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徜徉西山文蕴路

2017-04-29 08:47 作者:谈文论武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前    言 

鸿蒙初开,水生万物,浩瀚宇宙,生机勃勃,茫茫滇池,滋养昆明。昆明之西,有一座山,峰峦起伏,古树参天,苍翠挺拔,面向滇池,山水相依,蔚为大观。山脉连绵40多公里,最高海拔2800米。

相传古时有凤凰栖息此山之中,见者不识,以为碧鸡,直至唐代才统称为碧鸡山。因该山坐落在滇池之西,后来改名西山。

汪曾祺在《翠湖心影》中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那么,滇池就是昆明的脏腑;西山就是昆明的脊梁。昆明如果没有滇池,城市的生命靠什么滋润;如果没有西山,城市的脊梁如何挺立?

西山不但有许多历史人物——聂耳、陆鼎恒、柏西文、郑一斋、张天虚、廖新学、毛友贵、赵炳润等人的墓;还有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更有四大亮点:山脚下有合并一处的杨升庵、徐霞客纪念馆、山半腰有分为两处的华亭寺、太华寺大型佛教寺庙、山崖上有闻名遐迩的龙门,还有许多美丽传说。

西山风光之秀丽,为昆明诸山之首,早已名扬天下,有关滇池与西山,至今还流传着睡美人的传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西山不但风景美,更是当地人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老人登山,观看着山中的美景,在那个天然的氧吧中颐养天年。

最有特色的是秋季层林尽染,万紫千红;季风之中的花儿与各种色彩的叶儿夹杂在一起,那个美啊,是其他城市难以见到的雪景。故有“不逛西山,等于没到昆明;不登龙门,等于不识西山真面貌”之说。

如此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地攀登西山,探索四大亮点的特色,甚至冒着风雪观赏雪景,将其独特的风光与文化底蕴整理出来,以《城赏雪》、《流放状元与千古绝唱》、《华亭寺中洗心灵》、《群峰掩映太华寺》、《凌云龙门之巅》等五篇文章,用不同风格,描写西山的概貌,给大家一个整体印象,不再一星半点地看待西山,便不枉我的初衷。

一、春城赏雪

一大早起来,就听到外面有人边跑边喊着:下雪了!下雪了!那惊奇,那惊喜,不难从声音中听出。我探头一看窗外,真的下雪了。大雪早已过了,冬至已经临近,是到下雪的时候了。

不过,下雪对于春城人来说,确实稀奇,物以稀为贵吗?昆明每年能下一场小雪就不错了,有时候,好几年不见雪。这雪一来,小孩欢腾,大人惊喜,是可以理解的。

有车的人,只要雪不化,除了擦挡风玻璃,车身上的雪,能留多久就留多久,直到自行消融。成了昆明雪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今年的第一场雪,从12月15日的晚下到16日的早上,还在纷纷扬扬。虽然地下的雪积不起来,但是房上、车上、树上、花草上仍然留有一层雪,尽管算不上银装素裹,但对昆明人来说,已经饱眼福了。

我不是老昆明,却也来了十多年,昆明人对雪的感情,我早已耳濡目染,亲身感受。晨跑的时候,看到大街边,停放的车上都是积雪,凭着我对昆明人的了解,即兴写了一首诗,题为《2015年春城第一场雪》:忽地一夜寒风来,红车黑车全染白。春城人显惊喜状,跟着雪舞叫我

像稀客一样的雪来到春城,自然少不了要去赏雪。俗话说“雪落高山,霜下平地”,据此看来,赏雪就得到郊区的山上,才能看到城中看不到的景象。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决定到西山去,看一看那里的雪景究竟如何。

雪还在下,到那么远的山上看雪景的人一定不多,正好落个清静。我一个人背上背包,带着相机出发了。

到了岷山车场,转乘到西山的公交车,挤都挤不上,比平时到西山的人还多,这么多人冒着严寒来看雪景,是我没有想到的,可见昆明人对雪的感情有多深厚。

我好不容易上了车,一直站到西山脚下的终点站。下车后与同车人一起徒步上山。到西山赏景,踏雪,就得徒步慢慢欣赏,才能看到难以看到的景致。

我们走着走着,听到一个男人说:“中散步叫浪漫,雪中散步是不是该叫罗曼?”他身边的女人说:“哪人家没伴的来赏雪,也叫罗曼吗?”问得男人支吾了一阵道:“我就那么一说,你何必当真呢?”

我边走边照雪景,他们已把我甩得远远的。尽管没有听到后面的对话,却觉得这雪中散步,是比雨中散步更那个些!起码看着雪花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大地上的景物慢慢地被覆盖,好像天地间都银装素裹,眼前的种万千变幻,是雨中无法体验到的。

我来到一个谷口,看到一棵树上挂着长长的冰凌,红黄相间的树叶上有些积雪,枝头挂满了一些小红花,冰凌把花包裹在里面,简直成了鲁冰花。虽然我不知道那花叫什么,但肯定不是梅花。真是一幅冰凌挂在秋色上的画面,到哪儿去找这样的奇观呢?我免不了多拍几张。

进得山中远看,满山一片白花,大叶积雪赛玉兰,小叶托雪似梨花,玉兰梨花满山开,犹如仙女撒下来。这样的白花世界,不但没人见过,恐怕连做都梦不到如此场景。

路边上,时而冒出雪面的花,有红的、黄的、粉红色的,虽然颤抖站立在风雪之中,但十分精神,给雪景增添了无限生机。不像其它地方的花,一遇风雪,就凋谢或倒伏,只有春城的花能够战风雪,斗严寒,好像在向人们展示一个道理:只要挺过了寒冬春天就会向你招手。人生有时也会出现,风雨过后见彩虹的景象。

再往深处走,山中的白色,夹杂着各种色彩的树叶,有红色、黄色、紫色、粉红色、枯色等,最多的要数红黄绿搭配在一起,从深色过度到浅色,七彩缤纷。那点缀的色彩,有些地方是一点,有些地方是一丛,有些地方是一块,把西山装扮成了雪中秋景。非七彩春城,何处觅得如此雪景?

