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千年窑湾古镇:给你一个永续存在的理由

2017-06-20 12:23 作者:煮茶听鸟鸣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个坐标,或者一个有地标意义的一个建筑物,就是我们需要关注人生的拐点。

就像界牌楼,人为的可以让人成为一种有形的身份,一脚西就是邳州,一脚东就是宿迁,尽管我们对于地界的身份远没有那么深刻,然而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就是寸土必争,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因为争地边的的现象层出不禁,当然最有名的是六尺巷的故事。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史典故。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

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郇明看见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康熙年间,南墙边是张家,北墙边为吴家,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互让着……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唯见小巷树森森。

而今,由界牌楼想起了六尺巷,我心里有无限的感慨,不是因为界牌楼也不是因为六尺巷,我是因为我们由界牌楼漫步青石板而看见的由远及近的山西会馆遗址和关帝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到窑湾古镇,如果没有来过山西会馆遗址,可以说就算没有来过窑湾,窑湾的历史是与运河文化息息相关的,而在明清时代,窑湾古镇经济繁荣鼎盛时期,窑湾由于运河的发达,窑湾位于京杭运河的黄金分割点上,系京杭大运河重要码头之一。为扼南北水路之要津,往来船只南达苏杭,北抵京津,商业贸易盛极一时。

而我刚才谈到的界牌楼和六尺巷的故事的意思,在这里我想谈出我自己的观点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到天,无论我们如何讨论或者支持还是反对,也无论多少外来文化的渗透,都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一直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我们在体制上可以有无数的变革,都是不变的是中华的传统文化的的骨髓。融合,谦让,包容是我们中国文化能够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的基石,郇明春。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交流和融合的桥梁,通过大运河所实现的规模最大、最为频繁的人际交流,无疑是商人的交流。大运河主要通过商人的交流,促进了南北(包括东西)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种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接触、融会、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运河文化。所以说,商贾文化又是运河文化的基础文化,崛起于明清时期的商帮文化,作为商贾文化的重要部分,在运河区域高度发展。

也就是这种中国文化的包容和融合,才会在窑湾这个地方有镇里有江西、山西、河南中州、、苏(镇、扬)5家商会馆和青海、浙江、东三省等10省商业代办处及2座教堂、8座庙宇。镇上驻有美、英、法、俄、意、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的商人和传教近百人。中国大部分省,及世界上10多个国家与窑湾有贸易往来。

所以我们走在窑湾古镇的每一条青石板街道或者小巷里,都有一种文化的氛围萦绕着我们,不得不让我们不停的思考,就是为什么这样的普通小镇,会有那么大的魅力,让那么多的中外游人流连忘返,不是外观,而是藏在窑湾古镇骨子里的文化,我想这一定是它永续存在下去的最大理由。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3021/

千年窑湾古镇:给你一个永续存在的理由的评论 (共 4 条)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疯鱼
  • 方人其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