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15)

2017-05-22 03:48 作者:宜昌石头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15)

十五、甲街

西坝这座江心之洲上原有至喜亭、黄陵庙、栖霞寺、金公祠、太和观、五通庙、伏波宫等等寺庙道观;有着东湖八景的“赤矶钓艇”,更有“玉笔点江心”的庙嘴前的那个“玉笔碛”;还有凤凰桥、桃花园、桃花潭和桃花鱼的美好传说。不过到了现在,提起老西坝,能让人记起来的就剩下庙嘴和甲街了。

甲街位于西坝的南段,街长360米,宽仅有4-5米,原为青石板路面,现在是水泥的。别看这条小街短小狭窄,它的名字可是源远流长、在宜昌历史上称得上是如雷贯耳。民间传说,十三世纪的时候,因为西坝要修建多座寺庙,用船运来的大量建筑材料就堆放在这一带,同时也是各种工匠的临时工场,加之民夫往返踩踏,就变成了一片较为坚固、平坦的开阔地。有一外来大户人家背靠大河率先抢占地盘,他们家大口阔、人丁兴旺,慢慢在那里盖了不少房屋,当地人根据这一家人的姓将这条街称之为康家巷。

康家巷以南原有一片茂密的皂角树林,后来那里也有人家建起了房屋、开始在此居住,虽然皂角树林已经被砍光了,人们还是把那个地方称做皂角树巷。而自从康家巷和皂角树巷形成以后,现在甲街所处的位置逐渐成了那些住户的公共区域,两条街道与甲街构成一个三边对角,甲街恰好就在三角之内,被“夹”于其内,后来虽然由于该地段靠近庙嘴,来往人众,沿街的店铺门庭若市、繁华发达,可还是被称为“夹街”,后来逐渐由谐音传为了“甲街”。

这样的传说不可信,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因为太平军攻克武汉后淮盐受阻,朝廷允准川盐济鄂,因而木船运输得到空前发达,史书记载:西坝庙嘴至赤矶一带,停靠的商船“连樯接舶,街尾不绝”,加上商贾云集、码头兴旺、市井繁华,西坝岸上的茶业酒楼客栈增多,甲街一带房屋整齐、店铺鳞次栉比,人来人往,暄哗热闹,繁华景象甲于其它街市,故有“西塞商贾谁为甲,唯有甲街甲天下”之说。因而,夹街便逐渐被叫成了甲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甲街的繁华在《宜昌县志初稿》(1936版)的《宜昌市区形势略图》中也可看见,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宜昌重要的的水路集散地慢慢下移,先是移到大南门到一马路一带,再移到大公桥以下,后来的主要码头也就从大公桥开始往下去了,西坝也就被冷落了,甲街的繁华也就随之而去;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沧桑,甲街早已变成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街,如今在那条甲街漫步,只能从那些留下了被时光雕刻痕迹的黛瓦灰墙之间、泛出黑色的精美水波花草纹饰的屋檐、长出了青苔的厚重的石库门楣上读出这里往日的辉煌。

我在拙文《难忘三江桥》里这样写道:“向右拐,走过长江岩基,就来到西坝历史最悠久的甲街。这是西坝的灵魂,是西坝的根。因为最老,所以衰败得最厉害,如今只剩不到五十米的距离了,也只剩几排低矮的房屋了。那些被磨得光滑的青石板呢?那些有着很深的门面的店铺呢?那些有着雕龙画凤的庭院门前的石鼓呢?那个叫姓陈的的浙江永嘉小伙子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来自浙江永嘉的小伙子在我当时工作的那个厂里打工,他原本是弹棉花的花匠,可是宜昌不产棉花,生意不好做,就拜了一个自己老家的一个老师傅为师,到我厂里当了一个篾匠,此人心灵手巧、技术不错、为人慷慨,还很会说话,慢慢地就和我成了朋友,还和我一起出差去过不少地方。

他当时租住在环城北路的一户人家里,人家要他搬家,就找到我,我请西陵房管所的一个朋友给他在西坝甲街找了一间房管局所属的公房让他和他的全家住下,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处,也算是帮了他一个大忙,他很多次的请我到甲街喝酒,印象中好像仅仅只去过一次,还是跟着西陵房管所的朋友一起去的。再后来,我离开了,他也开始重操旧业,两人见面也越来越少,后来通说他在一次押运棉花的途中遭遇车祸,就那么突然走了。奇怪的是,很多年以后,我再到甲街的时候,怎么也找不到当年他的那个家的房屋了。

这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7205/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15)的评论 (共 7 条)

  • 襄阳游子
  • 鲁振中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浪子狐
  • 江南风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