大树上的藤蔓,从树顶挂下,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好像从空中拉下了一道白色幔帘。藤蔓上生有鲜红色的小果,一个个把头探出幔帘,像是红珍珠一般,白底红点,美得你都想拿回去当窗帘。

壁立的陡坡处,灌木叶子上的积雪,像是布满了白花的墙,这么大的花墙,千载难得一见。游人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留影。我用相机比了比,从取景框里看,要把整个陡坡照下来,人物在其中只有蚂蚁大小。

有的游人,嫌雪下得不大,为了取到大雪的镜头,就站在树下使劲摇,树上的积雪便大块大块地往下掉,或许这样能够照出“燕山雪大如席”的效果。

雪大的时候,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雪片在空中瓢荡,在谷中起舞,在林间穿插,然后轻盈地,像小天使般地着陆在树叶,树枝上,与先到的伙伴们一起静静地躺着,一动不动了,为植物披上了过冬的银装。我真想变成一片雪花,尝试一下随风起舞的自由,潇洒。

走到华亭寺那里,原来红砖碧瓦的寺庙,墙体被雨雪浸湿后,更加鲜红,房顶上像是盖了一层白皑皑的被子。鲜红的墙体,与白色的房顶搭配在一起,更加恢宏庄严,给人一种震慑的感觉。

我返回到快出山的地方,发现路边有一排人工种植的树,整整齐齐,树上开了许多粉色小花,还有许多嫩绿的小叶片,衬托着花儿,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觉。好一幅西山雪中春色

到了山脚下,已是下午五点多钟,可还有许多人上山,难道这些人要上山过夜不成?看来夜间的西山也不得安宁。

看到这种情景,我忽然意识到:这人生也像登山一样,有下山的就有上山的,有来的就有去的,更像四季轮回交替一样循环不已。可春城这里,即使在冬季的雪中,春秋的色彩仍然挥之不去,真有点像百慕大三角洲的,超自然现象那么奇特。

最终我佩服自己,不知怎么心血来潮地决定到西山赏雪,才得以看到春城的雪景中,居然还夹杂着春秋之色,给人那么多意想不到的画面。

难怪昆明人爱雪,爱得那么情有独钟!原来雪景并非全是白茫茫的一片,还有着春城这样的美法!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六日下雪的当日

 

二、流放状元与千古绝唱

云南出了个流放状元。纵观他的一生,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他就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号升庵,后人都称他为升庵先生,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人。

升庵先生,少有奇才,二十三岁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在朝廷的皇权争斗中,因“议大礼”事件,得罪皇上,两度廷杖,打得皮开肉绽,惨不忍睹,被流放云南三十五年。

他虽不是云南人,大半生却在流放云南中度过,直到七十一岁,客死昆明高峣。

云南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落叶处,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建了杨升庵纪念馆与徐霞客纪念馆。将明代两大才子并立一处,自古少有,有趣之极。

纪念馆外墙上,书有一副对联:“文章杨状元;地理徐霞客”。正门一副长联上写有他俩的主要事迹:“议大礼,面折廷争系情滇云,名士名作千秋在;计遐征,山回路转涉足苍洱,奇人奇书万里行。”这两副对联,把这两位才子对人类的贡献概括得十分精妙!

纪念馆,背依巍巍西山,面朝秀丽滇池,祠中有升庵先生的坐像与生平事迹。坐像后的屏风上大书:“博学状元杨升庵”下方横着小写一对联:“明朝著作最多的一代名囚,云南历史文化的一位名人”。不仅如此,云南人还亲昵地称他为云南的流放状元,敬仰之情,绝非言辞可表!

据《辞海》称,杨升庵现存著作多达一百多种,主要集中在古韵学、文字训诂学、民间文学研究、地方史志研究,及诗文方面。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在《续焚书》卷一中,这样评价:“升庵先生,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于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这些人)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也怪哉!”李贽对升庵先生的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不过,李白、苏东坡的作品事迹,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杨升庵先生的作品事迹,虽然不在他们之下,却鲜有人知,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升庵先生,一生著作四百余种,现仅存一百三十多种;作诗二千多首,而明朝的著作中,只有《明诗别裁集》选升庵诗十五首,其它流行的文学史著,不提升庵先生一字,不录用一诗。

后来,他在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清朝《康熙字典》多处采用,仍不敢注明取之于他的著作,实在令人浩叹!

他的著作不能流传,是因长期流放,相当于现代终身不赦的国家政治犯。其后,又因种种缘故,使其声名不彰。尽管如此,他始终不为名,不为利,笔耕不辍,才有如此丰硕的文学成果。

现,杨升庵纪念馆中有两副对联,概括得非常到位:“精深百著,文采风流大状元;颠沛一生,胸襟旷放真名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夫子之道鸢飞鱼跃”。

历史上,升庵先生的作品,仅有一首词《临江仙》,因《三国演义》开篇所需,被录其中,却仍然没有署其名。

所以这首绝唱,不管流传多么广泛,多么脍炙人口,一般人都不知道是升庵先生的大作,不能不令人惋惜不已!

这首词,是他在流放途中,走到湖北江陵时,看到一渔夫和一樵夫,在江边对饮而谈笑风生。突发灵感,讨来纸笔,奋笔写下。

他看透了历史,才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洒脱!

