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拉乱弹秦腔戏

2017-07-20 16:37 作者:曹新友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1)

陕西人没有说谁不听秦腔的,关中人没有几个不会哼乱弹的。秦腔就是陕西人大喊大叫的声,秦腔就是陕西人下饭喝酒的菜,秦腔就是农村红白喜事的乐,秦腔就是关中男女老少的爱。苦了,唱一板;乐了,也唱一板;悲了,唱一板,喜了,也唱一板;生了,唱一板,死了,也唱一板。总要找个理由吼上几嗓子,吼的人慷慨激越,吼的人苍凉豪迈,吼的人心情舒坦。

贾平凹先生在他的散文《秦腔》中写道: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是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秦腔就是农民大苦中的大乐,累了乏了大喊大叫一段秦腔,马上就来了精神。秦腔与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羊肉泡馍,都是陕西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陕西人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

(2)

为啥秦腔要叫秦腔呢? 因为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原始社会存在过秦的部落,秋战国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的秦国,秦始皇又在陕西建立了第一个秦王朝,这就把陕西简称为“秦”。陕西的人就是秦人,陕西的山就是秦岭,陕西的川就是秦川,陕西的话就是秦声,陕西的戏呢,那当然就是秦腔了。

为啥要说是秦腔,而不说是秦剧呢? 这个“腔”字可是大有来头。老早的时候,南方流行的是昆曲,这昆曲是曲牌体,就是把一支一支的曲牌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套,成为一组严密完整的套曲。曲牌是固定的,按曲牌填词,这就是曲牌体。这曲牌体好是好,但有个缺陷,那就是比较死板,不能满足剧情发展的需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秦腔在昆曲之后,另开辟了新的套路,实行了板腔体。这板腔体结构,是以不同板式的变化为特征的一种新的结构方法。按照现在的话说,板路就是按照节拍来的。它是在唱词字数整齐的上下句基础上,通过各种板式(节拍)的变奏,构成一段唱腔。它是用一种曲调,经过变奏,形成多种板式。它的唱词语言是齐言句,以上下对称的七言或者十言句为基本格式。这就和昆曲完全不一样了,自由灵活的板式,可以满足剧情的需要。这就是秦腔叫做秦腔的原因吧。

(3)

要问秦腔到底是怎么来的?是从哪里来的?这还得从老远老远的时候说起。要说最远的,那就得从《诗经》的秦风、汉唐的秦声,到近代的秦腔三个阶段说,这有点太远,那就不要说这么远了。那就从较近一点的时间说起,秦腔声腔最早发源于唐朝的变文诗赞体音乐,经过梆子说书中的西调等曲的丰富,在关中广为流传的民间劝善调的基础上,形成了秦腔的二六板。这就是说秦腔不是那个人一间编出来的,而是在民间不断的流行发展丰富,逐步形成的秦腔,应该说我们陕西的祖先们都是秦腔的创造者。

如果再从最近的说,那就是以二六板为核心发展为六大秦腔板式,没有二六板就没有其他板式。秦腔的基本板式就是二六板,因为上下句都是六个音节,所以叫“二六”。 “二六”板,是一板一眼,节奏紧凑,叙事性较强,也是唱的最多的板式。在“二六”板的基础上拉长一倍,就是“慢板”,一板三眼,慢板节奏舒缓,唱句规则,多用于抒情,是抒发人物感情的板式之一。 在“二六”板的基础上缩短一倍,就是“带板”,有板无眼,带板是一种紧打慢唱的板式,往往用于开头。“倒板”是二六板里的碰板变化而来的,也是一板一眼,所不同的只有一个上句,下句一般转入慢板。“垫板”是将二六板的正规节奏去掉,节奏完全自由的板式,无板无眼。“滚板”无板无眼,无明显节奏,是一种吟诵性板式,似唱似念,如泣如诉,也成为滚白。这些由秦腔二六板引申出来的六大板式,这除了滚板外,都分为苦音和花音,又分为本腔和彩腔。当然对六大板式还有更详细的发展分支,使唱腔越来越丰富变化。秦腔的唱腔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变化而来的。

(4)

