不得让自己的心走在悬崖边上。

在我的观念当中,我认为有一个房子,不等于有了一个家,有了一个家,不等于就有了安全感,家如同社会一样,一样会让你受伤,一样会让你失望。亲人之间的爱,也是需要维持的,爱,不等于认识。爱,不等于了解。爱,其实更多的是不认识、不了解,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我对你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方式仿佛可以不必了,这也是让人受伤的重要原因。脆弱而善良的人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改变的:不稳定的爱让他们缺失了安全感,在与日俱增的不安中成长,他们会极度的敏感,不安会让他们去抱怨,若不加以克制,埋怨就会变成愤怒,最终愤怒变成仇恨。

在这个家庭中,或许有很多的话孩子不该说、不能说、不敢说,让我们生气的是,该说话的家长往往不能站出来说对的话,反而让所谓“不该说话的人”来指出那些复杂而不太干净的人和事。我最憎恶这样一种人,他们明明就是做错了,可他们永远要假装自己是对的;他们明明就是不讲道理,可又总是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是一种悲哀。

有哪一个人敢说,我做的是完全正确的呢?谁都没有这个把握,谁也没有这个智慧。所以当我们在问某个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时,千万要以当事人为主,以旁观者为辅,万万不可本末倒置,因为自己看自己,和别人看自己,终有不同,所以,对于你不了解的事情无需猜疑。人和人是不尽相同的,有时候你真的需要告诉别人,你希望别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同你相处,而不是握紧拳头让他人去猜。不仅猜的人嫌累会离你而去,最怕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孤立无援的个体,在和其他人相处时,我们看起来往往都比较自私,万物皆为利往,眼下的局势是不是对我有利,有利有多少,影响了现在还是影响了以后,弄清了这些,我们就很少去管别人的事,也不喜欢别人来管我们的事。专注的人通常也是自私的,对自己没兴趣的事情都不爱去干,勉强干了,也只是应付差事。

人和人之间,有时因为害怕相处时彼此摩擦的疼痛,所以急切的想要远远离开。有时又因为害怕舍不得和对方说再见,而宁愿孤独却不肯走近。人与人的鸿沟由思想和阅历决定,想要跨过这条鸿沟是难的,但是最难的,是要牺牲自己的感觉,来给对方巨大的安慰。而多数人做的事不是伤害了自己,就是伤害了别人。哪一天,你能真正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你给别人自由,你自己才能自由。

界线

俞敏洪说过:一个人最可怕的黑暗是内心的黑暗,一个人最可怕的灵魂是封闭的灵魂,一个人最绝望的状态是失去对别人的信任。但是黑暗与光明、封闭与开放、绝望与希望总有一个界定的标准,你在分辨对错时、分辨好坏时,有什么依据这么做?人人都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个人划分善与恶的标准都不相同,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那么杀人犯、纵火犯、强奸犯都不会存在于社会当中。

正是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判别能力各不相同,承受压力的能力大小不一,所以再坚强的人,也预料不到在未来的某天,他的精神是否会有崩溃的瞬间;再脆弱的人,也预料不到他是否会有变得坚韧的一天。

我最讨厌老师、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以训斥、怒骂、苛责、侮辱的方式来打击孩子。很多的老师和家长没有自我察觉意识,在打击了孩子以后,仍不自知,毫无分寸和界线可言。而我在面对这类情况时,从来不会按照世俗的标准来决定我自己是好是坏,因为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就看是对谁好,对谁坏,善与恶、错与对、是与非,只能是相对而言的。

人和人之间,也有界线,我们很少信任那些比我们热情开朗的人,宁愿避免与他们往来。相反的,我们经常会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推心置腹、轻松畅谈。但是我们并不是希望能克服心里的脆弱,也不希望能变得更强大,仅仅是希望我们彼此温暖,在前行的路途上受到怜悯和支持。

其实,人人都是世间的迷途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达成目标,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也许有时对了,有时错了。

写作者

有朋友问过我,在我写过的文章中,有多少是我真的可以做到的那样大度超脱,抑或是单纯地认为可以安慰自己所以觉得好?我回答他,有些是自己切身的体会,做过了才写,而有些是我非常渴望达到的精神高度,我希望通过这些经历,最终能够得到像我文章当中所写的结果,也许现在做不到,但我希望总有一天我会做到。

没有责任感的写作者是不会考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社会效果如何,他们在书写的过程中经常是假话多于真话,空话大于实话,套话连着大话。只为内心而写作的人才真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他们的狂躁、紧张、焦虑,都可以通过写作释放出来,从而去寻找和确认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小时候开始,我养成了过目不忘的习惯,善于捕获最有启发性、最有包含性的东西。与人交流也是一样,只要对方给我一种新鲜感,或是其中的哪一点触动了我,我就不会忘记。

作家余华在《活着》的自序当中写道:“作家的写作往往是从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转瞬即逝的记忆、一句随便的谈话、一段散落在报纸夹缝中的消息开始的,这些水珠般微小的细节有时候会勾起漫长的命运和波澜壮阔的场景。”这说明要当一个写作者,他的微观思维和感受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我认为,写作是在艺术的自由想象和现实的社会空间当中建立一种微妙的平衡。衡量写作者水准的高低也是要从思想内容开始下手。就写作效果而言,写文章必须要有自己的主张、看法、意见、观点。

池莉有一篇小说的名字叫做《你以为你是谁》,看到这几个字时,便给我敲响了警钟,鞭策我向前。即便文章写得再好,也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是谁,因为总会有人比你更好。并不是有意的去与人比较,只是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能被外界给你的所有光环而变得飘飘然,你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你自己是谁,只有真的平静下来,你所写的文章才会赋予个性,才能经得起评论和考验。

须得承认,有时我会痛恨自己,为了逃避痛苦,宁可抛弃所有的才华和智慧,就做一个思想单薄而庸俗的人,乐天知命,随波逐流。但是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喜欢自己的,会孤芳自赏,因为世间只有一个我,我的思想和情感是不可以转移到任何一个人身上的,在反复的思考和感悟中,我懂得了珍惜自己、爱护自己的内心,也渐渐找到了我之所以是我的理由。

让我们与生命的慷慨和繁华相爱。

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

————七堇年《尘曲》

2015年12月31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5585/

玄想的评论 (共 13 条)

  • 绝响
  • 鲁振中
  • 晓梦芳菲
  • 雪中傲梅
  • 芙蓉秋水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浪子狐
  • 江南风
  • 东湖聚李胤德
  • 早岁那知世事艰
  • 倪(蔡美军)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