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远去的大南门(7)

2017-06-09 21:35 作者:宜昌石头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远去的大南门(7)

宜昌历史上究竟有过多少帮派、有过多少码头似乎找不到一个肯定的公论,只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有过“川楚八帮”的说法。“川五帮”是巫山至重庆沿线一带四川船户对外的总称,其中有:奉(节)巫(山)帮、云(阳)开(县)帮、万县(万州)帮、长(寿)涪(陵)帮和大红旗帮;“楚三帮”指的是宜昌到巴东沿线一带湖北船户对外的总称。其中有:庙(咀)宜(昌)帮、归州峡内帮(又称短旗帮)、归州峡外帮(又称长旗帮)。到解放前夕,宜昌又曾有“九帮三十六码头”之说,增加的一个帮无疑就是湘帮,而那个三十六码头不知是不是从紫云宫或者西坝码头算起的。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首先就强力取缔了封建帮会,以工会组织管理码头。1949年7月16日解放,11月13日就召开千人大会,组织码头工人与封建把头展开斗争;11月18日,市政府专门召集各界开会,专门研究宜昌码头管理和码头工人生产与福利问题,可见得当时的市政府对码头的重视和对码头工人这支无产阶级大军的关心,于是,盘踞和影响了宜昌码头数百年的码头帮会与船帮组织就彻底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大南门是幸运的。1951年,为了管理宜昌码头,长航宜昌办事处对宜昌各大码头第一次实行统一编号,上起大南门,下至杨岔路江段,按顺序编为1码头到14码头。作为一码头的大南门被指定为划驳码头,也就是担负宜昌江北与江南的水路运输,这也就奠定了大南门作为轮渡码头的基础,也就为这座码头增加了新的动力。如今在老宜昌人口里所说的九码头、十三码头就是依据那一次的顺序而确定的。

后来,胜利一路以上的江边码头逐步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港务装卸区,九码头以下一直到宝塔河的江边码头逐步形成以长航为主的作业港区。有统计说,随着葛洲坝工程的开工建设,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到1982年,宜昌码头的数量就从原来的三十多个激增到一百多个,就又有过一次论资排队的重新排名。不过那一次最开始的一码头变成了一马路,二码头是大公桥,原来的九码头变成了三码头。可是宜昌人很恋旧,哪怕公交车的报站早就是三码头,哪怕港务客运站也变成了游客中心,哪怕那一大片都变成了万达广场,他们还是喜欢把那里称为九码头。

少年来,宜昌的长江两岸来来往往就得借助于小木船(宜昌话里说的是划子),那个时候的划子也各有各的码头,各有各的帮派。例如镇川门从事划业(宜昌话里说的是推划子的)是何姓的地盘,大南门是严姓和雷姓的,二马路多为罗姓和龚姓,大公桥的盐局码头是秭归来的郑姓和杜姓的。那些码头除了经营乘客渡江业务,还搞一些货物转运和轮船零星货物的驳运,也就自然生意不错。我有一个船上的朋友曾经在酒后对我吹牛:只要长江里有水就会有船在开,只要有船开就得靠码头,只要靠码头就得上下人和货。这话是真的,所以只要不是兵荒马乱,只要不是日本人打来了,码头的生意总是有得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因为大南门码头主要以划驳业为主,自然就是那些小木划、小驳船的地盘,从事这个行业的船户主要集中在宜昌沿江各主要渡口,从西坝、镇川门、大南门到二马路、大公桥,各负其责;那些运肥的粪船、送菜的菜船、运沙石料、石灰等建材的船没有固定码头,靠岸就得向码头付借用费;而那些打渔的渔船多是本地人,又是水上人家,和那些管码头的、守码头的大多沾亲带故,所以依照惯例是免收一切费用,是享有特权的。

那些数量更多、人数也更大的川楚湘各帮派的货船除了各有各的码头和档口,和其他行业的码头长期以来和平共处、互不侵犯,有时候还互通有无,所以很少产生矛盾。陈大厚在《漫话宜昌划驳业》一文中描写了当时宜昌江边的壮观景象;“这些从四面八方来的货船,也有各自的帮口。放眼望去,桅杆如林,船影波光,晃晃荡荡,片片相接,颇为壮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1154/

远去的大南门(7)的评论 (共 1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