真正出现秦腔的这个名称,最早是见于1933年4月《剧学月刊》上所发表的,明朝万历年间传奇抄本《钵中莲》中。当时还叫西秦腔,为啥西秦腔是在南方发现的呢。秦腔的产生和发展是离不开陕商的,在明朝三原泾阳一带,商业处在发达鼎盛时期,这些富商大贾也需要一种文化娱乐,同时也需要戏剧传播商业文化诚信原则,扩大商业品牌的影响。陕西第一个秦腔班社是华庆班,这是明朝时候的周至举人张附翔、演员王兰卿夫妇组建的,华庆班演唱活动了500多年,积累了上千个剧目。

秦腔能够向外传播,一方面是靠的陕商,商路就是戏路,秦腔依靠陕商流动而传播,秦腔也传播者陕商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秦腔班社也从陕商哪里获得了利润和滋养,秦腔也服务于陕西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李自成的军队功不可没。那时候李自成的闯王义军把秦腔作为军歌,走到哪里唱到哪里。特别是进了北京以后,李自成不听昆曲,而要听西调,西调就是后来的秦腔。

(5)

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风格,表现的是高亢、慷慨、雄浑、苍劲的特点,一唱三叹,表现出了悲情、悲怆、悲切、悲壮的艺术个性。特别是生角的苍凉慷慨、激楚悲怆,旦角的委婉流转、缠绵悱恻,净角的粗犷豪放、荡气回肠,丑角的巧笑逗乐,都贯穿着一种哀婉凄美的忧患,宛如慷慨苍凉的人生悲歌。可能是过去陕西人烟稀少、无遮无掩的缘故,造就了陕西人性格是粗犷、豪放、直爽、激越,特别是咱关中人,说话直来直去,端出端入,所以就是喊歌吼戏,这在中国戏曲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秦腔里有这样的说法,“千斤道白四两唱”,就是说道白比唱腔更难。道白要讲究语言的功力,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抑扬顿挫,声洪气足,演员要有“喷口”的能力。特别是丑角演员,主要是凭借道白,不是唱而是说,打动观众。

(6)

秦腔在陕西分为几个流派,东路秦腔就是以大荔为中心的同州梆子,以凤翔为中心的西路叫西府秦腔,中路的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叫西安乱弹,以汉中为中心的南路是叫汉调桄桄。人常说,东咹咹,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以后秦腔的发展,基本是以西安为中心,代表着陕西秦腔的风貌。

在秦腔的舞台上,怎么来看戏,有一副对联说,“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军万马;车行步,轿行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洲。”“戏上,就是世上。”“唐三千,汉八百,演不完的周列国。”“奸臣害忠良,幺婆子害先房,”这都是文人总结出来的,反映了舞台和生活的关系。

(7)

在陕西的秦腔发展史上,一代一代的人做出了贡献,有些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易俗社是1912年由李桐轩,孙玉仁成立的第一家新兴剧社,被田汉誉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大剧院并成为世界三大老剧社。鲁迅为易俗社题词“古调今弹”。李桐轩是蒲城人,李桐轩的大儿子李约祉是编剧,也是后来的社长。二儿子李仪祉既是中国著名水利专家,也是秦腔编剧。易俗社演出的第一本戏是《新女子顶嘴》。易俗社经过了百年的历史变迁,现在归于曲江西安秦腔剧团,易俗社社长是惠敏莉。惠敏莉以《柳河湾的新娘》成名,在她的带领下易俗社排演了大型秦腔剧《易俗社》,通过这一新剧的演出,不仅让人了解了易俗社,也了解了百年来陕西秦腔的历史。

三意社是西安最负盛名的秦腔剧社之一,创办人是商洛的民间艺人的苏长泰和耶金山。清朝光绪年间,苏长泰领着一批商洛吹鼓艺人到华县,在华山脚下的华岳庙的南戏台,正式以“长庆班”之名演出秦腔。后来更名为三意社,就是根据苏长泰的三个儿子如意、双意、三意的“意”字来的。著名演员苏哲民、苏育民是苏长泰的儿子,这是艺名。苏蕊娥是苏哲民的女儿。

