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7)

2017-05-18 03:28 作者:宜昌石头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7)

七、西坝(上)

跨过三江桥就是西坝。

这个位于西陵峡口的江中之洲长约3500米,宽约900米,常住人口数万,所以绝不能称之为小岛。西坝过去历朝历代的称呼很多,叫过古城乡(因为这里很早以前就有座古城)、叫过西塞坝(因为地理位置就在宜昌的西边,又因为在宜昌古城西塞门(后改为镇川门)的小河对面),有人考证说,明代的时候西坝又叫过洗菜坝,其实就是西塞坝的谐音,一些没有文化的老人顺口说的一句宜昌话使得那些不动脑筋、生搬硬套的专家学者如获至宝,可笑。其实西坝就是从西塞坝演变而成的。

那座名为西坝的江州地处宜昌城区西北部,与主城区隔着三江相望,三面环水,被波涛汹涌的大江和经过开挖和拓宽变得相对平缓的三江互相拥抱,北部与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相连,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可是现在,知道伍家岗和宜昌新区的不少,除了宜昌本地人和那些航行于长江之上的船员之外,知道西坝的人并不多。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和宜昌的历史上,西坝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避不开的地名。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争霸的时候,吴国西陵督步骘就曾经在西坝筑过城,“城周五里”,步骘之子步阐子承父业,也在葛洲坝上筑城。史载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继任西陵督的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后被吴国名将陆逊之子陆抗所杀,这也是叛徒的下场。1958年和1968年的两次考古证实了步阐故城和步骘故城的存在,也证实了《宜昌府志》把西坝称之为“西坝古城”的正确。(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另据《宜昌府志》记载,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吴三桂反云南,带着人马顺川江东下,盘踞西坝六年(公元1674-1680年)和清军对峙。叛军安营扎寨的地方后来就叫做“屯甲沱”。可是最为惨烈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宜昌被日军占领、西坝沦陷,上面驻扎有日军一个小队的时候,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我的那部拙文《宜昌印象》的《铁蹄下的宜昌》里面有相关的详细的记录。

那个时候,与西坝一沟之隔的葛洲坝岛上尚住有百余户人家、300余人,加上从城内逃迁来的难民数十人,总数已超过400人。1941年10月8日,为了配合长沙会战,蒋介石命令陈诚所属的第六战区国军向宜昌发动攻击,务必在双十节前夺回被日军占领的宜昌,为此,江防司令部某连的百余人趁登上葛洲坝,在《日寇血洗葛洲坝目击记》一文中这样写道:“人们都以为胜利的日子从此到临,大家燃放鞭炮赶制国旗以表示欢迎。”

可是当时的国军指挥官昏了头,在先头部队收复了葛洲坝之后根本没派出大部队随后跟进,以致没有后援的那百余官兵不得不孤军奋战,到下午4点就被从西坝渡江而去的一小队日军全部消灭,六条木船的国军、还有25名船工,除了5名船工游水逃脱,全部以身殉职。与此同时,日军对岛上居民支持国军的举动极为不满,残酷的进行了屠岛,大屠杀从下午4时开始,一直到傍晚7时才结束,又杀了近百名岛上的平民。那篇回忆录说:“葛洲坝的居民家家有死人,户户传哭声,”

所以,在纪念抗日战争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的时候,是不是也该问问为什么会在日寇的进攻面前软弱的原因,是不是也该问问国土沦丧、百姓民不聊生、国军一败涂地的原因。古人说得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所有的媒体一味的吹嘘我军的战斗力如何厉害,是不是也有些言过其实呢?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6544/

小河、三江桥与上下西坝(7)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