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泛黃的故纸

2017-06-22 12:03 作者:蔡竹良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泛黃的故纸

蔡竹良

一片故纸就是一个故事,一片故纸就是一段历史。

故纸是对存世的族谱、旧地契、旧家书、老票据、老证书等的统称。

民间的故纸已随时代变迁日益稀少,也只有在博物馆、图书馆才能看到有价值的故纸。

盛世兴收藏。江苏省丹阳市有一个叫孙国武的年轻人由于工作缘故,酷研究历史和民俗,而故纸是历史的缩影,那一片片故纸印记的历史深深地吸引着他,因此,他渐渐痴迷上了故纸收藏。(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人收藏是为了增值赚钱;有人收藏是个人爱好;有人收藏是一种责任。孙国武收藏故纸就是为了践行心中的那份抢救故纸的崇高责任。

收藏故纸是很难赚钱的,也很艰难。因为在收藏界都知道收藏故纸最不易,因为纸质藏品怕水怕火怕霉怕虫,对储存条件要求极高,保管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甚至毁掉。

民间流传下来的值得收藏的故纸也越来越少,一般的故纸藏馆能有100多件故纸藏品就很不错了,可孙国武从2005年开始至今,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收藏了600多件有价值的故纸。他工资虽不高,为了收藏故纸却花了10多万元积蓄,其中不乏精品、珍品、孤品。一些故纸收藏专家看后也赞叹不已。

然而,收藏故纸背后的艰辛也只有孙国武自己知道。这十多年来,他生活朴素,在吃饭穿着上就得反复掂量能省则省;业务时间,主要用在了故纸收藏,不愿浪费宝贵时间玩乐;虽然经常到全国各地“淘宝”,为了抢到好藏品,不愿失去每一个机会,也没有过多心思游玩。

孙国武偶尔在镇江市丹徒区发现一张73年前民国老婚书:“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这张书写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结婚证书,四周印制着玫瑰花图案,象征百年好合的荷花、浓情蜜意的双飞燕、情意绵绵的双飞蝶环绕四周。结婚证书字体内容为墨印楷书。结婚人的姓名赵水云、郭得萱,出生时间,介绍人、主婚人的姓名以及订婚时间,均以毛笔工整填写。品相非常高,懂行的人一眼就看出这是故纸中的珍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孙国武不惜花了几个月的工资购回。

这张婚书经历的悠悠岁月,背后的人和事也无疑让人神往。孙国武突发奇想,如果能寻找到这张老婚书的主人或者后人就会为这张民国老婚书增加新的色彩。

民国婚书“寻亲”消息一经刊出,很快有网友确认“是亦堂”确在镇江大港本地,但是,是亦堂后人早已离开镇江,不知去向。老婚书“寻亲”,一时陷入困境。

结婚证书写有“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下午三时在大港是亦堂本宅举行结婚典礼”字样。有堂号,说明主人是名门望族,堂号也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网上有一篇发表于2007年1月29日《东海县离休干部赵水云将自家百年老宅捐给国家》的报道,引起了收藏者孙国武的注意。这个赵水云会不会就是婚书上的赵水云呢?这个百年老宅会不会就是“是亦堂”呢?他想法联系上了东海县统战部和东海县老干部局,终于得到了赵水云老先生儿子赵建平的联系方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国武经过多次电话联系得知,东海县离休干部赵水云就是要寻找的人。赵水云,祖籍镇江大港,其父亲是徐州窑湾古镇赵信隆酱园主人,家财颇丰。赵水云年轻时在泰州市裕泰袜厂学徒,后至南京市裕兴袜厂担任会计,期间凭着业余时间的努力学习考试,进入了泰州市人民银行。1953年,老人响应支援苏北建设号召,远赴东海县人民银行工作,后转至东海县财政局,曾任东海财政局预算科科长、农财科科长。老人热爱集邮,也热衷慈善,捐助过很多贫困家庭,进行过自然灾害捐款,所以才会有2007年报道中老人将老家镇江的价值百万的百年老宅捐献给当地政府的事迹。而此座捐赠给镇江新区当地政府的百年老宅,就是73年前赵水云和郭得萱大婚场所,也就是孙国武收藏的这张民国老婚书中写的“是亦堂”。

63岁的赵建平有点遗憾地说,父亲赵水云先生已经于2014年8月去世,而婚书的另外一位主人、自己的母亲郭得萱,则在2014年6月9日去世。一张距今73年的老婚书,见证了一段美好的故事。

纸品收藏并非越老越好,其价值主要是由其传世量、品相和历史意义等决定的。孙国武收藏的一张张明代、清代的,尤其是日本侵华期间的卖房、卖身契约,弥足珍贵,是揭露旧时代和日本侵华期间社会制度的罪恶和老百姓遭受的苦难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地契对研究各个期间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具有参考价值,也是孙国武收集到的数量较多的故纸种类,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轮廓和变迁,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这些轻盈单薄的故纸,承载了中国最为深刻厚重的一段历史。

清代、民国、解放初期、文革时期的结婚证,深深地刻着时代的烙印,真是一部丰富的中国味很浓的婚姻演变史。1949年以前,中国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写得很全,有的还清楚地写有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各种名称排了长长一串。“文革”期间的结婚证明显带有荒谬的政治色彩。如今,婚姻已由当事人自己做主,婚书也变成了体积小巧的结婚证。

在孙国武收藏的这些已经泛黄的“纸片上”,相信有许多过去人们并不知道的,已被人淡忘的,或是有人故意掩盖的东西和故事,它们应该被留存、被传承、被挖掘,它们是政治,但更是历史;它们是学说,但更是文化;它们是载体,但更是精神,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孙国武最大心愿是有一所故纸博物馆,能妥善保存这些来之不易的宝贝,自己仅是个“临时保管员”。

泛黄的故纸承载着厚重历史;泛黄的故纸遗留着未解之迷;泛黄的故纸可能就在某个尘封的储藏室;泛黄的故纸也许就在你的废纸堆中。

泛黄的故纸非常脆弱!

作者简介:蔡竹良,男,1978年3月入伍,1999年转业。江苏省丹阳市作家协会理事。从1990年开始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空军》、《中国劳动》、《双拥》等报刊,《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中华文艺》等网站,《作家》、《作家平台》、《人民作家》等微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200多篇,多次获全国性奖,有数十篇文章被编入专集出版和被各大网站转载。热爱文学,笔耕不辍。创办《新长江文学》,并任主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3588/

泛黃的故纸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