尚友社也是西安很有影响的剧社,它是由原三意社十多个学生创办的,后来一些老演员的加入,使尚友社一度很红火。1944年剧社在眉县演出时,演员被当地流氓殴打,演员不堪凌辱,纷纷离社,尚友社无奈解散。1945年尚友社又从新组建,2004年并入曲江西安秦腔剧团。易俗社是以城市市民为基本观众,三意社是乡村农民为基本观众,尚友社是两者的中和,市民农民都是它的关中。

陕西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1049年进入西安,与实验剧团、眉户剧团合并,成立了陕西戏曲研究院,李梅现在担任院长。五一剧团原是第一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队,1949年在兰州成立,后迁移到西安更名五一剧团,主要演员是李爱琴,李买刚,贺美丽等,2004年裁并到曲江西安市秦腔剧院。西安还有许多秦腔剧团,后来陆续撤销了。

(8)

要有一本好戏,先要有一个好戏本。秦腔戏经久不衰,离不开秦腔编剧的功劳。陕西著名秦腔编剧有,易俗社的范紫东,编写了《三滴血》、《软玉屏》、《关中书院》《三知己》等68个戏本。孙仁玉编写了《三回头》、《柜中缘》、《看女》160个本戏和折子戏。高培之编写了《夺锦楼》50多个戏本。李桐轩编写了《一字狱》20个戏本,李约祉编写了《庚娘传》20多个剧本,这些人都是易俗社的编剧。解放前在延安时期的编剧是马健翎,他编写了《血泪仇》《穷人恨》、《中国魂》,又改编了《游龟山》、《窦娥冤》、《游西湖》、《赵氏孤儿》等,还有王绍猷改编了《铡美案》,谢迈千改编了《火焰驹》。现代的编剧有谢春艳编写的《柳河湾的新娘》《关中大厨》《大明宫》,原戏曲研究院陈彦编写的《迟开的玫瑰》。

(9)

在秦腔音乐上,西安乐户出身的周坛,整理了秦腔曲牌300多曲,邢永福、邢生彦两个乐师长期与李正敏合作,特别是李生彦看到秦腔进城以后,不适应城市的环境,将二股弦改为板胡。

秦腔的著名演员有,明朝时期的魏东生,他在“雅花之争”中,把秦腔推到了高潮,也战胜了南方的昆曲,最后在演出后死在舞台上。后来有任哲中、焦晓春、孟爱云,肖若兰、李爱云、王玉琴、于巧云、马兰鱼、贠宗汉、马友仙、张咏华、陈妙华、全巧民、肖玉玲、李爱琴、刘茹慧、郭明霞、李梅、李娟、等。易俗社的学生名字都有“中华民国易俗”这其中一个字。

秦腔的演员好把式是,吹胡子瞪眼闪帽翅,提袍舞袖亮靴底,三尺水袖舞水花,两根翎子划圆圈。旦角的表演,行步动裙子,笑不露牙齿;青衣两手交,闺阁目下瞧;武旦风摆柳,媒旦手插腰。不真不是戏,太假不是艺。

(10)

秦腔是浓郁的讲史风格,把军国大事寓于儿女情长,家长里短,世情民风之中。秦腔的剧目大多是以军国大事和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为素材,以正史的世俗化演绎为叙事的主要形式,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成为通俗而不流俗,世俗而不低俗,讲史而不拘泥历史真实,注重表现历史神韵的基本发展方向的大众化文化形式。十个秀才十支笔,比不上台上一本戏。说明秦腔戏剧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

陕西的秦腔是适合陕西人口味,特别是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口味。但对于城市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秦腔不是很感冒,青年观众越来越少。对于秦腔这一传统艺术,要真正能传承下去,就必须大胆进行改革,适应当代人的口味。从秦腔的曲调上改革,不必固守那些老传统,向当代人的听觉靠拢。在秦腔剧本上,不能再是那些传统戏演来演去,而是要创作现代剧本,反映当代生活。秦腔要抓住观众的胃口,要满足观众的听觉,能把年青人吸引到剧场就是成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32451/

胡拉乱弹秦腔戏的评论 (共 3 条)

  • 心静如水
  • 绝响
  • 雪中傲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