他看淡了人生,才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超然!

我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的时候,读到这首词,兴奋不已,一读之下就能背诵。那时还以为是罗贯中的杰作。到现在才知道是引用升庵先生的大作,实在惭愧!

《三国演义》如果没有这首词作为开篇,确实逊色不少。中国古代那么多绝妙好辞,为什么独独调用这一首作为开篇?充分证明,这首词才是千古绝唱!才能慨括,统领《三国演义》中,一场场惊心动魄的争夺场面,一幕幕生动活泼的人物故事

升庵先生毕竟是一代状元公,其文采风流,洋洋洒洒,他的诗词向民歌民谣学习,贴近生活,处处都有鲜活的历史画面,生动的人物场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读来令人耳目一新。绝非舞文弄墨,吟花颂月之辈可比拟!比如他的《滇池孤帆》

滇池风多不起沙,汀洲新绿遍天涯。采芳亦有江南意,十里春波远泛花。诗中的形象多么鲜明!

他因卷入政治斗争,遭到不公正待遇,人才被埋没,佳作难流传。虽然,当今有一些研究他的专著,由于他的作品遗失得太多,对于他的文学地位,至今仍难观其全貌。但他起码像清代王照称道的那样:“为边隅荒缴,开百年文教”了!大概意思是:他为偏僻角落,扭转了荒蛮的风气,开创了百年大计的文化教育新风。

很难想象,一个流放才子,没有博大的胸襟,乐观的态度,如何面对三十五年,流放荒蛮之地的艰苦生活,如何能在极其艰难,自身祸福难料的背景下,开创了边隅文教之风;为后人留下那么多文学作品?

明代的云南,仍处于蛮荒之中,绝非今人能够想象得出。流放一定是要你到边远地区吃苦受罪,以示惩罚。

也正是这种艰苦卓绝的生活,造就了他的文学成就。所谓有所失,必有所得。文学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苦难的体验。凡是有影响的作品,都是从苦难中泡出来的!比如《史记》《红楼梦》及现代的《牧马人》,这些作者,无不是饱经风霜!

升庵先生终生犯小人,七十一岁了,还难以免遭地方官吏,嫉贤妒能的迫害致死,身世坎坷,古来罕见!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他在《辞海》中有地位;《四库全书总目》评论他:“赅博渊通,究在明人诗家之上”;《明诗别裁集》中也少不了他;《康熙字典》多处引用他的学说;被李贽高度评价;当今又有研究他的专著。

特别一提的是,在《二十六史》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中,每一部分都收录了他的许多文章。即使历史上有名的文人,能在其中一部中,收录一篇文章,都是无上的荣光,可以想见,他的文学地位被称为“炳耀南天”一点也不过分。除了这些,仅凭那首千古绝唱《临江仙》,便可名扬四海,光耀千秋!

升庵先生以他那飘游天涯,德惠边疆,坎坷经历的光彩人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文学作品及千古绝唱《临江仙》,还为我们留下了刚正不阿的人格品质,处变不惊的光辉形象。

我只能用孟子 《滕文公》中的一段话来评价他: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升庵先生,千古奇人!炳耀南天!伟哉,大丈夫!

二〇一五年五月二日

 

三、华亭寺中洗心灵

华亭寺,位于昆明市,西山的半山间,四周群峰环绕,古树老藤,连绵不断,红砖碧瓦,恢弘庄严。寺院正门有一副对联。“绕寺千章松苍竹翠;出门一笑海阔天空。”道出了华亭寺周边的优美环境。

我一路行来,满头大汗,到了那里,已是中午时分,真有点饥肠辘辘之感。看到这样的对联,犹如洗涤了心灵一般。

我出门来,不就是为了寻找海阔天空任遨游的那种感觉吗?登上西山,也确实找到了这种感觉,穿越于茂密的森林中,满目尽是苍松翠竹,藤蔓灌木,虽然大雪将至,满山依然七彩缤纷,犹如置身秋景般的色彩海洋之中。呼吸着上万负离子的优良空气,看着密林上方的蓝天白云,不由得神清气爽,我随手写下一首《挽秋》:小雪时节欲挽秋,层林渲染无尽头。春城冬来七彩艳,寒临美醉依然留。

进得寺中,问检票人员是否有餐馆?他用手往里一指说:“对直进去,到天王殿那里向右拐,出后门就有斋饭。”

我按照指引的方向前行,觉得该寺与其他寺庙大不相同,中间一个巨大的放生池,几乎占尽了地盘。沿着放生池直行,右边一排是走廊,正中挂有一口大钟,走廊檐下用繁体篆写着“雨华台”三个字;前方一排庙宇,是主建筑群。来到庙宇处向右拐,便是牌坊似的后门,在飞檐下的一块横匾上书有“到此作甚”四个大字。

面对如此喝问,我懵了!细想之下,觉得人啊,多数情况下,真的不知来世上作甚;不知今天作甚;不知当下作甚。不善于时时用这种拷问反躬自省,于是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地随大流,而丧失了自我。

就拿这块匾来说吧,挂在这里多少个春秋?有几人感到了“到此作甚”那种当头棒喝的威力?可见人们熟视无睹,沉迷已久!

我难道不是这样吗?一大早到此作甚?不会大老远地跑到这儿,仅仅为了吃一顿斋饭吧?迷迷糊糊地来到这里,却又说不出子曰,这种状况是不是很糟糠啊?管他呢?用完斋以后,细细地考量吧?

