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七绝·嵌名柴大火题诗

2017-06-19 09:38 作者:上官亲民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嵌名柴大火题诗

2017年1月14日

柴林八达岭该青,

大野三看向明。

火在四围山上发,

缘升一日照长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八达岭”名最早时见于金代诗人刘迎的长诗中《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和《出八达岭》;名字生成说法很多,如“八大岭”、“巴达岭”、“八道岭”、“把鞑靼”等,其最可信的说法应是明代《长安客话》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八达岭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长城是明代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史称天下九塞之一;集巍峨险峻、秀丽苍翠于一体,以苍茫的风光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口号而冠绝天下。据《史记》记载和文物工作者普查,都证明八达岭一带在战国时期筑有长城,而今仍见残墙、墩台遗存,其走向,与今明长城大体一致。汉习记载:曾设军都、居庸两座关城。北魏《水经注》说:“居庸关在居庸界,故关名也,南则绝谷,垒石为关址,崇墉峻壁,非轻功可举……其水历山南,迳军都界……”因此,有专家认为汉置居庸关,关址在八达岭。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北魏拓跋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在国都平城(今大同)以北,修筑长城,名叫“畿上塞围”,东起上谷军都山(即八达岭一带),西至黄河岸。后来到北齐王朝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筑长城,西起大同,经军都山东去,把长城延长到了海边。八达岭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依山傍海,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各具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为-4.6℃,最热为7月份,月平均为26.1℃。八达岭的年平均气温比北京低3℃以上,成为“夏都”,是理想的旅游胜地,登上八达岭长城,居高临下,因尽览崇山峻岭,而显得天地壮阔。八达岭也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者:第一帝王秦始皇东临碣石后,从八达岭取道大同,再驾返咸阳。肖太后巡幸、元太祖入关、元代皇帝每年两次往返北京和上都之间、明代帝王北伐、李自成攻陷北京、清代天子亲征八达岭都是必经之地。近代史上,慈禧西逃泪洒八达岭、詹天佑在八达岭主持修筑中国自力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孙中山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等,留下了许多历史典故和珍贵的历史回忆,是历史名地。1961年,国务院确定八达岭关城和城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在邓小平同志“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倡议下,古老雄关更换新颜,先后修复敌楼19座,城墙全长3741米,使游览总面积达到1.9万平米。1986年,八达岭长城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1987年,联合国接受万里长城为“世界文化遗产”。1991年8月,八达岭作为万里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故宫博物馆,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文化遗产证书。1991年12月,在珠海举行的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命名大会上(全国候选景点94个,回收有效选票48万张),八达岭因其景点著名,以37万张的绝对多票数,成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首。1992年被评为“北京旅游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1995年八达岭长城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代表,接受了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最长的墙——长城”的证书。2007年5月8日,八达岭长城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八达岭长城是古代中国的建筑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胜地是接待现代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最多中国旅游景区:1957年,八达岭长城接待了第一位外国贵宾----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之后的近60年岁月里,八达岭长城先后接待了尼克松、里根、布什、伊丽莎白二世、撒切尔夫人、明仁天皇、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曼德拉、希思、奥巴马等178个国家40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八达岭长城是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最多的长城景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每年多达10到20余次。自1996年至今,八达岭长城已成功举办了60余次大规模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城·和平倡议活动”、“八达岭长城国际文化艺术节”、“八达岭长城元旦国际万人登山节”、“龙舞长城·海内外青年相会八达岭”、“相逢2000年,迎接新世纪”、“走进八达岭长城·同一首歌演唱会”等一大批传统性文化交流活动、2000年8月由八达岭长城景区发起并成功举办了“中国八达岭长城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长城,位于中国。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伟大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18千米。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九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封国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七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千米或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以明长城为例,在万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8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有长城,再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限制游牧民族的快速机动能力,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卓有成效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事实上,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而且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不了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被嵌名题诗的诗人简介:柴大火,浙江省天台县人。任职天台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在2016年《中国文学网》“大好河山”中华全国诗文联赋大赛暨徐霞客文学奖征文中为“相聚天台山”大会活动后勤组联络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2792/

七绝·嵌名柴大火题诗的评论 (共 6 条)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雪中傲梅
  • 东湖聚李胤德
  • 雨袂独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