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博士毕业之际话感恩

2017-05-13 20:24 作者:知来先生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作者简介:施仲贞,浙江瑞安人,博士。

多少中事,读书醒悔迟。

陶然莫笑傻,冷暖自心知。

又到花开日,论文终笔时。

东风拂柳岸,新绿满吴堤。

因斯坦说过:“在一个崇高信仰的引领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成功。”2005年,我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师从周建忠教授,攻读硕士学位。2008年,我二十九岁,获得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同年,我又考入苏州大学,有幸继续追随周建忠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这六年,尤其攻博三年,无疑是我生命历程中永志难忘的黄金时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古代文学专业的门外汉,尽管获得浙江大学自考本科文凭,但因从未受过正规本科教育而羞于向外人言说。如今,我却能以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生的身份,从典雅美丽的苏州大学出发,开始新的征程。可以说,我之所以能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完全是因为我幸运地遇到了好老师、好同学、好朋友,还有好父母,好兄弟,好妻子。六年来,犹如草木之于阳光露,如果没有他们的精心指导,没有他们的不断鼓励,没有他们的无私关爱,我就根本不可能顺利地走到今天,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因为如此,我对他们深深地怀着感恩之情。

从读硕到攻博,六年来,在周师门下,我汲取了真正的学识和教养。周师不仅是我学术的导师,更是我人格的楷模。既做经师,又为人师;既重言传,又重身教。严慈相济,谆谆教导,没齿不忘。古人云:“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又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周师之谓也!

对于读书,我心向往;但对于学问,常存敬畏。尤其对《楚辞》的研究,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才疏学浅,天性愚钝,欲有所突破(或丰富成说,或寻求新解,或证实历史,或演绎义理,或训解词句,或考辨正伪),自圆其说,谈何容易?

周师常常在众弟子面前,以自己的经历体会教导我们:“治学如做人须严谨,绝不能心存侥幸,心生惰意。应当有漫长阅读、大量阅读、深度阅读,时时处于沉醉、吸收、冥会的亢奋状态;但阅读若过多地出于找资料的功利之心,又会往往导致沮丧、苦闷,因为有时读了三五本,看了十几天,可能一无所获,甚至本来清楚的问题反而糊涂模糊起来”,“治学,不仅要悟性,而且需善于将人家的结论‘拿来’作二度研究,评判得失,正本清源”,“写作论文的过程就是要将自己的理解与发现表述出来,要经得起检验与推敲,实际上是一个鉴别淘选、去伪存真、去粗求精、沙里淘金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从容的心态、高度集中的精力,是无法完成这种特殊劳作的。无论耗费多少心血,付出多少代价,都要有大胸怀,无怨无悔”。这些金玉良言,犹如空谷之音,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不绝。

在学问上,周师有时鼓励,有时批评。这让我既不会丧失信心,又不会产生自满。每当我写出了有自己想法的论文时,他就会写信勉励我:“看到你的进步与努力,我非常高兴。”他还不时地向一些期刊推荐发表我的论文,我读硕期间发表的6篇论文,攻博期间发表的10篇论文,从选题立意到谋篇布局,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每当我提交的论文存在诸多瑕疵时,他就会当面告诫我:“治学要严谨,切不可过于急功近利!”有一次,我自鸣得意地将《清诗话中的楚辞评论》一文发给他。不久,我接到了修改稿,那上面布满了他用红笔批改过的字迹,并专门附上一页修改意见。看后,我感动、羞愧不已!

考上博士的那一天,周师嘱咐我说:“作为我的博士开门弟子,我希望你是优秀的,我相信你是优秀的。”此言一出,让我顿感压力,如履薄冰,唯恐辜负他的殷切期望。尽管自己生性笨拙,但为不辱师门,我甘愿竭尽心力、刻苦钻研!三年来,我虽不敢说自己争分夺秒,但也的确没有虚掷光阴。对我来说,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十分痛苦的。当时,我准备了三个题目,一是《诗话中的楚辞评论》,二是《清代楚辞学研究》,三是《离骚研究》。三个题目之中,我最渴望做《清代楚辞学研究》,最不愿意做《离骚研究》,因自己信心不足。但周师最希望我做《离骚研究》。他多次说,做《离骚研究》虽有难度却更有价值;并举高秋凤博士论文《天问研究》为例,正是那篇论文使高秋凤占据了学术高地!后来,我终究明白了周师的良苦用心,郑重地选择了《离骚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刚开始,我设想对《离骚》进行全面研究。后来,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我将研究范围逐渐收缩,从中选取四大专题进行研究,或阐前人所已发,或究前人所未发,既不人云亦云,也不凿空乱言,坚持言必有据,稳中出新。每当从旧纸堆中梳理出有价值的资料,推断出有道理的结论时,那难以言说的兴奋感、充实感、满足感就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息!经过两年多反复地阅读、思索、冥会、搜集、整理、修改,如今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终于定稿!其间,为了能让我增长见识,他曾先后送我去长沙、岳阳、汨罗等地考察楚文化遗迹,去深圳、南通参加楚辞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说,在学术上,我每向前迈进一步,都离不开周师的指引扶持,但他从未向外人提及自己指导我撰写论文的辛苦!