我穿过后门,找到了用斋的地方,里面已是人头攒动。饭厅很宽敞,很明亮,很干净。用斋一人一筷一碗,三菜一汤,汤是吃完饭以后,用自己的碗去舀,没有多余的餐具给你,真是节约到了家,低碳到了家,环保到了家。

在这半山腰,除了吃斋,没地方可供饮食。这个景区,经过整顿后,不允许摆摊设点,一定是为了环保着想,不像以前那样“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到处都是商业摊点,餐饮处更是烟雾缭绕,遍地垃圾,好像人们到景区来,不是为了游玩和欣赏风景,而是为了吃喝,购物一般。市侩之气,商业氛围特浓,糟蹋了大好胜境。

整顿后,环境好了,清静多了。不过光有斋饭吃,许多人很不习惯,但也只能在这里将就一下。吃素对于洗涤肠胃,防止三高,无疑是有好处的。

用完斋饭,带着到此作甚的问题,由原路返回寺庙,沿着庙宇主要建筑群的一边走着,来到了天王宝殿,觉得甚是奇异。一般大门前,都是左右一对相同的吉祥物,用来镇宅,不是一对狮子,就是一对麒麟。而这里却是右边一个狮子,左边一个大象。真不明白这种出奇的摆放寓意着什么。

抬头看时,上方正中横书“天王宝殿”;右边横书“放大光明”;左边横书“般若法门”。看了似懂非懂。再看下方对联:“尘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何所有,半是青松半白云。”

嗨!我明白了:要想进入般若法门,就得先修成光明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金身。要修成金身,就得放下世俗凡事,心中只留青松白云那样的恬淡。否则你就别想进入般若法门。

天王宝殿的背后,有两副意味深远的对联:“渔歌一曲海天秋,梵语数声炉寺晓。”我品味出了其中的味道:清贫的生活,才能产生恬淡的心情,恬淡的心情,才能看到人间的妙境。我的心情也跟着爽朗起来。

还有一副对联是:“行善莫忘惩恶,方有净土;佛国还需护法,何况人间。”我这才明白大门前为什么是一个狮子,一个大象了:大象,象征着善良;狮子,象征着惩恶。光行善,不惩恶,这样的善良有何意义?即使善良了,也不能利人利己,更谈不上行大慈悲,帮助众生惩恶除苦。

过天王宝殿,是大雄宝殿。门前一副对联是:“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这副对联,通过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道出了佛教主张的“空”,并非是主观臆断得来的,而是从大自然中悟出来的大道至理。看似写得十分轻松,实测隐藏着深奥的道理。不得不佩服文人的妙笔生花。

大雄宝殿背后,是藏经楼,高大雄伟,有一副对联:“谁见碧鸡玉韫山辉,望祀高文,传汉使名;曾来白鹤天澄海,净凌虚清,泪拟华亭”。以前看到碧鸡关地名,便怀疑是人们根据神话传说而取名。现在看到这副对联中的“谁见碧鸡玉韫山辉”,更加证实了这地名是从传说中得来。同时感知到了,古代的滇池水质肯定不错,要不怎会有“曾来白鹤天澄海”的美景。现在的滇池,再也见不到此种景象了。

藏经楼的右边,是方丈参禅的地方,有两副对联,意境不错:“十里湖山摇水阁,三分明月照禅房。”那里是一个深巷,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景,但是那样的胸襟,却是参禅人不可不具备的。

还有一副是:“掷句浑然仙境外,浮篇恰似少时宽”道出了有修为的人,作文时应有的胸怀。所以,宗教方面的好作品,都有世外仙境般的空灵。

从方丈处出前厅,往右走几步,就到了五百罗汉堂。一般都是八百罗汉堂,这里也许地势不允许再扩展,只能容纳五百罗汉。看来任何事物都可以因地制宜,不必生搬硬套。

罗汉堂的上方书有“海不扬波”,下方的对联是:“深入智慧海,普游解脱门”。看到此,我更加明白了天王宝殿的“放大光明,般若法门”。人的心性,只有达到了海不扬波那样的状态,才能深入智慧海洋,普游解脱法门,而放大光明,圆满般若境界。

寺中还有许多好对联,如:“慧眼观无我,善心唯利他”“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等等就不细说了。

尽管大部分对联都是繁体字,甚至偶有异体字,现代人读来有点吃力,但是根据上下文的意义,还是能够猜得出来。

转完全寺,我已明白了“到此作甚”!不就是潜意识中想求得解脱之道吗?由于我的愚钝,难以进入般若法门,仍然不得解脱,但是,我的心灵却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洗涤。出得华亭寺后,感觉一身爽快,步履轻松。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一日

 

四、群峰掩映太华寺

昆明的西山,距市区15公里,由碧鸡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等山峰组成。太华寺犹如掩映在,西山群峰深处的闺秀。

原来这里是到西山龙门的必经之路,热闹非凡。由于西山森林公园的开发,山腰间修有一条公路,把太华寺撇在了一边,游人大大减少,寺庙香火清冷。很少有人不走大道,而登近两公里的太华古道山路,去西山龙门。

我是那种好奇之人,越是没人去的地方,越想看个究竟。于是从华亭寺处,上太华古道,慢悠悠地攀登。走了两百米左右,见古道中央立有一个牌坊。关键路口立牌坊,并不奇怪,因为它高大,是一种明显的标志,能帮助人们准确找到位置和方向,顺利到达目的地。何况是古道路口,更是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了。

我看牌坊上的石柱、石条原本的色彩,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貌全非,通体灰黑,间忽有绿色的青苔。

牌坊中间横书“太华古道”,两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松横石卧疑无径,路转峰环别有天。” 牌坊背面中间横书“华亭云深”。两边石柱上的对联为:“门深石碍路藏寺,枫老反疑叶作花。”确实道出了古道的特色。

