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屋变迁记

2017-04-26 17:37 作者:雪候鸟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修房立屋是山区农民的头等大事。

我的老家,座落在曾家山上一个名叫陈家河却连一条小水沟也没有的小村庄,且在这村子的尽头。

小时候,我家的住房是一座百年老屋。黑漆的柱子足够两人合抱,龙骨石"桑墩"雕刻着花精美图案,斑驳的大门和暗黄的墙体昭示着久远的沧桑,也蕴含着曾经的繁华。父亲说,这老屋有几百年历史了,先辈避难背井离乡,在这远离官道的偏远山村落脚,凭着勤劳智慧和几代人的努力,才积累了这份家业。这座老屋,在那个年代,是大户人家的象征。到了父亲这一代,因为历史和身份等原因,年轻时的父亲无力维修老屋,老屋也只留下"长两间,一头转,外接一间小二间"的规模了。每每说到这里,父亲一眼落寞。但在我们眼里,老屋虽然显得破旧,却不失古朴厚重,是我童年的温暖记忆

记忆中,我家第一次建房是1984年,或许是渐渐长大的兄弟姊妹让老屋显得有点逼仄,父亲决定修建新房。或许是怀着对老屋的愧疚,建房没有改变老屋的原貌,只是在老屋堂屋的右侧"粘"了一封"扇",新增了一间正房;在老屋厨房下面的"小二间"外接了一间吊脚楼,形成上房下圈的格局,既新增了住房,又兼顾了生产,一举两得。那吊脚楼上的住房,便是我和二哥的天地,呵护着我们成长

那时农村建房无需图纸,全凭掌墨师把脉。一把墨斗、一支墨笺,柱梁挑檩,椽镫钉板,大小尺寸,数量几何,全都成竹在胸。师傅们或锯或削、或刻或凿,几日材料便可成型。排"扇"和立房必选黄道吉日,用挑梁将立柱连接,完成支护和绳索固定,精壮小伙"扇"后支护,老弱妇孺拽拉绳索,随着掌墨师"起哟、起哟"的号子,一封"扇"便拔地而起,安上檩子和楼梁,钉好椽子,盖上青瓦,筑起土墙,安上门窗,一间住房就大功告成。

最有意思的当数上大梁了。大梁是堂屋房顶正中央的横梁,必选上等好料,精雕细作。上大梁前,先在大梁正中贴上文墨先生手书的"紫微高照"四个大字,再由掌墨师按师承传统完成敬神等仪式,并将事先灌了酒的上梁鸡和点了红的大馍馍放在大梁上,大梁两头系上绳索。开始说吉令了,掌墨师念念有辞:鸡鸡鸡,二十一,王母娘娘抱下的,下了三双六个蛋,抱了三双六只鸡......。念毕,大喊一声"起哟",大梁两头的小伙子们捧的捧、抬的抬、拉的拉,开始了上大梁比赛,哪头上升得快,哪头就算赢了。最后,还需在掌墨师的指挥下,让大梁稳稳地放在堂屋房顶正中央。儿时的我们,每每遇到哪家上大梁,总会争先恐后去看热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二次建房大约在1990年左右,大哥已经成家,二哥也已订亲,现有的住房又变得紧张了。父亲又请人在吊脚楼的右侧接了三间房,并在前后都加盖了走廊,走廊一直延伸至老屋厨房的后门。走廊外侧全部安装了"牛肋巴"(现在才知道那是美人靠)。老人们说,我家建的是"走马转角楼"。在那个年代,我家的吊脚楼在当地最洋气,也成了我向小伙伴炫耀的资本。

我家第三次建房是2000年以后的事了,那个时候,我已离开老家在县城就业,大哥也已分家单过,二姐早已出嫁。这次建房是由和父母同住的二哥主导、择址新建的,老屋因太过陈旧和不太安全而被拆除,这座供几代人休养生息的老屋完成了她的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遗憾的是,我们没能留下她的影象,只能作为记忆慢慢回想

最近一次建房是在去年,因遭遇了"5.12"地震后的房屋年久失修,存有安全隐患,二哥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建房,或许是基于对老屋的怀念,这次,他把新房选址在老屋基,建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房,盖上了以前城里才使用的琉璃瓦,并硬化院坝、砌上花坛,实行了居住区与养殖区的分离。这样的住房,在本地虽不是最好的,但人居环境和房屋质量却得到了很大提升。

如今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们不再避官道而居,而是纷纷搬迁至交通便利之地。曾家山已成为旅游景区、康养胜地、国家地质公园,并将建成国家农业公园,打造全域旅游。昔日封闭的山村正以崭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家的住房还会进一步改善。如果有可能,我想把新的住宅打造成老屋的模样:雕梁画栋、白墙青黛……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1974/

老屋变迁记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