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焦圈记忆

2017-05-20 11:23 作者:陶山墨客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焦圈记忆

- 山东馆陶一中三年学习生活回顾

三级一班毕业生刘奇(刘辛)

2017年5月

刘辛,男,汉族,曾用名:刘梦麒、刘梦奇,1936年12月27日(阴历丙子年11月14日)生于河北省大名县西仲相固(西庄)村。

1950年2月在本村由李群华老师介绍加入青年团(后改为共青团).(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51年我们村小学朱叶舟老师将我的名子刘梦麒改为刘梦奇。

1952年2月我到距我们村五华里的儒家寨镇读高小。

1953年署假,在家闲着没事,就和本村已经高小毕业的谢明一起到山东省(今河北省)馆陶县考初中,当时的馆陶一中在南馆陶镇附近的焦圈村,那天,我们到焦圈村时已是傍晚,十几名从河北省广平县、肥乡县、曲周县等县来的考生集聚在校园内,虽然多数人互相之间并不认识,年轻人在一起,还是天南海北穷聊,短,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夜没睡,但人人精神抖擞,毫无困意。笔试完了还要面试,参加面试的学生在院子里排成若干队,坐在房子里的老师分别把一个一个学生叫进房间,一个一个提问题让考生回答,对我进行面试的是一位年纪比较大、人有点瘦、背有点驼、头发有点稀疏但精神很好的男老师,他问我朝鲜战争是哪一天停战的?我回答后,他非常满意,马上又问我看报纸吗?我说看,他又问我你在什么地方看报纸啊?我说我们村的小学老师订的报纸我常去看。他鼓励我要好好学习,回家等消息吧。

十多天后,山东馆陶一中的入学通知书来了,结果我考上了,谢明没考上。我到儒家寨高小去办上初中的证明,学校不给办,理由是高小没毕业怎么能上初中?我当时也有点犹豫,一个人跑那么远到另一个省去上学总觉着不太方便,我高小的语文老师赵方正知道情况后,找到学校领导给我开了证明,赵老师又鼓励我机会难得千万不要放弃,于是我独自一人冒着大步行五十多华里到馆陶一中去报到。我到馆陶一中办入学手续时才知道那位对我进行面试、年纪比较大、精神矍铄的老师正是馆陶一中校长郭冠英老师!

馆陶一中位于山东省(现河北省)馆陶县南馆陶镇南面三华里的焦圈村,这里原来是当地大地主焦家的庄园,庄园很大,座北朝南,庄园北半部多为四合院,也有不少二、三层楼房。院内主体建筑分三部分,每一部分又分前院和后院,最西面那一部分,前后院都是平房四合院,前院是教职工食堂,后院是女生宿舍;中间那一部分前院四合院南屋是二层楼房,其他为平房,后院是三层楼房;东面那一部分,前院南屋是二层楼房,其他为平房,后院是面积比较大的平房四合院,每周全校同学集会都在这里进行。当时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是办公室宿舍合二为一,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郭冠英校长住中间那一部分前院南屋二楼,王尚白教导主任住东面那一部分后院北屋,副教导主任杜毅仁住东面那一部分前院东屋。一年级时我们上课的教室是东边那一部分四合院前院南屋,楼上是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教数学的郎善文老师的办公室兼卧室,郎老师身材高大、魁伍,他也曾担任体育课老师。我们入学时全校共有六个班,当时学校没有学生餐厅,每个班教室前都有宽大的长廊,天气不好时,吃饭就在长廊下,天气好时就在院子里吃饭,每个小组的同学围成一圈,蹲在地上,共吃一盆菜,每人两个窩窩头,有时也有馒头,每个班一大木桶粥。我们男生住在中间那一部分后院楼房内,那里是木质地板,条件很好,不需要床,每个房间都是大通铺,同学们住在一起,有说有笑,很是热闹。后来,随着学生和老师增多,又在四合院与楼房外面盖了一些平房作为教室和老师的住处。

庄园南半部分是操场,操场边上有一口水井,既供学校师生食用又是我们洗衣、种树、浇花的水源,水井在我们班教室后面,我们班的王保林同学和李廷举同学是我们班两位个子最矮、年龄最小的同学,他们每次洗衣服,都是我们班几位年龄大一些的同学帮他们从水井里提水,我们班两位个子最高的李鹏志同学和常向书同学,每次劳动,不论是种树、浇水总是抢在前面干。我们在水井旁边挖地种下的一排排加拿大杨树支条,到我们毕业那年已长成5-6米高的杨树林了。大院最南端一排平房是为我们学生做饭的厨房,厨房西侧有一个南大门,这个门几乎从来没打开过。南大门外就是卫河。庄园南十多华里的一个地方叫秤钩湾,由河南省流过来的卫河和由河北省流过来的彰河在这里汇合,汇合后仍叫卫河,卫河向北流去,直奔焦圈村而来,到了距焦圈村几百米处突然拐了一个大弯向西流去,绕过焦圈村后又向北流去,许多人觉得这是一条很奇怪的河,这条河,经南馆陶镇到临清县汇入大运河,向北京流去。学校的大门向东开,东门外还有蓝球场,庄园的地势比较高,东门外的蓝球场地势比较低,1954年署期下大雨,卫河水暴涨,东门外蓝球场水很深,水流很急,学校成了孤岛,我回学校是坐船经过蓝球场到学校东门下船才进到学校的。

