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就是我的诗学理论

2017-04-25 20:36 作者:花茗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题记:简单的谈下,对于时代诗歌的理解和评论

诗学写作语言的精炼,思潮也需要凝华。这些要不来至自己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积累,要不来至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但这个时代里很多诗作者和诗学理论的探讨者,往往忽略的社会这个“人生的第三课堂”的含义。其实社会与社会阅历,更能给对诗作者的思想上的感悟和言语的精炼,带来文学里戏剧性的收获。

曾经有学生问我:诗歌的文学体裁的导向性在哪里?而我的回答是:诗歌这类文学体裁是在于“社会”。学生又紧接着问我:老师诗歌的文学导向性为什么在社会呢?我的回答是:你写的诗作是写给人看的,还是写给报纸刊物的?还记得先生鲁迅最后的那些话吗?不要做什么“空头文学家”。

不错!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危难之间和一个国家自强不息时,民族精神和社会思想达到一种精神文明的程度的凝聚性后,就必然会出现一些代表性的诗人。他们的文作在一定的社会范围或者文学领域里,也必然是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高度。而这种高度就是诗人文作,即:诗歌自身对于一种社会的影响力,一种对社会全体或者社会单位的一种言语和思想的升华。

确实,在长期诗歌写作的成长总结中。也有很多优秀的诗作者早已深入人心。至于,诗人某一诗作的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在书本更不是哪位高人或者导师的指点过。而是,诗人对于世间还有很多东西的一种感悟。或许,诗人如何让自己的文学作品更加的融入社会。这是很多人苦思不得其解的,也是大家一直试图在探索的:

(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诗歌的言语需要精炼和艺术化。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个“精炼”的含义呢?语言是一门艺术!但是把语言艺术化,是很多人都觉得很难的事情。诗人的一生,总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思考与总结的。而诗人又会因许多人生经历,而结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而与他们的生活与言语接触中,再学习到很多并不了解的新词汇——社会的语言。

这些词语或者词组:有的让人感到幽默滑稽,有的耐人回味无常,有的有使人苦笑不得。但是,不单纯的去看作者的哗众取宠和别出心裁的意图外,那么文作里更多的会给读者与社会一种新颖感。

例一:哇呜了!

“哇呜了”是什么呢?这是流传于山东省济宁市一个地区的地方方言。意思是“死翘翘了”。这东西可以入诗吗?当然可以了。只要是词汇,就是当然可以运用到诗歌作品当中的。

例二:抖"M"和抖"S"。

抖M是指有受虐倾向的一种人,与抖S(虐待倾向)正好相反,亦指一种人物性格和心理倾向,是ACGN次文化中的萌属性之一。这些可以入诗吗?在语言词汇的不断丰富的前提下,这些词语同样是可以入诗的。

例三:“老虎油”与I love you。

这些又该是什么?其实,在这个上个世纪关于《黄飞鸿》影视作品里的。十三姨教给飞鸿的那句“我爱你”的异变体。这个可以入诗吗?同样这个时代,大众所熟知和认知的词语和词组。同样在理论上也是可以入诗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同样都需要个笔者在去选词、造句、组段、成章的过程。也会思考,如何去通过一种逻辑性的思维组排,将其转变成一种想表达或者可表达的文范。但是,很多诗人却忽略了社会语言的丰富性和多彩性。

(二)

诗作的文字意义外,那就是一种诗作的应附有社会含义又该是什么?先看下,唐诗作里的两句诗: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两句都充分的证明与体会到了,大诗人写作中的写出佳作的艰难性。当然作为这个时代其中一位小小的诗人,我们写不出什么气断山河的名篇和佳句来。但是,诗人是要被这个时代和社会群众所认可的。同时,诗人也必须给予社会一种满意的答复。那就是诗人成名前或成名后,长期求知中对于诗学的责任感的一种理解。

诗歌的最高荣誉到底应该是什么?是诗作者一文成名,还是大部分文作在于社会的广泛流传性呢?诗学的最高荣誉到底应该是什么?是诗作者的某篇诗歌拿到了什么知名的文学奖项,还是走到某个地区大街小巷还能在众人的耳语中听到自己的哪一首诗、哪一个诗句呢?