穿过牌坊继续上行,古道由石块,石条组成。粗糙的石块,已被历代游人走得有点凹下去了;石条的梯步,棱角已经磨光。现在常年少有人走动,路边已有青苔。

古道绿树成荫,两边全是奇形怪状的古树,合抱粗的比比皆是。多处树木上挂有藤蔓,树林间还有灌木、花草和各种各样的声,此起彼伏,有的婉转,有的清脆,有的粗狂,不知什么鸟会发出这样的叫声。

那天小雨沙沙,林中时不时出现当地的拾菌人。要不是拾菌人的出现,走在这样的古道上,阴森森的感觉,会使人不寒而栗。

道边的石墩上,时有一小堆一小堆的米,看来只有背米路过的农民,才会这样做。我猜不出这是为什么,直到看见松鼠出没,才知道好心农民的用意。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要是自己都吃不饱 ,怎么舍得将白花花的大米喂松鼠?伍子胥当年闯五关,居然是粒米度三关啊!可见粮食的珍贵!

再往前走不一会儿,转两个弯,隐隐有一个寺庙,想来山林之中,只有太华寺了。

快到寺庙的路边,有一颗银杏树,起码有六七层楼那么高,树身几人才能合抱,已经向山坡下倾斜。现在造了一个人工树身支架作支撑,支架与树状基本一致,不认真看,还以为下半身是个人字形。

尽管这样,树木还是枝茂叶繁,许多松鼠跳跃其间。树根部砌有八角形石栏围着,树身上挂有昆明市绿化委员会“古树名木保护”牌,一定是大有来历的树才值得这样。要不,为何古道上那么多古木,都没有这样的标志呢?

我往旁边一看,有一块石碑,题书:“建文帝亲手所植银杏树”。难怪会如珍宝一样加以保护。

建文帝就是朱允炆,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孙。继位后,因诸王叔拥兵自重,着手削藩,可惜没有后来的康熙大帝干练,激起诸王不满,燕王朱棣趁机煽动诸王,发兵攻破南京。宫中起火后,建文帝不知所终。从此下落不明,众说纷纭。

其实,建文帝见大势已去,早已逃出宫去,化作僧人流落云贵地区。历史往往很有韵味:朱元璋由僧而帝,其孙朱允炆则由帝而僧,犹如老天给朱家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据说,建文帝当时,曾居住太华寺5年,亲手植下这颗银杏树,历经五百多年后,依然挺立不倒。有力地证明了建文帝当时真的没死,破解了历史上争论不休的谜团。这棵树,便作为历史文物被保护起来。

看完银杏与石碑,向太华寺走去。雄峻庄严的太华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为元世祖忽必烈之孙,梁王甘麻刺创建,并赐寺名——佛严寺,所以有着浓厚的元代风貌。后因,该寺坐落在太华山腹,而改名太华寺。

改得好啊!太华寺为西山最高的佛教庙宇,享有太的称谓非常得当,它掩映在群峰绿荫之中,确实够华丽的,太华寺也就是极其华丽的意思,比佛严寺的名称更加得体,鲜亮。

太华山,峰峦起伏,溪水潺潺,木林苍翠,秀竹辉映。太华寺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巍然耸立。古朴典雅的建筑,与烟波浩渺的滇池,蜿蜒陡峭的太华峰,交相辉映,颇为壮观。构成一幅扑朔迷离,宁静和谐的迷人景色。

进寺得上一个高高的台阶,台阶上有一个牌坊。庙门建牌坊很少见。但我知道,只有作过重大贡献的家族或寺庙才能建立牌坊,作为显赫的象征。太华寺是皇家所建,建文帝在此避难,还有许多高僧在此讲经说法,提升了它的显赫地位,才会拥有这样的标志性建筑。

这个牌坊,从色泽上看,与古道上的牌坊岁月差不多。拾阶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牌坊中门上方横刻有“峻极云霄”,两侧附门上,右刻“凝岚”,左刻“叠翠”。好一个峻极云霄,凝岚叠翠,为人们描绘出了多么壮观的景象

穿过牌坊,大门两边侧墙上,一般寺庙不是书有:“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书写佛教中的格言之类。可这里两侧墙上,是用青砖拼刻的,圆形吉祥图案,年代久远,发有黄霉。左边是麒麟;右边是凤凰。保护得很好,没有一点残缺,实属难得一见的完整古图案。

看完侧面看正面,就是天王殿了,门上的匾额,如皇宫上方的“太和殿”匾额一样,金边,蓝底,竖写着金色繁体“太华寺”;下方金色牌匾上,横书着篆体的“南无阿弥陀佛”;两边柱子上的对联也是金底,书写着:“登阶三拜佛国近,出门一笑滇池宽”。大概是建文帝在此居住五年,才享有这样金光灿灿的皇家气派吧?

寺庙布局以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为中轴线,两边配有曲廊、厢亭、阁楼串连,鸟语花香,雅致清秀,别有一番风味。

进天王殿,正中一尊观音,双手合十,神态慈祥,坐姿舒缓,金粉饰身。大殿两旁为四大天王塑像,约高三米,神情安然,不怒自威。背面韦陀披金甲,按剑拄地,创作手法,着重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的刻划,形象逼真朴实,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走出天王殿,穿过庭院,就是大雄宝殿,正中一副劝人向善的对联:“种十里名花何如种德,修万间广厦不如修身”。殿内正中供三世诸佛,中间为本身释迦牟尼佛,两边为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三世诸佛两侧立有迦叶、阿难两个得意弟子。三世诸佛前面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天上天下吾独尊能以正法传心明如皎月,世出世间人共仰但愿众生成佛遍满河沙。”道出了成佛的真谛与菩提心。