校长郭冠英是抗日老战士,他热心教育事业,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郭校长身边有一位公务员叫谢书箱,是郭校长从部队带来的,负责校长的日常生活,又管理文件资料,教师也好,学生也好,只要有事需找郭校长,谢书箱总能帮助很快安排。我曾在三级一班当班长,后来当了校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有一项工作就是每天下午体育活动时给各班分配体育器材,当时我们学校的体育器材很少,常不够分配,我刚干这个工作没经验,郭校长带着谢书箱到体育器材库来,帮我出主意想办法,让每个班都有体育器材玩。郭校长还自编歌剧,指导学生排练,我常看到他给学生边唱边表演,常常逗得同学笑声不止。教导主任王尚白老师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份子,每周在东面那一部分后院最大的四合院开全校学生大会,他总是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讲话,有板有眼,循序善诱,要同学们国家、爱老师、好好学习、勤俭节约,毕业后成为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副教导主任杜毅仁老师个子不高,天天充满朝气,他还分管共青团的工作,他的办公室离我们的教室很近,不上课的时候我常去他房间玩,他那里总有各年级、各班的同学集聚在那里,常常没地方坐,大家都站着聊天;有的同学晚上不愿意按时睡觉,杜毅仁老师常跑到我们宿舍督促大家要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同学们都很听他的话。我二年级以后的班主任是教语文的郭萍之老师,他喜欢开玩笑,常给我们讲笑话。我最喜欢听马骏老师讲的地理课,他声音宏亮,语言生动,我工作后到国内、到国外,每看到当地的河湖大山、名城古迹,常常能想到马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介绍这里的。郝敬堂老师教音乐和美术,当时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人们渴望和平,郝老师教唱的“王大妈要和平”歌曲在校园内到处迴响。教体育课的焦树老师,他是焦圈人,原是军队蓝球队的成员,退役后回到老家,他教的远距离投篮和三步跳远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校传达室的何焕奇同志,是一位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和蔼可亲的好同志,同学们的每一封信他都亲自送到本人手里,他一摇铃大家都回到教室上课,他再一摇铃大家跑到院子里活动,他那时已三十多岁快四十岁的人了,不伦男生女生都亲切的叫他"焕奇",他从不给任何人发脾气,他就像一位大哥哥,也像一位大叔,站在学校大门口,手拿摇铃,指挥着大家上课、下课、吃饭、活动!学生食堂有一位老厨师张云生,他作的饭大家都爱吃,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人又胖,走路腿脚不太方便,同学们都称他“张大爷”,男同学爱打闹,有时体育活动也受伤,只要给“张大爷”说一声或他听说了,晚上,他忙完食堂的工作后,立即一步一拐的、挪动着身躯到我们宿舍给崴了脚的、受了伤的同学按摩,他成了我们的保健医生!学校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余,同学们常成群结队沿卫河边跑步,有时跑到十华里外的秤钩湾,站在这一清一浑的卫河、彰河汇合处看风景。据说战争年代,刘伯承、邓小平曾率领部队从这里渡河。河岸边当地勤劳的农民种植的萝卜、白菜、玉米长势良好,一片大丰收的景象,同学们在这里面对大河,面对即将收获的庄嫁、蔬菜,有的在唱歌,有的在朗诵诗词!

在馆陶一中,我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我父亲从部队转业到四川工作,母亲妹妹、弟弟、也都到四川定居,路途远,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多数假期我在学校度过。同学们都放假回家了,学生食堂不再开门,我只好到老师食堂去吃饭,许多老师也回家了,老师食堂厨房在大院西面那一部分前院四合院南屋,四周房屋都很高大,吃饭的人也很少,老师食堂的厨师是我高年级校友石昆山的父亲,他做的烧茄子非常好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饭后,他常坐在厨房门口拉胡琴、吹笛子,使假期中高大院子里冷清的校园充满生气。假日,我也常跟何焕奇在传达室聊天、值班,有时还和他一起在院内巡逻。负责学校图书馆的老师假期回家的时候,我常主动承担照看图书馆的工作,利用这个机会我系统看了许多书,特别是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文学作品成了我最爱读的书,赵树理、孙犁等成了我最崇拜的作家。

1955年10月7日由馆陶一中教导处副主任杜毅仁老师和我的班主任郭萍之老师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三级一班共有三名共产党员:孔德秀(女)上初中前已是共产党员,杨玉春在我之前入了党,没毕业就参加了海军。

1956年我初中毕业后,作为《三好》学生由馆陶一中被保送到山东省冠县一中读高中。

195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物理系,开始了紧张的大学生活。

2016.5.20.

附:望馆陶一中校友,特别是在焦圈期间读书的馆陶一中校友,及之后55年至66年在馆陶一中读过书的一中校友,能拿起笔来,写一些回忆文章,以垂校史。

联系方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6987/

焦圈记忆的评论 (共 11 条)

  • 襄阳游子
  • 相心
  • 那片彩虹
  • 三角梅
  • 鲁振中
  • 芙蓉秋水
  • 浪子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江南风
  • 东湖聚李胤德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