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文忠散文集《叫蛤蟆》

2017-04-19 00:11 作者:刘文忠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刘文忠,男1951年6月18日出生,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退休教师,在报刊发表作品100多篇】

1.唱山曲的三哥哥

爱唱山曲儿和二人台的三哥哥,官名叫刘喜,今年六十八了,是我们村二人台小剧团唱小生的。

村里剧团的台柱子

刘喜八字不好,生下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书只读到四年级,就因为家里贫困,给生产队放了马。

刘喜人瘦小,可是腿脚勤快,只要村子里来了二人台小剧团演出,就负责给人家端茶倒水,上下跑的一溜风。演出结束后,领着演员到农户吃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刘喜从娘肚子里带来一副好嗓子,没有二年,个子也长的苗条了,人模样也秀气了,心还特别灵。

山曲和二人台唱词听过二遍刘喜就会,如果有的演员因为有事不在,他还能临时顶一阵子。不要看年纪小,一点也不怯场,过门套路一点不差,把丝弦压的风不露。

一来二去,刘喜成了村子里小剧团的台柱子,把二人台里的三哥哥演活了。人们不再叫他刘喜,都叫他三哥哥。

山曲和二人台是土生土长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诗经”它朴实无华,天籁自鸣,平中见奇,真情感人。

它是山野草地,田间地头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表露,又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有着悠久的现实性与传统性,伴随生活而来。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斗争中,用汗水和血泪浇灌出来的花朵。

山曲二人台字字血,声声泪,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缩影,又是他们的集体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山曲二人台唱了多少年,多少代,三哥哥也说不清。有一首山曲里三哥哥是这样唱道:

“朝朝唱,代代唱,也不知道唱死了多少老皇上。”

二人台爬山调内容极为丰富,塞外地区的人生百态,,习俗风情,山川树木,兽鱼虫,天文气象等全部纳入歌中。

三哥哥脑子活泛,记性好。更可贵的是即兴发挥,有人戏称:“三哥哥调子多,紧唱慢唱一笸箩。”

三哥哥自己在唱:“黄河水呀不断流,三哥哥我的曲儿不断头。”

三哥哥有才,唱的家喻户晓。可是,三哥哥的遭遇是:“脱了毛的鹰鹞飞不高,花翎翎喜鹊落在大水濠。”

每到季,三哥哥所在的小剧团为了配合政治运动,排演革命样板戏,到各个生产队演出,虽然冻的鼻青脸肿,脚上冻疮流黄水,心里还是乐呵呵的。唱二人台的演员,是生产队的明星,受到人们的尊敬。

山曲唱回了三嫂嫂

三嫂嫂也是三哥哥唱山曲二人台唱回来的。演戏的无意,看戏的有心。

三哥哥有个粉丝叫瑞丽,年满一十九岁,你看她是如何长相:

大河畔上栽柳树,

花衫衫耀的哥哥好眼雾。

妹妹穿得一条红棉裤,

好像一棵雨中的桃花花树。

珊瑚珠珠胳膊上绕,

一见哥哥抿住小嘴嘴笑。

白鞋红花一点血,

走路好比风搅

长腿云彩遮不住天,

马鬃鬃遮住毛眼眼。

三哥哥是个楞头青,不知道女娃娃的心。三哥哥无论到那个村子演出,瑞丽就跟到哪里,不看别人的演出,双眼滴溜溜跟着三哥哥转。大队书记倒是看出了眉目,当面锣对面鼓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一说既好,成全了好事。

喊夯的高手

三哥哥山曲和二人台唱的好,村子里的人们盖房子打根基打夯时,喊夯也是一把好手。三哥哥肚肚里的山曲调调随口嘣出来,只要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到东西,都能即兴喊出来,幽默风趣,让抬夯的人在欢快的笑声中,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的打夯工程,你听:哎——

要穿白就一身身白,

比白菜地里白蛾蛾飞过来。

要穿黑就一身身黑,

就好比拨棱棱的一锭锭墨。

要穿蓝就一身身蓝,

走上好比水推船。

要穿红来一身身红,

好比空中挂红灯。

时过境迁,三四十年过去了,三哥哥老了许多,如果在婚庆喜宴上,孩子圆生等喜宴上有三哥哥在,我们还是欢迎三哥哥亮那么几嗓子,声音还是那么洪亮,那么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2.葫芦粥香

一进院子,就闻到一股久别的,幽幽的,淡淡的,,却沁人肺腑的香味。我循着味道走去,发现是老妻正在电饭锅里煮面葫芦粥。

揭开锅盖,那金黄的面葫芦已经煮的发面,连粥也染成了金黄金黄的。温馨的味道,香中带着甜,深吸一口气,让人心旷神怡,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轻轻地闭上了眼,陶醉在这迷人的香气里。我的心,飘出了很远很远。

多少年了过去了,在我的沙罗圈故乡,家家户户都有菜园地,房前屋后的地边拐角都种面葫芦,因为它最不费地,也不用施肥。在地边拐角种上面葫芦,蔓可以往墙上或柴草垛上爬。如果房边有附着物,面葫芦蔓可以爬上房顶。远远望去,一片碧绿。花开的季节,绿油油的大叶子之间,开着金黄的花。雌花开了,必须要用雄花配,雌花才能不朽长成葫芦。每天起床一睁眼,我就乐滋滋的去配雌花。