大殿外廊有四根巨柱支撑着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大殿檐廊,左门上方悬挂着“如如不动”的横匾,是对释加牟尼佛,大悟时的生动描述。 

大雄宝殿后面,是雄踞高台之上的大悲阁,台高二十多米,大青砖作堡坎,青砖上布满了厚厚的青苔,石缝中长有杂草。岁月的痕迹由此可见。

大悲阁二楼檐前悬有“大悲宝阁”巨匾,是供奉观音的宝殿。大悲阁外,是宽大的观景台,四周大理石栏杆上雕刻着龙、狮、虎、象、孔雀、仙鹿等吉祥物。体态逼真,神情各异。这是康熙年间,平定吴三桂内乱后,云南总督范承勋,拆吴三桂的王府——洪化府,从昆明城内运来太华寺,重修大雄宝殿和大悲阁。可以想见,吴三桂曾经的豪华、奢靡,但终究没有好下场。

观景台分两层,底层作护坎,窄窄的,仅供一人行走;上层宽大,能容百人观景,是依栏观摩全寺的好场所,后人形象地称为缥缈楼。历代文人韵士,多喜登临赋诗。其中有一联写得较好:“空中楼阁开天书,寺顶云霞接水光”。

确实这样,季雨天登临此处,仰观天外,云在蠕动,雾在离合,云雾漫过殿阁,越聚越浓,渐渐只剩下漂浮的云块和隐约的曲线,观景人可依据各人心中的沟壑,想象万千美好的画面。

中轴线走到尽头回身,才感觉到太华寺的整体建筑,基本是以坐西向东的方位,背靠西山,面向滇池。

中轴线两边,附属建筑颇多,下了大悲阁,从大雄宝殿北侧经过“思召堂”,原是是明初黔国公沐英的祠堂。然后沿着曲廊走去,一处灵塔映入眼帘,里面有大大小小七座塔,造型似金刚塔一般,用青砖砌成,由于年代久远,青砖已发黑,长满杂草,还有风化迹象。这种塔形显然是密宗喇嘛的灵塔。

最大的一座灵塔有两人多高,小的也有一人高,差别之大可见一斑,也许是根据各人修为的成就,而划分的等级。那座最大的,可能是云南禅宗开山第一祖师——玄鉴的灵塔,只有他的成就最高,而且常年在太华寺讲经说法;小的也许是历代主持的灵塔。

僧人火化后,入灵塔安放,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入土为安、入陵为贵、入塔为尊”的说法设置。入塔为尊的方式最为高雅,只有僧人才能享用;入陵为贵,只有皇帝与王公贵族才能享用,老百姓只能望而生畏地入土为安了。

一般寺庙的灵塔,都是设在寺庙之外的背后,这里却建在寺庙之内,我看后围墙已经紧挨山体,也许是已无场地安放的缘故。

看完灵塔,沿着曲廊走到中间,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赑屃驮着一块大石碑,碑文已风化得看不清了。赑屃却是前后两个头,两头蛇倒是见过,两头龟闻所未闻。真是别出心裁,令人匪夷所思。

看完北边来到南边的曲廊,已感觉有点累了,反正一眼都能望到头,便不想往前走了,站在万顷楼的这一头看过去,曲廊中部有一个凸出的亭台,伸进池中。水池约两亩见方,分大小两池,内有假山点缀,池中有放生的金鱼、龟鳖,是大型寺庙必须具备的放生池,体现了佛祖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精神。

万顷楼,也有人称望海楼,当我收回视线,发现墙上有康熙大帝御笔的“世济其美”书法,已用玻璃框保护起来。进入楼内,有一块碑铭,上曰:“登楼远眺,东浦彩虹,西山苍翠,朝观日出,浪花红艳,夕视归帆,百舟似箭。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根”。看了这样的铭文,俯身万顷楼窗前,看着万顷滇池,仿佛置身于海市蜃楼之中。

寺院中有红艳似火的茶花;有亭亭的白玉兰、紫玉兰、朱砂玉兰;还有抗风雪的梅花。常年各种花儿的阵阵轻香,伴随着风儿吹来的燃香之味,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七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几经战火焚毁,重建,太华寺依然雄伟,主殿仍然保持着元代的建筑风格。只因年久失修,许多木柱、椽子已经腐蚀,到处都在打磨、修葺。

出得太华寺,回首望着这座古老的寺庙,虽然它因地理环境的改变而渐受冷落,但在修行人看来,不失为一件好事,起码能够享有一份独特的宁静天地,远离游人骚扰。白天一盘棋局观人世;夜晚青灯黄卷参本真;每当晨钟暮鼓响起,群峰共振,恰似轮回的梵音,岂是凡间能够享有的清福?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日

 

五、凌云龙门之巅

    西山之神奇,要数巅峰之上的龙门。从山脚的高峣一路走来,它已是西山众多风景点的顶端,再往前走,别无它景。

西山龙门,基本是从三清阁大门起,婉转直至天台。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众多名胜之上,其中有云南最大、最精美的,以道教为主的石窟。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到昆明的游客,都会慕名而往。 

我们在导游带领下,来到三清阁牌坊式的大门前,阁却不在此处。那里已是海拔1900多米。正面飞檐上横书“苍崖万丈”。往左边一看,悬崖下就是滇池,真有万丈深渊之感。门背后横书“绿水千寻”。是形容沿着这里千回百转而上,处处都能看到滇池的碧水。

门的两边有对联:“龙门一啸惊沧海,仙阁三呼应碧天。”描绘出了:到龙门之上,大叫一声,海一般的滇池都有动静;到三清仙阁高声一呼,碧蓝的天空都有回应。把整个龙门的气势表达得淋漓尽致。