这些东西更多的体现实在民生、民意上。这也是作为这个时代的每一位诗人更要先充分的理解到的,这个时代写作背景是什么样的。社会与社会群众所期望的诗歌和理解的诗歌诗歌到底该是什么样的?这一个时代诗人们,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又是什么?

或许,唐的李白、杜甫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我们更多的是从他们的文作和史学家,文学学者的总结中去理解他们。又或许,这一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们,也同样早晚会“哇呜了”。十年几十年或者百年后,将来的后人们会这么一群诗人有种莫名的陌生感和不理解于其中。但是,时代诗人们所脍炙人口的诗作,还是依然还会摆在那里,摆在历史的文字长河里去。让后人们,思考与想入菲菲。也同样做着,一种文学与诗歌上的的方舟。

但我们又该如何在社会的磨练中去思考与修心成为一个符合这个时代标准的诗人呢?或许,我们就这个民生民意这类事情:

“知民者,知天下!民知者,必自知!" “人不正,心不正,何成立!” ;

有人讲过那么一句话:“会写诗的人内心深处并不坏”。但是,世人们都会或多或少的经历许多的社会磨难与成长。时代诗人们的人生经历中,同样会遇到很多的坎坷,遇到很多很难过去的坎。而诗人们在的人生迷茫和苦闷时,同样也会遇到许多社会知名人士和广大群众去帮助而得到成长。或许,那是一个及其漫长的成长过程;又或许,那是一次机缘的巧合;又或许,那是一种人们十年、十几年社会对于诗人的坚持不懈的理解与帮助;再或许,那更是一种太多人生泥沼与困境中,“爬”出的一种自我觉醒。

所以,每位诗人诗歌作品的成长的漫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起初的那么一两个知音,再到一片或者走到大江南北的粉儿们。但是诗人们对于那些再背后不断支持与鼓励的群众们。诗人的最好的回报,那就是拿出更好的相关民生、民意的文学作品来才能够报答这份恩情。

在这个时代的社会社会背景里,诗歌与大众还或许是人生某一点相识经历的拥有者。诗歌又是大众某一个认知点的充分文字体现。然后诗人们诗作品里的文字体现,也才真正的成为这个时代里某种意识的象征性的表达与论述。

诗歌自古来,给世间带来了很多领域的一种形态性的认知。

如果:世人们想寻得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或这经历了那么所以然后,就会联想到李商隐的“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和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如果:世人们想寻得一种浪漫情怀,就会联想起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表达。又或者,会联想到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⑵,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⑶。”的比排。

虽然不同的诗歌题材,有着不同的艺术手法的表现在其中。千古的名句,比比皆是。但这个时代,同样是属于这个时代共同经历过的是大众与诗人们的。或许,好的诗歌诗句都已经叫前人们都写尽了。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再需要诗人通过诗作,再一次的把社会和人们的喜悦与悲欢,再次的通过一种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上淋淋尽致的表达出来吗?

不!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同样还是需要各种或者某一种文学体裁的写作者去抒写与体现的。而这群“铺路石们”的各类诗歌文作的表达与体现,正是这个时代诗人与大众的一种惟妙惟肖的关系的体现融洽的表现。

作为一个诗学研习者。诗人们或许更加感谢,这个社会!让诗人们充分的意识到了民生民意所理解后的诗歌作品,它的真正含义到底该是什么。

时代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灵魂去写作,而诗人们的灵魂就是社会灵魂形态的表现之一。时代诗人们在这个历史的浪潮下,或许历史的洪河又矛盾地一点点的湮灭殆尽。但这个时代里,无论是大诗人也好,小人物也罢;无论是作协的也好,民间的草根也好;他们关于民生民意的诗歌,也就成为组成这个时代里社会诗歌的具体所在。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1768/

这就是我的诗学理论的评论 (共 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