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术化的天官牌坊(3)

2017-05-29 03:29 作者:宜昌石头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艺术化的天官牌坊(3)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最开始城市改造拆迁的时候,当时的政府还有些顾及到自己的脸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把南正街半条街的拆迁说成是市劳动局要在此修建社会统筹处,可是没人理睬,就又变成了市总工会要在此处修建老年职工活动中心,那是市政建设,大家没有反对的理由,圈定的那半条街的南正街居民就各自东西了;不过几年以后,另外半条街的南正街和民主路、献福路、艾家巷的那些居民被通知搬迁的时候,事先就知道这块地方被政府卖给房地产开发商了。

当时的拆迁方案还是有些照顾搬迁户情绪的,不像现在这样,要么是赶到十分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段、要么就是搬到位于新区的那些“鬼城”,当年有三处安置点可供选择:桔城路——太远;东山花园——不太方便,刘家大堰——安置房还只是在图纸上。很多人都和我们当时考虑的一样,自己既不在伍家岗上班,又嫌东山背后住着不太方便,加上拆迁办又同意出一部分暂住费,也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克服一下困难,等到新世纪到来、那栋庞大的所谓经济适用楼建好以后的时候就都搬到刘家大堰去了。

如果说天官牌坊因为王篆而闻名、南正街因为那里曾住过三大家族和王步点而很有名气,刘家大堰小区在宜昌的名气也不小。

那个曾经在明嘉靖年间当过刑部侍郎、和当时的宰相张居正结为儿女亲家,宜昌的尚书巷、锁堂街(也就是尔雅街)、乌龟碑(地名:现在的西陵二路与夷陵大道交汇附近)与之有关的刘一儒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大人物,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6年)去世后就葬在东山西南侧的坡地上,史料记载:“坟高16尺,占地80方步(约6亩多)”。刘一儒的长子刘戡就在他父亲的墓地旁依山畔水的开辟了数亩茶园,修建了住宅庭院,祖孙四代就乔迁到新宅繁衍生息。明末清初以来,人们就把刘氏家族在东山坡地上建的那座庄园称为刘家大院,把墓的西北侧的那个水质清纯的大堰称为刘家大堰。

后来,连年的战乱将刘家大院夷为废墟,日军占领宜昌以后,刘家后人也各自星散而去。解放后,这里成了水产大队的养鱼基地;上世纪七十年代,鸦官铁路从此穿过,刘一儒的坟墓被毁后来,利用修筑铁路时劈山开地的泥土的和当时葛洲坝工程挖出来的大量弃土将那口原本就已经淤塞厉害、范围缩小的大堰给填得差不多了。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家大堰先是成了牛奶厂的养殖基地,后又建起了规模不小的快餐面厂和丝织厂,俨然又成了一个小小的工业区。那口大堰虽然消失了,但宜昌人依然把那个地方叫做刘家大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又成为了宜昌第一个城市搬迁户还建的开放式住宅区,随着一栋栋的多层建筑的林立,仅存的最后一片堰塘也消失了。如今的那个东抵华祥商业中心、北接葛洲坝工区、西连东山大道、南邻乌龟碑社区的刘家大堰小区包括坡下的3A花园洋房和最里面的华龙嘉树两个住宅小区占地约150亩,有住户1830户,居民1万余人。

刘家大堰不仅是宜昌市形成最早的一个社会型的住宅小区,也是宜昌市目前最大的一个居民社区;不仅是市政府第一次动用公共财政资金,于2007年投资500多万元对社区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官网和道路改造,使得面貌焕然一新,那一条从刘家大堰始发的33路“迷你巴士”也是这个市第一条开通的社区公交线路。

是不是同样很值得骄傲?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8675/

艺术化的天官牌坊(3)的评论 (共 7 条)

  • 芙蓉秋水
  • 紫色的云
  • 雨袂独舞
  • 鲁振中
  • 浪子狐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