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识主义的宿命

2017-06-11 10:44 作者:荷戟彷徨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们在对某事进行预测的时候,经常会说的词语是“理论上”如何如何。比如,8个人与5个人对打,预测何方得胜,你会说“在理论上8个人得胜”,而实际上,以少胜多的案例比比皆是。再比如,大家知道地球之所以围绕太阳转个不停,是因为地球与太阳的离心与向心力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提问:在理论上,地球绕太阳转的轨迹应该是什么形状?你会说,在理论上应该是正圆形。——但事实上却是椭圆!

8人与5人对打,理论上8人获胜,结果可能相反;离心力与向心力平衡形成的轨迹,应该是正圆形,现在却是椭圆形,——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这种理论与实际的不一致,可以说是常态,这说明所谓理论,仅仅考虑了事物互动的部分因素,没有也不可能考虑参与互动的所有因素,但实际结果却是所有参与因素的合力所致。有其他因素影响了这两个现象的理论推导,使得理论结论与实际结果不能相符。

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椭圆状态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是地球的原始存在密码,这个密码带有两种信息,一是由主导关系所决定的平衡性,二是平衡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地球是地球上一切事物的母亲,这个密码基因必定遗传给地球上的一切事物,因此,所有事物必然遵循这样的规律:理论推导与实际结果一定是不一致的。

你在地球上,如果总是拿阐述主导关系的理论说事,总是用理论推导去预期实际的结果,指导自己的行为,所以这个规律肯定会让你碰得头破血流,这是没商量的。纯粹使用前人研究出来的关于事物主导关系的一套理论,来指导以后的实践,我把这种态度称为知识主义,而知识主义与地球的原始密码相悖,所以它的宿命,就是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赵括和马谡是怎样产生的?李立三与博古是如何练出来的?不都是死心塌地固守理论推导的下场吗?他们是知识主义的佼佼者,而平庸的知识主义者是不计其数的,在我们的周围可谓遍地都是。

如今许许多多头戴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桂冠的人,在实际工作中业绩平平,遇到高难问题束手无策,都属于知识主义者。古代的状元很少有因为在某个领域的创造性而留名青史的,现在的高考状元,也是到了工作的阶段,就再也与“状元”无缘了。这种现象显而易见反映了知识主义的谬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与知识主义对立的是实践主义。所谓实践主义,是很清楚理论阐明的仅仅是事物的主导关系,而事物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时,其主导关系必然受到许多次要关系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有时候次要关系的影响甚至颠覆了主导关系。因此,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实际运行结果,都必然与理论推导不一致,不一致的程度,取决于主导关系与次要关系的互动结果。以理论为参考,重点关注这种互动情况,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就叫做实践主义。这种实践主义方式才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第一秘诀。

理论是什么?如前所述,是关于影响事物运行的主要关系的知识,理论不会去考虑众多次要关系。比如,地球为何绕太阳转?这个现象的主导关系就是离心力与向心力的平衡,这就是理论。九大行星都受制于这个理论。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迹在实际上都是不同的,反映了这个理论在具体实际中的变化。

我们的知识一开始都来自书本,就是说,我们受教育获得的知识全是理论,换句话说,都是没有实际作用的知识,因为它只告诉你主导关系如何,没有说这个关系在实践中会有怎样的变化。即便你考试门门100分,也只说明你记住了理论。如果你的知识到此为止,那么你只能成为老百姓讥笑的书呆子,而且理论知识越多(学位越高),就越呆。

纵观历史,历代成功者无一不是实践主义者:管仲,范蠡,张良,诸葛亮,于谦,王阳明,曾国藩,毛润之,等等,都是实践主义的杰出典范。以诸葛亮为例,三分天下的决策完全是对当时各种力量互动的正确分析得出的结论,没有哪个理论会告诉他的。王阳明,曾国藩,毛润之都是一介书生,却能“跨界”成为成功的军事统帅,这是知识主义者永远无法理解的。

从大处看,奠定历史大局者都是实践主义者;从小处看,我们日常生活中如要办事成功,也必须抛弃知识主义,信奉实践主义。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人人缘很好,什么人到他那里都被搞定;而有些人却相反,遇见谁就得罪谁,最后变成孤家寡人。是什么原因呢?从根子上看,就是知识主义与实践主义的区别。实践主义者跟人打交道,首先要琢磨此人的个性特点。拿行贿来说吧,实践主义者首先要弄清楚此人是不是贪财,如果贪财,也必须知道是赤裸裸贪财还是又好名又贪财。了解清楚后,行贿起来才能百发百中。而知识主义者,只知道人都是贪的,根据这点就一味送钱上门,却不料此人不贪,或不贪钱而贪色,也可能此人贪财,但受贿必须要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行。这样一来,知识主义行贿碰壁,就可能经常出现。而实践主义行贿则必然马到成功(这是举例,不要误解)。

军事家刘伯承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常打胜仗。刘伯承为什么常打胜仗呢?就是因为他是实践主义者。他的名言是:“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五行指什么?就是敌情,我情,时间,地形,任务,一句话,就是实际上发生的各种因素。黄埔高材生黄维、黄百韬、杜聿明、邱清泉、包括台湾大明星秦汉的老孙元良,学位一大堆,可谓满腹经纶,却连中学还未毕业的粟裕也打不过,因为粟裕没有理论的限制,完全从实践出发,反而看清了当时军事态势的可能走向。这就是知识主义与实践主义的天壤之别。(其实政治是第一原因。但为什么国民党的干事人才都是知识主义者,轻轻松松把实践主义和政权一起拱手相让?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历史的真谛。)

再比如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此人无疑是个成功的改革家。一开始的首辅是高拱,张居正如要主持改革,必须当上首辅。结果,高拱得罪了小皇帝他妈,意外下台,张居正取而代之,从而开始了明朝辉煌的十年改革。张居正很清楚,自己要改革,就必须当首辅,而要当上首辅,绝不能得罪皇帝他妈。张居正能当首辅,就可以看出着眼于研究各种互动因素的实践主义是多么重要。

张居正的改革方兴未艾之时,父亲死了。根据传统的礼仪,父母死了,当官的必须回家守丧三年。张居正明白,如果自己回家三年,改革只能半途而废。但不辞职,他将背负不的骂名。万历皇帝也知道这点,眼看明朝正在扭转颓势,不能因为张居正的老子死了而重新跌入深谷。于是不让张居正辞职。

但是许多人很气愤,纷纷弹劾张居正。问题在于气愤的人并不是改革的反对派,都是张居正的支持者。但他们认为,明朝中兴与维护礼教相比,后者更重要。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谬论就来自这种知识主义思维方式。皇帝对这些人发了脾气,下旨“廷杖”(公开打屁股)。其中有一个叫邹元标的年轻官员,看着前面的人上书弹劾遭到廷杖,还是决定上书弹劾自己崇拜的老师张居正。可见这个人的正义道德何其“巍巍然也”。而且在四十年后,由于廷杖而终生瘸腿的邹元标,第一个出面呼吁为张居正平反。他的行为完全不是从个人利益和好恶出发,堪称道德模范。但实际上只是个知识主义的庸人。明明知道张居正去“丁忧”的话,改革必然终止,但还是觉得尽孝至高无上。

这就是能人与庸才的区别。能人的目标是解决具体问题,而要解决具体问题,必须抛开既有理论,掌握具体的“五行”而后决策。庸才也想解决问题,但却只从过去的理论寻找解决的答案,结果必然是与现实相悖,闹得头破血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1298/

知识主义的宿命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