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化散文】是这样吗陈传席先生你让我茅塞顿开

2017-04-25 11:46 作者:涛拍山城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是这样吗 陈传席先生你让我茅塞顿开

文/郭有生

今天偶然看到中书协副主席陈传席先生的一篇文章《<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细细读后让我对原来不理解的问题,恍然大悟。

他认为《兰亭序》不及《祭侄文稿》,谈了八条理由,我们不妨一一琢磨一下。

一是他以格调高古与否,来判定二者的高下。高古,不是一种风格吗?原来风格也有高下之分,如此看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些缺憾,没有高下排名;杨景曾所列二十四书品为:神韵、古雅、潇洒、雄肆、名贵、摆脱、遒炼、峭拔、精严、鬆秀、浑含、淡逸、工细、变化、流利、顿挫、飞舞、超迈、瘦硬、圆厚、奇险、停匀、宽博、妩媚,可惜也没有高下之分。今人金学智《新二十四书品》也是如此,糊涂!他提出的书品是“工巧、天真、丰肥、方正、老成、自然、犷野、冲和、沉着、劲健、拙朴、怪奇、姿媚、险峭、紧结、圆融、倔强、高古、宽博、颇骏、雄浑、瘦硬、潇洒、飘逸”,“高古"赫然在列,却并没提出这种风格当为天下第一。既有高下,我们的原则是取法乎上,那么我们就只临高古的书作好了,其它下三滥统统扔到垃圾堆里好了!更可笑的是从秦汉以后的王羲之以及唐宋,许多书作没有高古之气,真是让人感叹!都是劣作啊!高古的分界线在哪儿?你没听说——取法高古,直追秦汉吗?还有人撰文《高古不是书法的品评标准》,一看题目就是胡说。又想到那句话,既然如此,今人“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呢?

二是以散淡与否来判定高下,他说“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并引用苏轼之语“书无意于佳乃佳”。 王羲之所说:“夫欲书者,先干砚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你看他在胡说,怎能未动笔先就预想呢?这有意于佳能佳吗?难怪他的作品,不如《祭侄文稿》呢!唐代徐寿更糊涂,《笔法》的预想则更为细致:“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字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于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我只是弄不明白,既然如此,中书协为什么举办一次次书展,让大家一次次绞尽脑汁而求好呢?让大家口上念叨着无意于佳,而又时时有意于佳呢?还不明白当魏晋以后书法成为自觉的审美创作以后,更多的书法作品怎么是有意于佳而产生的呢,这些大书法家糊涂中出精品让人不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是陈传席先生认为“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这让我想到,技巧成分越少越好,当然是技巧为零是最少的了,因此自然不需要再临帖了,临帖总是先得其形,再得其神,然后化为己用,要得其形神,不掌握其技巧能行吗?孔子所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就是文采,就是技巧,看来孔子认识是错误的。《文心雕龙》中说:“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这也在比喻文采,这当然也当质疑!任何文采都和技巧息息相关,因此追求文采岂不荒谬?再者技巧越明显,越不好,当然是完全看不出技巧,就是最好的了!《离骚》的技巧很多也很明显,唐诗宋词也是如此,《红楼》是技巧最多最明显的作品,我知道怎么评价了。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分析传统经典书法作品,办书法讲座,技巧说起来头头是道,你能看出那么多技巧,由此来看都是劣作啊!原来我们看问题可以绝对化,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是他认为“《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苍”是阳刚之美,“秀”是阴柔之美,原来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也有高下!如此看来,花花草草之美,小溪鸣之美,女性之美都是下一等的,只有高山大川之美,风云雷电之美,男性之美,才是一等的美!第七点所说“《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你看还不是这个意思!

五是他认为“《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书法所说气势,一是力量之气势,大家常说气势磅礴,一是书脉之气势,大家常说气势贯通,此处显然是说的书脉,书脉有小溪般缓缓而流,也有大江般一泻千里,哪有高下之分,《兰亭序》如前者,《祭侄文稿》如后者,前者不妨仍用行云流水来形容,后者不妨用飞涛急电来形容,是两种不同的美。从书体来说,楷书适宜于表现端庄肃穆,行书适宜于表现轻快和悦,草书适宜于表现情绪激动,那么《祭侄文稿》表现悲愤之情,用行草表现,自然合适,《兰亭序》表现在和悦中想到生死问题,用行楷不合适吗,想到天朗气清,群贤毕至,那心情是和悦的,但想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又严肃起来,用行楷有什么不妥?