在生活上,周师不仅指导我怎么做人,而且还资助我很多费用。周师平时忙于科研、教学、行政等事务,难得假日休息,但常抽出时间找我谈心,或在饭桌上,或在办公室里,或在邮件短信中,不时地教导我怎样为人处世。我性格较为内向,见到别人一般不会主动打招呼,有时还把此作为清高品格来自慰!对此,周师似乎有所察觉。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做人不能以不认识人为荣,要捧着一颗热情、宽厚的心与人交谈,在交谈中你会获得快乐和进步!”还记得,在一个炎热的日,我兴高采烈地带着我女友,去南通拜访他!没想到,他当着我女友的面,非常严厉地批评道:“你穿着拖鞋、运动衫去见我,实在过于随便!长此以往,你可能会失去很多朋友!希望你日后注意礼节!”过后,他又特意发来一份关于礼仪常识的邮件!诸如此类的教导不胜枚举,至今记忆犹新!此外,周师资助我不计其数。每次拿到装着奖学金、压岁钱的信封,我在感激之余,也深感沉重!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我心中,不论我读硕的南京师范大学,还是攻博的苏州大学,都是非常好的大学,因为都有一大批特优秀的老师,使我受益良多。进入苏州大学后,周师一再强调转益多师、博采众长的好处,并说道:“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一生,不可低估,只要你肯学的话。”攻博三年,我就先后得到杨海明老师、马亚中老师、马卫中老师、罗时进老师、赵杏根老师、涂小马老师的指教和帮助!记得,在我申请苏州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选题项目时,德高望重的评委杨海明老师一句表扬,让我顺利地通过答辩,获得研究经费。马亚中老师平素谦和宽厚,待我如同自己的弟子。他多次抽空指导我的论文,并在申报项目时给以支持和鼓励!每次去他家请教学问时,他总是忙着烧开水,给我沏茶。回想往昔,历历在目,恍若昨日!在此并致谢忱!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所幸的是,身边的同门和远方的朋友一次又一次地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北京大学的马里扬同学帮我查阅、复印相关博士论文,复旦大学的侯荣川同学帮我查阅、翻拍清代楚辞专著。师兄纪晓建时常与我探讨学术课题、畅谈生活理想,指引我,鼓励我,使我深受启迪,摆脱了诸多苦恼。几年来,与陈亮师兄、刘庆安师兄、贾捷师妹、崔恒华师妹、王业强师弟、胡敦飞师弟、张佳师弟、胡彦师妹、季晓菁师妹共沐师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相处和睦,相谈欢乐,情同手足。此外,远在他乡的朋友朱启皇、吴刚、杨建光也予我不少帮助。在此,特向以上亲爱的同门、朋友深表谢意!

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不时常感念、回望身后故乡那一片的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和过去。无论是鹏举鸿飞还是浮萍逐浪,听到思乡之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心有所系的无量幸福。一直以来,父母、兄弟是我的大靠山。平时,父母不善言谈,任劳任怨。每次通话,他们总是提醒我要注意身体;每逢假期,他们着急询问我何时回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晖。”今唯求上天佑我父母健康长寿而已!大哥和二哥虽各自成家,仍一直予我以支持和帮助,使我过着“一心问学,不求生计”的生活。手足之深情,我又岂能忘怀!今月色朦胧,遥想故乡的草坡或许正泛着银色的光泽;明天春光明媚,山野的油菜花又该将萌发嫩黄吧?

刘勰曾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遥想当年,我和她有缘相识在南京师范大学,成为知己。在长时间的交往中,我发现她是一个值得珍爱相守的恋人。2009年9月9日,我终于娶她为妻。对我而言,能找到知己贤妻,就好像中了千万元的大奖,无比欢喜。她总能在我不够自信的时候给我勇气,在我困难的时候给我力量。攻博期间,我们虽常常分居两地,但心总是紧紧地相连在一处的。为了让我安心写论文,几度春秋,无论寒暑,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是独自默默承担辛劳的家务,令其父母也感到惊讶和心疼!

在苏州大学攻博的三年,虽短暂,却美好,必将成为我一生最珍贵的记忆!梁启超说过:“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我相信自己在苏州大学养成的好习惯,必将伴随我的一生,让我受益无尽!来日方长,任重道远,但我一定会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做一个真正于社会有用的人,以回报老师、同学、朋友、父母、兄弟、妻子的知遇之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5492/

博士毕业之际话感恩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