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石榴花的红艳与石榴裙的由来

2017-06-06 22:25 作者:孙成岗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原创】文/图:孙成岗

进入五月,百花凋谢殆尽,然而“庭中忽见安石榴,叹息花中有真色”,朵朵火红的石榴花点缀在蓊郁的绿叶当中,在初骄阳的映照下,宛如熊熊燃烧的火苗,以至于“游峰错认枝头火,忙驾熏风过短墙”。

石榴开花的过程有一种难言言喻的奇异美。它的花苞形似一只红光幽幽的宝石花瓶,慢慢地它的前端逐渐翻红,大多都是从顶端裂成整齐的六瓣,绽放出一个倒钟型的花朵。花瓣上有一丝淡淡的褶皱,宛如少女翩跹[piān xiān]起舞时张开的红色裙摆。透过阳光,花瓣中间的花蕾也在红光的映照下失去了原来的黄色,变得朦胧起来。

花朵发出阵阵幽香,引来了成群色彩艳丽的蝴蝶和辛勤劳作的蜜蜂。它们在花间往返流连,使石榴树周围荡漾起充满诗情画意的勃勃生机。过不了多久,前端的火红裙摆渐渐收拢,形成一个常开的笑口,后端的宝瓶慢慢变大,长成果实。早先的火红慢慢析出浅黄,使得宝瓶的色泽由纯红向深黄渐变。这便是石榴由花成果的过程,就如郭沫若形容的那样,宛如"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古味盎然的金盅"。

到了中秋,果实成熟,剥开厚厚的外皮,玛瑙般的子儿,颗颗紧挨,相互依偎,红白相间,晶莹剔透。抠下几颗放进嘴里,甜津津、酸溜溜的味儿让秋日的困惫顿时消失,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心间留存。

石榴的花朵迎合了国人喜欢红色的喜庆心理,果实的多籽也切合了国人多子多福、红红火火过日子的美好愿望。然而这种深受国人喜的植物却是来自遥远的国外。西晋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元代马祖常在诗作《赵中丞折枝石榴》中对它的来历也有过描述:"乘槎[chá]使者海西来,移得珊瑚汉苑栽。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石榴作为稀罕之物进入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是在皇家深得恩宠,直到宋元之后才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开始在民间普遍栽种。

石榴在唐代权贵阶层中非常盛行。武则天曾将两百棵石榴树苗赐给年已不惑、尚无子嗣的侄子武三思,希望他能像石榴一样多子。武皇这个一时兴起的举动,把石榴多子多福的寓意带到了民间,致使赠送石榴成为唐朝结婚时必不可少的礼仪。

石榴——这种来自西域的植物在南北朝时期还融进了中国的服饰文化。当时人们使用石榴花中提取的颜料来染红裙子,加之石榴花前端的花瓣与裙摆十分神似,于是就把红裙称为"石榴裙"。梁元帝是这一词汇的创造者,他用"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来形容少女的迷人风韵,何思徵在南苑偶遇美人,不禁吟咏"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用石榴来暗比心中女神的绰约风姿。此后,"石榴裙"便成了美女的代名词。

现代汉语中,把男人被女子美貌迷倒而甘愿听其差遣说成是"拜倒在石榴裙下",但该词出现伊始,男人们非但没有被美貌迷倒,相反地心中伴有一丝憎恶,不过“拜倒”则是实实在在的行为。传说唐明皇宠幸杨贵妃,经常不顾场合地秀恩爱而让那些卫道士的大臣们感到不快。他们不敢对皇上有所微辞,便把怨气撒到贵妃身上,时常对她侧目而视。唐明皇不忍看到心爱的女人受此委屈,就下令臣子见到贵妃必须行君臣之礼,而杨贵妃恰恰又特别爱穿石榴红的长裙,于是大臣们私下时常自嘲,把对贵妃的叩拜叫做是“拜倒在石榴裙下”。

早在这一说法出现之前,武则天就已经让高高在上的唐高宗李治“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了。太宗死后,当时的武媚娘与其她宫女一起被发配到感业寺削发为尼。在那里,她写下了一首“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七言绝句,唤醒了与高宗之间曾经的情愫,获得了命运的转机,实现了从尼姑到皇后乃至女皇的逆袭。从诗中不难看出,她作为思念证据保存下来并打动高宗的就是那条沾上点点泪痕的石榴裙。

虽然“拜倒在石榴裙下”,给人的观感不佳,但"石榴裙"本身给人的印象依然美好,关于石榴裙的传说,丰富了人们对男欢女爱的遐想,增添了人们对石榴的喜爱。

【原创】文/图:孙成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0658/

石榴花的红艳与石榴裙的由来的评论 (共 7 条)

  • 东湖聚李胤德
  • 浪子狐
  • 心静如水
  • 鲁振中
  • 秋韵无暇
  • 亓方文
  • 岁月如歌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