龙门每个景点的对联,都能形象地概括出景点的特色,不能不认真观看,细心体会

从三清阁大门处,往上的每一个景点,都得攀登六七十度的陡坡,第一个陡坡最长,大约登百米石级,来到一个石牌坊的门前,上书“罗汉崖”。牌坊背后上方横书“三清境”。门两边有两副对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声彻诸天。”“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

第一副描绘那里时常云雾缠绕,夜间钟声响彻云霄;第二副形容登山人,已经到了极高处,抬头看时,却在上面人的脚下。道出了罗汉崖的险峻。

其实那里是“灵官殿”,只是悬崖上的岩石有点像罗汉,才那么称呼。庙的上方横书:“飞阁流丹”,庙内供有王灵官的塑像,是道教镇守山门的守护神,相当于佛教的韦陀。

过灵官殿的右上方,才是三清阁所在地。按理阁中应该供放三清真人像,可惜现在改成餐饮和卖纪念品的场所。三清指的是玉清、上清、太清,隐喻人们只要心清、气清、神清,就能得道成仙。

这个地方位于峭壁之上,扶栏一看,彷佛云端之中,我大呼一声,真有“仙阁三呼应碧天”的感觉。出三清阁,几乎能够触摸到下面灵官殿的飞檐。

看完三清阁,来到真武殿,中间供有真武大帝,两边护法不知其名。一块匾上横书:“北极玄天”。大门旁,有一副对联:“脏化龟蛇术造灵山添胜境,心存黎庶仙居极地镇妖气。”是说真武大帝法术高强到,脏腑都能化成灵龟飞蛇,仙术能够造出灵山胜境,因为心系黎民,仍然居住在极其寒冷的北方,是为了镇住那里的妖气。真有点像地藏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献身精神!

继续往右上方行去,大汗淋淋来到一个石牌坊门前,上面横书“凌霄宝阁”,背面横书“妙有真境”。却没有见到凌霄宝阁,大概是受地势所限。

过此道门后,有个宽敞的平台,右边是玉皇阁,已改为茶室,没什么可看;左边有一间普通房屋,门上横书“名人与西山”。屋中挂有许多中央领导人和国外贵宾,到此观景的照片。有周恩来,刘少奇,英国女王,基辛格等等。

平台前方有一个崖洞,洞中有一口井,井水终年不枯。旁边跪有一条小牛。洞的上方刻有“牛泉”;左边刻有“孝为先”;右边的扶栏上,刻有两个有关孝牛泉的动人传说。

最后一个传说很感人,大意是:“明朝时有个杀牛人叫赵五,要杀母牛时,牛犊望着母亲,泪如泉涌,赵五心生怜悯,放下屠刀,牵着牛到三清阁准备出家。到了三清阁,母牛要喝水,牛犊以舌舔崖,石穿水出成泉,母牛喝上了水。此泉便名孝牛泉。”真是孝心感天啊!

爬龙门拼的是体力和耐力。不过山中树木茂盛,空气清新,一路伴着亭阁、对联上来,觉得很有收获。

石窟是在西山东临滇池一面,长约数公里的大断层上,前人一锤一钻打造出来的。石壁上凿打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站在那里,看着清晰的凿打痕迹,我恍然大悟:滇池没有治理前,水患不断,古人为了平定水患,才花大量人力物力,在西山悬崖上开凿龙门,寓意龙在九天,镇守水妖,确保平安。便有了这个独特的景观。

于孝牛泉处,向上爬3分钟就是龙门石窟,洞口刻有“别有洞天”,“引人入胜”等字。

整个龙门工程,虽然从三清阁大门起,实际上从别有洞天开始才是石窟,前面的景点,全是石栈道相连。

进得别有洞天,有一个长长的平台,右边为圣父母殿,是纪念真武大帝父母的殿宇,其中有他父母的塑像,金粉饰身。

据说真武是从母亲左胁生出来的,类似国外神话宙斯出生的传说。究竟这种传说,谁克隆了谁,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真武大帝对父母的一片孝心。

门前有一副深奥的对联,没有抄录,主要是讲人生的起点:元气是父母给的;元神是天地给的。所以不能忘其父母、天地的恩情,连牛犊都有报恩之心,何况于人啊?

平台正面有一个悬崖洞,上方刻有凤凰衔书图,精美飘逸,犹如山花飞落。洞中有石桌、石凳。洞边有块石碑,说明了凤凰岩和凤凰衔书的来历,大意是:黄帝与蚩尤大战不胜,王母派九天玄女变凤凰衔天书给黄帝,故胜蚩尤。洞中有一副好对联:“乾坤浮一境,日月跳双丸。”上联是说天地浮出滇池这一景观,因为那里面对滇池;下联是说日月跳来跳去就像两个丸子。简短的一副对联,却写得大气非凡!

凤凰衔书处,拾阶而上是老君殿。因石窟就在眼前,我急于看石窟,顾不得上老君殿了。

石窟大门像牌坊一样,叫普陀圣景,进去后,窄窄的石窟螺旋而上,来往行人需侧身相让。石窟上凿有石窗,凭栏探头,万丈深渊,惊心动魄。远看滇池,尽收眼底。

人们说:“自古华山一条道。”石窟中也只那么一条道,往前攀2分钟,见一石室上书“福海无量,是亦普陀”分上下两层排列。

石室中央供有普陀像,两边有两副对联,游人过于拥挤,只看到一副:“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显然是说此处水天一色的景观。道教基地出现佛窟,展示了佛道相互影响的大好趋势。

石室前,有一石栏围着的半圆观景台,站在石栏处眺望:上迎天风,观龙门牌坊与悬崖绝壁的险峻;下临绝壁,观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远山如黛,白云悠悠,飘飘欲仙。

