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落差

2017-04-21 16:31 作者:侍郎神韵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落差

李自立

提起“落差”这个词汇,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当然是断崖之巅和峡谷之底,或者是山顶和深沟。当然,也难免联想到“高度”一词。然而我更会想到的是人生的种种事态的发展,比如一件事情的开始和结尾,或者人生的开始和结束,还有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某一个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领域的变化过程,导致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我倒是更注重于后者。

这几十年来,曾经发生过的生活琐事确实很有意思。打我出生那个年代起,因为社会和时代需要,产生了“成分论”。把人划分成几种类别,分别是“贫农、中农、富农、地主、等等。”而且人的社会地位,会因为这“成分论”发生着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因为村上大面积是穷人,所以,成立有“贫农协会”。“贫农协会”是个新事物,组织主要为穷人说话办事,排忧解难,因此大部分社员都很拥护组织。还选举了自己的领导“贫协主席”,在我们那儿简称“贫协”。

“贫协”这个官,确实在村子里值钱过那么一个时期,协助队干部给群众办过好多排忧解难的大事。当然,随着国家大搞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到了七十年代,这个组织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名存实亡。可是时间长了,人的思想就会墨守成规。因此,八叔这个曾经的“贫协主席”的真实名字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可是他的官衔大家记得却很清楚,所以习以为常,平时都称呼他“贫协叔”。那我更不用说,也经常称呼他“贫协叔”。其实基本成了村上人对八叔的尊称而已。

八叔的家,住在村子中间的文昌楼前,他家的自留地就是文昌楼前的那个台子。后来修路的装载机把台子推平了,文昌楼就剩一个土山包了,传说中的文昌楼也从此断了香火。八叔小名长命,在叔伯弟兄们里排行老八,因此队上的乡亲们尊称他八叔,八叔只是后来的称呼。八叔这人记忆中,在村子里很有威望,因此才当选“贫协主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八叔一米七二的个头,勤劳肯干。只是命太苦,家里很穷,从小父亲去世,母亲又嫁,自己娶个老婆,生了一个女儿,老婆不幸又病去了,家庭的变故,让他一贫如洗,一生就父女二人相依为命,相伴度日。

记得我小时候,八叔在队上磨坊里,专门负责开村子里新购置的磨面机。他人很勤谨,也很会过日子,每一次陪着母亲去磨面,因为那时候家里吃用都紧张,八叔一直是不厌其烦,恨不得把所有的粮食,都给大家都磨成了面粉。好像这村上的每一位乡亲,日子过得好与坏,都和他有关系一样,因此不管哪家来磨面,八叔都会把一百斤粮食想办法磨的只剩三五斤麸皮,这些我一直记忆犹新。哪像现在的村子里的人们,面粉都是去面粉厂用麦子换的,而且一百斤麦子只能换六十五斤面,其余都变成了麸皮,变成了面粉厂的利润,可真是人心险恶啊......

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八叔每年等到队的孩子们放了忙假,他就更忙乎了,这段时光,也是他身边最热闹的时候,更是他最开心的时光。全村的孩子放忙假,为了响应毛主席的“颗粒归仓”的伟大号召,由辅导员带领大家帮助队上拾麦子,大家打着红旗唱着歌,田野里拾到的麦子捆绑成把,一起抱回生产队的打碾场,交给生产队,生产队给孩子们论斤奖励,要论斤奖励,说起来这也是童年的一大趣事。既能参加集体劳动,又能做有意义的事情。交集体的麦子过称,成了关键的环节,队长当时安排八叔,在磨面闲余,负责过称孩子们拾回的麦子。虽然看着简单的活路,因为都是孩子和学生,八叔总会不厌其烦,耐心过称,耐心登记,让每一位学生和孩子米笑颜开。现在收割机收割,从时间上确实很有效益,可糟蹋的粮食,却是不计其数,每次回家收麦子,看见满公路上的麦子颗粒,无不心痛,因此,由于此事,现在想起八叔,在心里的印象特别深刻,时过四十多年,挥之不去......

记得那年秋季,开学不久正是季,一个周末下午傍晚,父亲因临时有事,不能晚上陪我去马坊院的饲养室,我因为一个人害怕,让三伯陪我,晚上睡在他饲养室的宿舍里。天已经快黑了,外面的田野里秋雨绵绵,大雾笼罩弥漫,三伯给牲口只管添加饲料,大青马吃的很起劲,我不能入睡,就一直在看书写字,三伯抽烟,和来谝闲的人们聊天。

不觉着已经是晚上十点钟左右,马坊院北边,穿过队上的养猪场,远远地听见磨面机的声音已经停止,八叔该下班了。这时候饲养室门里进来一人,是八叔的远房侄儿,他和我一辈,管三伯也叫叔叔,他进门一边用双手拍打身上的土一边道:“哎呀三叔,刚才磨完面粉,从养猪场经过,转弯处由于雾大看不见路,把我从转弯处那半崖上摔下去了,摔得浑身痛啊。”三伯倒一杯子熬好的淡茶递给那位哥哥,并嘱咐道:“孩子,以后一定要谨慎,刚从灯下出来,尽量走慢点,注意安全。”就在三伯和那位哥哥说话时,忽然听见外面一个人的痛苦呻吟声,我急忙说道:“三伯你听,是不是又有人掉下去了?”三伯怒斥我道:“赶紧写你的作业,小孩子净瞎说。”三伯边说我边竖起耳朵听一会,忽然对着那哥哥道:“孩子说的应该不错,就是人在呻唤,我们看看去。”三伯下炕穿上鞋赶紧出门了,不大功夫,两人抬着一个痛苦呻吟的人进来,我抬头一看,是八叔掉下崖畔了。赶紧收拾了我的作业本,给大人们帮忙。原来就在那位哥哥走后,八叔锁上磨坊门,由于大雾,手里拄着一把铁锨,由于望不见路,从崖畔摔下去了,摔下崖畔时,铁锨先下去插在地上,人掉下去时,腰部正好戳在了铁锨把上,腰部一个拳头大的血包,这是哥哥和三伯赶紧叫来了八叔的唯一女儿,连把八叔送进了县医院。

