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9)

2017-05-19 03:31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9)

九、庙嘴

清同治(公元1861-1875年)编纂的《宜昌府志》的那张内城垣图很清楚的标记着,当时的西坝(备注:也就是图中的西塞坝)上有一黄陵庙,于是学者们认为这就是西坝庙嘴的由来。而那位很有风雅的清代东湖县知县林有席在他的《东湖杂谣》也写道:“撑过黄陵庙,莫湾屯甲沱。沱前西坝嘴,嘴上多风波。”这也间接的说明了庙嘴的来历。不过有人说,庙嘴之所以叫“庙咀”而不是叫“庙嘴”其原因是‘嘴’这个字笔划较多,西坝人为了图简便,便写成了现在的这个‘咀’字,庙嘴也被叫做“庙咀”。其实完全是胡说八道,因为那些人根本不知道“咀”就是“嘴”的简化字,也不知道1956年我国大陆地区才开始使用简化字,更不知道1978年教育部和1986年国务院已先后发文废除了一、二批简化字方案。所以千万不要以讹传讹。

民间传说。古西坝原住民是向、万、邓、屈四姓,人口不足百户人家,常年靠划船捕鱼、垦荒种菜糊口,可是宜昌水患严重、每年西坝四周都会汪洋数月,要么打不到鱼、要么庄稼毁于水患。龙王爷便派了五条蛟龙前往西坝救灾,那五条龙就在西坝的坝底安营扎寨,每当洪峰降临,五龙便在大江小河交口之处分洪泄流,还托起这座江心之洲不被洪水吞噬。所以被说成是“龙王爷袖口藏符戏妖魔,五蛟龙卧薪尝胆镇洪兽”。这个传说一半似乎很真实,因为西坝就是发再大的洪水也从来不会被淹,另一半似乎是牵强附会,那五龙可是在宝塔河天然塔的对岸,与西坝毫无干系。

西坝庙嘴位于三江下游出口与长江大河的交汇处之间,实地去看过,那个独特的地形和那道“玉笔碛”的石梁犹如一柄利剑斩开两江的水流,使得大江之水转向对准江南,也使得三江之水因为遇到庙嘴水下那些岩石的拦截而变得更加缓慢,就在镇川门附近画了一个大大的弧形,也使得从镇川门以下的宜昌江段形成一条现、长达数里的河滩,这也是长江在宜昌之所以会画出一个S型大弯的原因所在。

庙嘴之所以远近闻名、而且有了这样一个十分独特的地名,是因为那里原来建有一座黄陵庙。据《东湖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1381~1385年)宜昌境内建有两座黄陵庙,一座位于西陵峡内黄牛山下,另一座则是建在西坝庙嘴。因为西坝的这座黄陵庙位于三江口上的庙嘴,来往川江的船家和客商无不登岸朝拜,香火自然旺盛。传说当时的住持戚光曾在皇觉寺学过法,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旧,所以西坝庙嘴的黄陵庙就越发鼎盛辉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此外,因为当时川盐济鄂,成千上万的木船都云集在庙嘴附近的江面上,西坝一带就变得十分繁华闹热,在长江行船的没有不信教信佛的,因此,当年庙嘴一带佛道两教寺庙林立,仅仅就在庙嘴那块不大的区域内,就先后建有金公祠、栖霞寺(备注:原址是现在的民康药厂丸剂车间)、太和观(备注:原址在现在的三峡制药厂内,和平路的延伸处)、五通庙等寺庙。真可谓三步一庙、五步一观,香客之多、香火之盛可想而知。

同时,西坝庙嘴本来就是西坝历史和文化的代表,庙嘴前直指江心的那道隐隐约约露出水面的石梁雅名叫作“玉笔碛”,更是当时人所共知的“玉笔点江心”的名胜;而庙嘴东侧三江中的“赤矶钓艇”,更是有名的“东湖八景”之一,名胜古迹会萃一地,更使得庙嘴名噪一时。如果是白天到现在的庙嘴来,可以到那家位于庙嘴航运综合楼之下的妙嘴鱼坊吃饭,虽然已经看不见“赤矶钓艇”的景致,坐在那家鱼坊临江的雅座上,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见两江在此合拢的盛景,于是就成了宜昌欣赏长江江景最美的地方。

有人用极美的句子描写过庙嘴的景致:“晨时江水浮光跃金,夕时静影沉璧,沙鸥翔集。晴可见岸芷汀兰,郁郁葱葱。即便是此刻浓雾锁江,山岳潜形,也自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我不胜惶恐的想加上几句:每到晚,信步走下江滩,有渔歌唱晚、有江水拍岸,数缕光柱从楼上直泻而下,江面或金蛇狂舞、或波纹荡荡,对岸城区高楼林立、灯火通明、人来车往、仙乐飘飘,自是一绝妙之美景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6762/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9)的评论 (共 10 条)

  • 雨袂独舞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襄阳游子
  • 相心
  • 鲁振中
  • 浪子狐
  • 三角梅
  • 心静如水
  • 醉死了算球
  • 风撩衣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