六是他说“《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倘然说到用笔变化大,那就是技巧多,以他前面的观点来看,由此不是应该认为《祭侄文稿》水平略逊于《兰亭序》吗?用墨怎样为美,那要看表现怎样的书法主题,表现淡泊无为,不妨以淡墨为主;表现坚毅执着,不妨以浓墨为主;表现历史的苍茫之感,不妨以枯墨为主;表现情绪激荡,不妨以干湿浓淡变化为主。《祭侄文稿》,以干湿浓淡,配合疾徐缓急的笔法,来表现情感的激荡自然合情合理,但《兰亭序》表现和悦,用墨稳定,用笔不激不厉,缓缓落墨就错了吗?当然《兰亭序》真迹用墨我们不得而知,就像你看碑志而妄谈用墨,不一定是妥当的。

七是他还认为“《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这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方笔和圆笔也有高下之分,看来我们要写的高大上,就只能多多用方笔了。

我原来只知道《兰亭序》历代对书法家的影响远远大于《祭侄文稿》,历代社会审美效应远远大于《祭侄文稿》,以陈先生的观点自然这些都是人们不知真正的一等一的美在哪儿!特别可笑的是他用“宽容”一词!可笑!可笑!

我是一个门外汉,请方家多多指正了!

附:陈传席 :《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且不谈,本文只谈它的艺术水平。

1965年《文物》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台湾的徐复观反对郭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其实郭的治学方法还是对的,只是他认为《兰亭序》是伪托的根据还不足,但郭沫若严肃地说:“《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即是说否定《兰亭序》为真迹的人,也承认其艺术水平高,《光明日报》1965年7月23日发表了高二适的《兰亭的真伪驳议》(《文物》同年第七期也发表同一文),高驳议的力度也不够。当然,高对《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更是推崇的。我于30多年前读过郭、高二文,其他参加辩论的文章都未读。但已向专家请教过,结论是:至今还没有人否认《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质言之,不论说《兰亭序》是真还是伪的学者,都承认《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是高的。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笔者在少青年时临摹《兰亭序》9年,几乎是一天都没间断过,但我在20年前就说过,比较而言,《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不是最高,注意:不是说它水平不高,而是“不太高”(注意“太”字),且是比较而言。至少说,《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比颜真卿的《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

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

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其三(这一条是散和淡的具体化),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

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

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

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

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

还可以列举很多例子,说明《兰亭序》的艺术水平不如《祭侄稿》。

总之,《祭侄稿》在大气、苍秀、气势开张、圆浑、连贯、自然(散、淡)等方面都超过《兰亭序》,生动更过之。《祭侄稿》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书法艺术作品,比较而言,《兰亭序》则像一篇抄写作文的文字稿。

《祭侄稿》才是天下第一行书。又是颜真卿的绝对真迹。

有了《祭侄稿》,《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至少说,它远逊《祭侄稿》。

《兰亭序》可为“天下第二行书”。我把《兰亭序》降为“天下第二行书”,一是为了照顾广大崇拜《兰亭序》书法者的情绪;二是为了表示我的宽大、宽容的气度,不忍心再降之。否则,我会把它降为“天下第三行书”。那就暂定为“天下第二行书”吧。

难道你要否认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吗?答曰:“绝对没有。”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为书圣,我早已写过文章。我在书法讲演中,如第二届国际书圣文化节上的讲演,记者也作了报道,此不再重复,我不愿附和郭沫若,但我对《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一直是怀疑的。

书画家风格的多样性必寓于其性格的同一性之中。《兰亭序》书法的风格和现存王羲之其他书风比较,见不出性格的同一性。

王羲之的行书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姨母帖》为第一,那真是“淡无可淡”。我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几次看到此帖,不但流连不忍离去,真至“十日不知肉味”。看过此帖后,其他的帖都不想再看了。看过此帖后,益感《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惜字数太少。如果不是字数太少,《姨母帖》应和《祭侄稿》并列为“天下第一行书”!风格各异而已。

王羲之的《初月帖》、《十七帖》、《远宦帖》、《丧乱帖》、《平安帖》、《游目帖》、《孔侍巾帖》、《行穰帖》等等,艺术水平都远在《兰亭序》之上,这些帖中的字,都是散而淡的,用笔自然而圆浑,像《兰亭序》中那些过分强调的、刻意为之的现象都是没有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书法水平绝对不容否认,其书法的影响更是绝对不容否认。我否认的只是《兰亭序》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而且我认为现存的神龙本等《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再次声明,我对《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也并非完全否认,我已宽大地称它为“天下第二行书”,这地位也已不得了,即使是“天下第三行书”,地位也够高的了。凡是全盘过分地否认《兰亭序》的艺术水平者,也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1695/

【文化散文】是这样吗陈传席先生你让我茅塞顿开的评论 (共 7 条)

  • 雪儿
  • 心静如水
  • 鲁振中
  • 襄阳游子
  • 雪中傲梅
  • 雨袂独舞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