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人民的名义》点赞

2017-05-10 23:35 作者:笔墨丹青  | 3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周梅森所著《人民的名义》一书,引发全民热读,备受好评。原因很多。其一,离不开作者对创作的精益求精,离不开生活永远是最好的素材,离不开反腐打下的人心基础,离不开其作品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其二,周梅森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小说家之一,擅长以磅礴的气势和犀利的笔触勾勒一个个官场生态圈。这是源于他多年对官场文化、权力运作和政治生态的所见、所思、所悟。这其中既包括他出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一段独特经历,也涵盖他与其他政府官员的多年密切交往。一手的资料、敏锐的洞察、精当老练的技法、张弛有度的节奏共同成就了高质量的《人民的名义》。

这部《人民的名义》是目前中国政治生态的写照。反面的角色最高级别直至副国级,也因此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小说”。本书主要讲述了由国企大风服装厂的工厂拆迁、股权争夺,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踌躇满志的新任反贪局长侯亮平的临危受命调查行动为主线,以盘根错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将扑朔迷离的腐败利益集团一网打尽。

这本书,不仅有着对人性的描摹,而且有着对制度的追问;不仅有着对腐败的揭露,而且有着对权力的思考。不仅聚焦腐败背后的利益纷争与人性纠葛,而且有着人民正义的呼声。不仅着力刻画人们在权欲、贪欲与良心的拉锯战中摇摆不定的复杂状态,而且即是反面人物,也不会被描绘成一个个罪大恶极的魔鬼,而是将他们书写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有恨的鲜活个体,展现的是他们匪夷所思的两面性以及难以捉摸的人心;展现的是他们如何一步步走到违纪违法的悲剧境地。不难看出引人向善才是本书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在当下最应该引发讨论和深思的地方。

十八大以来,一批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高级领导干部落马,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体现了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显示了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作者以饱满昂扬的姿态,积极书写和记录伟大实践,积极表达社会现实、回应人民关切、展现正义力量,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所至。

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赢得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今天,中国共产党能够重拳出击,惩贪反腐,这也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名义》一书,受到读者的热读、精读、赞叹,关键还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最受百姓关注的话题,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蓬勃姿态和伟大力量。这本反腐小说之所以如此受民众关切,是因为政治生态环境优劣、从政行为规范与否,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精神风貌,关系到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关系到党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政权和民族的存亡。一个污浊的政治环境,政治行为必然失范,人民不能公平生活。而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崇尚权力、贪腐横行,让许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公序良俗,社会将在失衡状态下更加不公平。党内腐败现象不及时遏制,就会使党变质、变色,我们历经艰难开创的千秋伟业将毁于一旦。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制度建设、司法体制改革都是题中之意,从严治党是为了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种意义上,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没有退路、必取胜利的战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民的名义》一书,更多的是对于人性的反思。它向人们勾画了一张庞大复杂的权钱之间利益交换的关系网,关系网下师生之情、同学之情、夫妻之情进行着复杂博弈和激烈绞杀,更让人惊悚和愕然。

《人民的名义》一书,涵盖范围之广:有官场生态的政治味,插叙间有干部生存的人情味,故事中有在其位不谋其位的可笑味,价值上有映照现实的体会味,反响中有读者边看边悟的感叹味。如此一部“五味俱全”的作品,想必是对得住“精品”二字的,也必然是经得起读者和时间考验的。

《人民的名义》一书,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酱面的“底层”写照,又有一杯高档酒的“阶层”腐朽;既有三百块顺金的初心残留,又有两亿元贪腐金的人心异变,这样的故事,在大刀阔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时今日,难免不催人深思、发人深省,难免不让人设身处境、引发共鸣。

读完之后,思绪之余,再谈“人民的名义”,不可同初而语。在何谓“名”又何谓“义”的深究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苟且之实的执权者,究竟会使读者有多少思与行的启悟,又将唤起多少对人民“名”与“义”的考量?

记得《人民的名义》书中有这样的描写:侯亮平要处理高育良的前秘书陈清泉前去向其汇报时,高育良言之凿凿地说道:“我们的检察院叫人民检察院,我们的法院叫人民法院,我们的公安叫人民公安,所以,我们要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永远,永远。”而当高育良败露之后,面对最后来看他的侯亮平,还放言高论:“为官者就得心正,心正则心安,心安则平安。”“公生明,明生廉。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人民”二字他挂在嘴边,脱口而来,但并未真正走心、入心,只是弄权上位的广告词和争权夺利的遮羞布。这也说明,为官者尤其是高育良、祁同伟这样的官员既不幼稚,也不糊涂,他们是明明白白地糊弄人民,清清楚楚地谋取私利。而因为他们脸上戴了光鲜的面具,嘴上讲着正确的大话,人们既难以看得清楚,也难以很快识破。而这种既有官位保驾,又有大话包装的贪官,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呢?这种言行不一的为官者才是最为有害的,也是最为可怕的!

《人民的名义》所揭示的由各种关系所维系,由各种力量所推导的官场生活,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书中描写的汉东省与京州市就有汉大帮、秘书帮、赵家帮等等。这些帮派的存在,使官场政治生活更显波谲云诡,又使反腐斗争加倍复杂。正如高育良自己说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浩浩荡荡,每个人都身处洪流之中。其中,有人因为自身的努力幸运地站在潮头之上,潮头之上风光无限,诱惑无限,但也风险无限,就看你如何把握。”有的人站住了,有的人倒下了,有的人前行了,有的人后退了。差异与分别,正在于人性的放纵与持守,信仰的放弃与坚守。对祁同伟、高育良、刘新建、丁义珍、陈清泉等而言,官场就是魅惑人的名利场,在这里可以结党营私,自谋私利,而对陈岩石、侯亮平、赵东来、李达康、陆亦可来说,官场就是一个冶炼人的大熔炉,在这里可以百炼成钢,更为坚强。两类人物,两种选择,两种结局,真正的试金石与分水岭。这就是把“人民”作为名义挂在嘴上,还是把“人民”作为依托放在心上。

《人民的名义》一书,它的重点不在于如何展示腐败,而在于如何惩治腐败,始终传递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观,这恰恰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生机和力量,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始终不渝地引导广大民众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这就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文学作品记录和探索人类精神和心灵世界的宗旨不变,它的历史性原则和现实主义原则不会改变。这才是我们应该坚持、坚守的文化立场。

今天,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如何记录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表现如此重要的历史节点,探索这些丰富奇妙的体验和经验,广大文学工作者使命在肩,任重道远。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使命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得民心的人和事都要歌颂,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行径都要揭露、鞭笞。揭出病苦,进行救治,我们党的肌体才会更加健壮,才会更加朝气蓬勃地领导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征程中轻装前进。

《人民的名义》一书,心怀人民、响应时代召唤、追求艺术理想,做到了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周梅森创作的这部佳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书写和记录了反腐的伟大实践、讴歌了时代的进步,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宁可“得罪千百人,不可辜负十三亿百姓”,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我只能为《人民的名义》点赞!

胡贵成作于太原2017年5月5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4923/

为《人民的名义》点赞的评论 (共 32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