顺着石级而上,摸着石壁上的凿痕,才意识到自己正踩着先人的汗水往上登,于是,精神大振,轻松来到龙门。只见半个龙门牌坊担在悬崖上,是在原地镂空凿成,上方横书金灿灿的“龙门”两个字,在门的横眉下,刻有龙珠,据说人们摸到就会吉祥如意。路过之人,都会用手摸一下。

此处算是石窟很宽的去处了,也不过十多平方米,中间有一个石香炉,燃着袅袅青烟,与盘绕在悬崖上的云雾,居然描绘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观。

崖壁上有一个神龛,有三个拱门,正门顶端刻有“天临海景,达天阁”,分上下两行排列。两侧门顶刻有“名山”“石室” 字样,中门有副对联: “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 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这不但是对登山人的忠告,更蕴含着做人的哲理

神龛正中为魁星,是主宰文章之神;北侧是文昌帝君,为主宰功名利禄之神;南侧是关圣帝君,为主宰伏魔降妖之神。两壁下刻有神骏奔驰图,天棚上刻着祥云缭绕,仙鹤双飞,一株蟠桃碧叶红果,栩栩如生。构思奇妙,工艺精湛,叹为观止。

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魁星手上的笔尖,是另外安上去的。我想起了在三清阁中,看到八块石刻碑上的传说:隋炀帝三年,开科举,云南千年不出状元。有传说出:“挂榜山上无龙门,何时绝壁凿出龙门,就有人跃龙门,金榜题名,夺魁天下。”一青年石匠,与相恋的姑娘听到“凿龙门,出状元”的传说,立下凿龙门之志,决心凿出龙门再结婚

儒林绅士们听说有人凿龙门,纷纷解囊相助。青年石匠与伙伴们不论昼夜寒暑,凿岩不止,姑娘送饭送水,缝补浆洗,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终于凿出龙门与达天阁。

青年石匠嫌魁星手中的笔不尖,又精心雕凿,不损笔尖断裂,石匠伤心欲绝,纵身跳下龙门,姑娘成天坐在悬崖下悲泣,泪水流了五百里,化为滇池,泪尽而逝,身躯化为西山。故远眺滇池西边,恰似一位睡美人。

经穿云洞,上登5分钟就到了尽头。出得石窟,只见崖顶险峻笔立,龙门到此嘎然而止。顿感一番艰辛,换来了山登绝顶我为峰,极目远眺滇池,水到无边天作界,好一个极目楚天舒啊!

我仿佛站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上,看破了大千世界,还有什么烦恼抛不下呢?可想当年参加龙门工程的民工,一旦大功告成的喜悦心情。

这里的观景台比较大,我回身看洞口,上面横书“天台”二字。真有站在天台之上的感觉。石洞两边,是对联最多的地方,居然达到四副。从楷书,行书、篆书到草书,一副换一种字体,而且气势非凡。楷书的“朝雨潜龙轻出海,夕阳登道奔盘空”;行书的“洞狭壑深疑入梦,峰回路转若登天”;篆书的“硙道迂回萦阶缠壑,龙门闪耀飞阁凌空”;草书的“观天察地江山在峰中,握斗扪星云鹤翔身畔”。

古代对联,都是繁体字,还夹杂着异体字,如果再篆草的话,更难辨认,我在那里连猜带蒙,揣摩了好久,才看出了端倪。

平台左边石崖上刻有“大禹凿龙门,盘古辟天台。”是形容,龙门是大禹那样的人开凿出来的;天台是盘古那样的人开辟出来的,无疑是将开凿之人,奉若至高无上的神灵一般。

是啊!在悬崖峭壁上,前后历经七十多年,数代人的努力,开凿数千米的石窟和那么多的道教景点,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是做不到的。

看完转身,面向苍天与五百里滇池,我的腿发软了,要不是手扶石栏,有那么一点点,实实在在硬邦邦的感觉,还真以为身在飘渺云雾之中。这时才体会到“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隐喻,原来就在这儿。

那种感觉,何止身价百倍?就像蚕蛹脱变成了彩蝶一样,欲飘然飞向茫茫滇池之上才痛快。要不是导游催促,入了神的话,也许真会凌云一飞,化羽成仙。

龙门已到尽头,我正想原路返回,被导游叫住说:原路返回多没意思,我带你们从其他地方下去,还能多看一些风景。

我们当然求之不得,紧紧跟在他的身后,从天台左转向上,来到彩云洞,出洞攀二十多米石级来到“回峰台”。洞中雕有一根石柱顶天立地。导游说:我们已经从海拔1900多米处,攀登到了2200多米的龙门顶端,就像这根石柱一样顶天立地了。

从此,真的是回峰直下,这才尝到了上山腿软,下山腿抖的滋味。下了山,已十分疲惫,只有乘大巴车返回。

大巴行驶在下山路上,晃晃悠悠,仍有身在巅峰之上的感觉,我遐想着:要是从天台处,像张家界那样安一部电梯,直通西山之巅,造一个宾馆,一千元一夜,我都会体验一把。

在那万山之巅,到了夜阑人静,打开窗户,耳听滇池涛声,仿佛潮水冲洗着心灵一般爽朗;眼看天上一帘弯月,几乎用手都可触摸到那么惊心;再看山下万家灯火,密密麻麻蕴藏着多少悲欢离合,便会顿悟红尘飘渺;揣着如此美景入梦,恍惚中,床像云朵一样飘浮起来,好似吊床上那种晃晃悠悠的感觉;凌晨看着拱出云雾的红日,犹如获得了新生一般。一生还有何求?

二〇一六年七月六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2623/

徜徉西山文蕴路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