第二天下午,等放学回家路上,秋雨还在继续缠绵,生产队的打碾场里,水里浸泡的豆角全炸开口子,雨水把豆子都泡胀了。烟雾朦胧处,打碾场里老远望见,有一个用芦苇席临时搭建棚子,我们同学一起走近一看,原来昨晚八叔拉进县医院抢救无效,已经离开了人世,随着秋风秋雨隐忍而去,留下他唯一心疼的女儿,怅然离开了人世。这是生产队临时给八叔搭建的灵堂,灵堂布置的很简单。由于咽气在县城,老家有一个习俗,咽气在村外的人,回村不能再进家门,所以就在家附近出临时搭建了灵堂,看着八叔女儿哭得伤心的样子,让我不免为之难过,因为她从此成了孤儿,成了没没娘的孩子。我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自打出生以来,亲眼看见活生生的生命,猝然就离开人世,除过我的母亲,这已经是第二位了,生命原来这样的脆弱,这样的不经折腾,我从心里为之震惊,为之哀叹......

村子里成立了治丧委员会,由两位队长组织,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参加。由于粮食紧张,八叔的丧事比母亲的丧事更为难办。没有粮食,队长开会发话了,有面粉的提供面粉,家里有馒头的拿些馒头,有粮食提供些粮食更好。大家采取自愿,也不硬性摊派,虽然治丧会上,队长就这样简单地安排了一下,可全村三四百口人,几乎家家或多或少,不同程度都捐助了八叔的丧事,帮助他的女儿度过难关。至于用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全村人都从自己家里东拼西凑,凑合着给八叔举行了个简单的祭奠仪式。

我要说的是,虽然当时人们都很贫困,都没有经济实力,物质条件也并不富裕,但是,那时候,村子里每一位乡亲,无一不是充满心,无一不是对八叔和他的女儿充满了同情心。几乎村方邻居,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全村人都去为八叔送行,和他进行了告别。整个村子的乡亲,给人一种一家人的感觉,虽然小家有困难,但是在村子这个大家庭里,却充满着爱心,充满着温暖......

再回头看看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家里也不缺钱了,而且现在的村子,比四十年前的村子,人口几乎多了一半。可是,今年回家,村子里一个孤寡老人去世,他无儿无女,在敬老院居住,去世后敬老院送回了家,由其弟弟给筹办丧事。我匆忙中闻到此事,买了香蜡纸表,前去吊唁,村方邻居和乡邻们,却寥寥无几,确实令人不寒而擞,帮忙的人数少得可怜,令人难以置信。说起来,现在人们都比较忙,由于都出门务工,必须按时上班,也可以理解。可是,有些家庭,即使人在家里,也不帮忙,这确实让我吃惊。还听说,有些家庭里老人去世,就是纯粹出钱雇人志办丧事,出钱雇佣挖机给去世者挖掘坟墓,这不免让人听着心里为之难过。村上还有的青年人,即使去帮忙,不知道帮主人干了点什么,却给悲痛的主人提出好多要求,铲吃铲喝,让人觉着俗气。这个时代到底是怎么了?到底缺少了什么?这难道不是落差吗?我扪心自问,我陷入深沉的思索,我觉着这是一种道德落差,这个落差是一种优良传统的沦丧,这个落差怎么就如此之大?在那个有着“成分论”的时代,人们都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如今的人们却做不到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想,每个人都会有风烛残年,每一个人都会有晚景凄凉,渐渐老去,直到自己的身体都不听使唤,这样或者那样的痛苦。这需要我们大家,还有后辈们一起去去包容去敬畏,怀着敬畏生命的心情,去温暖老人的迟暮之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敬和爱护长辈,不论是尊敬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儿女,还是爱护别人家的儿女。古人认为,恻隐之心、不忍之心是仁爱的基础,善行就是爱己爱人,仁政就是博爱天下。仁爱作为一种美德,不正体现了人们对整个社会老弱群体的关爱与爱护吗?更何况是人的生死,都无动于衷,这样的家庭基础,这样的社会稳定素质,岂能要得?因此,如今时代,必须尽快提高道德品质,提高人的社会素质,缩小道德落差,学会关爱别人,只有你关爱别人,别人才会关爱你的父母和你自己。

历史上,古今圣贤,有许多都成为道德的典范。秋子路,孔子的门生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闻名。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度日。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无下锅之粮,子路思忖,翻越山梁,亲戚家借米,终于父母吃上米饭,邻居无不称赞。

敬老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的历史文化凝聚成的道德准则,是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组成部分,如果连这些民族文化精髓都丢掉了,请问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而当今社会,老年作为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关心爱护,实现社会进步,尊敬老人责无旁贷。更何况村方邻居的老人们去世千古,更应该帮忙关心,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缩小落差,向前人学习,已经成了年轻一辈的当务之急。

但愿人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道德落差逐渐缩小,让人心不再寒冷,让每一位中华儿女不再觉着遗憾,不再为之惋惜......

成稿于2017年04月20日青海循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1103/

落差的评论 (共 7 条)

  • 芙蓉秋水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崔勇(笔名:清心)
  • 稚藕弋
  • 倚石老人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