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寺庄烧饼

2017-05-21 21:10 作者:怡然悠然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说起烧饼,朋友们都不陌生,周村烧饼、徐家吊炉烧饼、黄桥烧饼……可是你吃过寺庄烧饼吗?我们老家的特产。

初次见到寺庄烧饼,还是没结婚前,三十里路程,骑自行车赶到婆婆家的时候,已近中午,婆婆怕我饿着,给我拿了几个烧饼,看起来没有蛋糕松软,闻起来没有饼干香甜,但吃起来却是松脆甜香,不由得对这其貌不扬的吃食另眼相看了。

寺庄烧饼做起来讲究,因老公的本家二哥就是村里做烧饼的两家之一,闲来无事,经常去二哥的烧饼屋坐坐,也就熟悉了做烧饼的全过程。一张案板、一个炉子,二哥的烧饼屋就设在了他的西厢房。

首先烘烤用料讲究:烤炭是果树木烧成的,每年秋天果树串枝的时候,二哥总是收藏大量的果树木,劈成一尺见长的木段,码在南墙根下,准备下一年烤烧饼用。

烧饼的炉子是沿袭了老一辈人的垒砌方法,见过农村盛麦子的大瓮吧?把底儿扣了去,瓮口朝外对在墙上,用砖垒起来,里头抹上厚厚的泥做保温层,一个炉子就做成了。

其次,和面讲究:面里放花生油、鸡蛋和酵母,面开了才能做烧饼。(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烤烧饼的炭要现用现烧,每天二哥都是凌晨四五点钟起床,二哥生火,二嫂发面。烧3个多小时后,木头烧成炭,用灰封起来,二嫂发的面也开了,这时就可以烘烤烧饼了。

二哥二嫂做烧饼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二嫂负责做,二哥负责烤。

把面揪成饺子剂子大小,象包小笼包一样包上白糖粉,二嫂说这种包法是防止漏糖,因为面里有油,所以包的糖很容易到边且容易起鼓儿。然后撒上芝麻,正面擀几下,反面擀几下,一个烧饼做成了。二哥负责给烧饼反面抹点油,这油抹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多了贴不住,少了炝不下来。然后对着炉子“啪”地一甩,烧饼稳稳当当地贴在了炉子上。这真是技术活,就甩烧饼这一招就不是一般人能干的,甩不准的话,烧饼不是摞在一起就是掉到炭火里了。看着炉子内氤氲的火光,烧饼渐渐地上了颜色,二哥还要不时地用手蘸点水甩到烧饼上,这样烤出来的烧饼脆而不干,香酥可口。看着火候差不多了,二哥用小铲子把烧饼炝下来,放在一边的蒲萝里。一炉可以烤100多个,一个多小时,这样算起来,除去发面的时间,一天也就能烤五六百个。

放假回家我总是愿意呆在二哥的烧饼屋里,看着二哥二嫂有序地忙着,听着二哥东扯西拉地讲古,顺便也能帮二嫂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咱这烧饼也有历史了吧。”“那是,多少年不知道,反正从老辈就开始做了,估计得二三百年吧。”

“你知道为什么咱的烧饼是起鼓的?”是呀,寺庄烧饼的确和其他烧饼不一样,超市里卖的周村烧饼有甜味的但不起鼓,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有故事。”二哥自豪地说。“又来了,就你能瞎编。”二嫂嗔怪他,“别听他的,瞎编不上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个传说,二嫂不让说,二哥也就不再说了,烧饼到底有没有传说,对我来说仍是一个谜。

烤烧饼不容易,劈柴、和面、发面、刷锅、烘烤……烤制出一个烧饼得经过20多道工序。二哥的烧饼一年四季供不应求,到了集上,卸下车,二哥往那儿一坐,人们就三三两两地围拢过来,用不了二三个小时,二哥就打道回府了。赶上过节或谁家有红、白喜事,人们就会买些烧饼当做礼物,二哥家的烧饼就需要提前去订,晚了可就买不到了,特别是节前,各家各户都要准备点烧饼给亲朋好友,二哥二嫂就格外的忙,有时甚至忙通宵。

烤烧饼是个体力活,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二哥已有十多年不做烧饼了,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儿女也不希望他劳累。现在寺庄做烧饼的只有一家,老两口也都六十多岁了。再加上材料逐渐短缺,果树木渐渐少了,做烧饼炉子的大瓮现在也很少有卖的了,而一个烧饼炉只能用五六年。寺庄烧饼这种传统的老手艺将绝迹于世,有时候也感觉挺心疼的。曾有人尝试用烤箱做烧饼,做的烧饼虽然脆却不够酥,口感不好。

春节拜年的时候和二哥谈起这个问题,二哥一脸凝重地说:“烧饼,难啊,……”

是啊,单靠个人的力量去保护和传承是不够的,莱州的卸甲庵豆腐凭借地名的传说搭上了旅游文化的顺风车,现在正火得不要不要的。麻渠大糖也开始了联合经营的模式,不但在本地走街串巷地卖,还开始了网上销售。寺庄烧饼,你的出路在哪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7185/

寺庄烧饼的评论 (共 8 条)

  • 鲁振中
  • 芙蓉秋水
  • 襄阳游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浪子狐
  • 江南风
  • 心静如水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