到了深秋,面葫芦成熟了。扁圆的身子,红的葫芦,中间夹着绿色的条纹。墨绿墨绿的葫芦,浑身布满红黄的斑点。没有一点杂色的是绿的像碧玉,黄的像蜜瓜,红的像一团火......大的有七八斤,小的也有三四斤,如果是葫芦王,就要出十斤了。

收获了的面葫芦都摆在窗台上,屋顶上晒太阳。面葫芦后熟后,风味更佳,更面更甜,做粥烩菜都是上品。

由于面葫芦好种产量高,有极耐储藏,只要不被冻伤,可以储存到过年。在那个“糠菜半年粮”的年代,面葫芦是唱主角戏的。

制作面葫芦粥是有讲究的,洗净去掉身上的疤痕,切成三角块,等锅里的水烧开了,与米,豇豆,马铃薯等同煮。煮粥时要记住秘诀:“急火焖饭慢火粥”,文火煮半个小时停火。盛起一碗,细细品尝,只觉的绵软甘甜,醇香满口。满腹的牢骚,尘世的不快都融入了粥中。

葫芦,中医认为,性味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脾虚气弱、营养不良、肺痈、水火烫伤。果胶能调节胃内食物的吸收速率,使糖类吸收减慢,可溶性纤维素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上升,因而葫芦有“降糖降脂佳品”之誉,患有糖尿病者,常取本品佐餐,不仅可以果腹,而且还可以降糖降脂。

吃面葫芦粥,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哲理,吃出暖暖的乡情,吃出悠悠的自在……

散文70周年征文

3.儿时乐钓

儿时,我的家乡杭锦后旗三道桥沙罗圈。我家靠近小海子居住,钓鱼不用人教,眼睛看见的多了,自然就会钓鱼了。海子边的孩子,七八岁就是钓鱼的老手。

我们的鱼钩不用花一分钱,妈妈的缝衣服针就是最理想的鱼钩。把煤油灯点燃了,缝衣针在灯头的火苗上烧红了,用老虎钳子一弯就成了。不过,最好向偏转一些,钓住了鱼不容易脱钩。线是母亲做纳鞋底的麻绳子,二根结在一起,就足够了。浮标更容易做,折一段妈妈缝锅盖的高粱秆秆,往俩边拴好鱼钩,中间把线拴好,鱼竿随便找一根长一点的柳木棍子或葵花秆子就行。鱼饵嘛,那就更容易了。到地里辦一棒青玉米就行,大板瓜子【鲫鱼】和红眼鱼最爱吃。如果没有,捉几个蚂蚱也行。

坐在海边,像模像样。海子边坐满了钓鱼的孩子,不管谁钓到了鱼,都要欢呼跳跃,钓到大一点的鱼,前来围观的小伙伴更多,更骄傲的像个大公鸡。

那时候鱼真多,用不了三五分钟,浮标一头高一头低,或者不停的摆动,你千万不要心急往上摔钩,这是鱼在试探或者正在咬钩。如果一拉,鱼跑了。等一头猛地往下一沉,再摔钩,十有八九会钓住鱼。

钓鱼主要是玩,住在海边的人家一般不会吃一二两重小鱼的,大多剁碎喂鸡喂猪。我们实在吵着要吃,妈妈挑肥的红眼鱼,开了肚去了肠子内脏,撒上盐,用泥包好在炉坑里烧上吃,那种滋味鲜美无比,淡淡的咸味中夹着香,最外面烧的干干的,一咬软圪劲软圪劲的,让人回味无穷。

父亲他们一起钓鱼那才带劲,才有趣。大人们钓鱼一般不让孩子跟着,主要是怕贪玩误了学习。我把作业做完,家里的活干完,经过妈妈的批准,才能跟着父亲去钓鱼。

父亲他们钓鱼不用鱼竿,找一根十多米长的小拇指粗细的麻绳,一头拴上小碗大小的一块石头,一头拴在一寸多粗的木棍上。鱼钩是用自行车断了的旧辐条,磨尖弯成的。我看见父亲为了磨尖自行车辐条,一会儿在菜瓮上压的大石头上磨,一会儿在磨刀石上磨,最后用钢锉磨。有一天睡在半我醒来了,看见父亲还在磨鱼钩。

有了鱼钩万事齐备只欠鱼饵,这鱼饵可不是什么贵重的饵料,是小蛤蟆儿子。好难找啊!父亲他们在地里干活时,腰里专门别一个装小蛤蟆的布袋袋,一发现蛤蟆儿子,如获至宝装在布袋袋里。

太阳落山了,生产队收工了,我和父亲来到了小海子边。按三尺远近拴好一个鱼钩,一共拴六个。每一个鱼钩上挂一个小蛤蟆儿子,把有木棍的一头用劲擦入海底,有石头的一头父亲握在手中,用力一甩,落在了四五米深的海水里。在海子边上做一个暗号,第二天一清早来起钩。六只钩最少钓住二条大鲶鱼,每条三四斤。

从水里往出拉鱼可得万分小心,鱼拼命往里游,把手中的绳子往长放;鱼没有挣扎的力气了,再轻轻地往外拉,反复好几次,鱼彻底没有劲了,慢慢的拉出来就不会脱钩。

我看见奶奶是这样收拾鲶鱼的,把炉坑里的草木灰挖出来,使劲擦鲶鱼身上的粘液,反复擦好几遍,直到鲶鱼身上黑皮发黄才洗净开膛去肠肚。中午,不等进门,鱼香满院,一人一大碗鱼块,雪白雪白的肉,吃到嘴里有劲道,还滑溜。鱼汤里的油被辣椒染的红红的,真让人看不够。泡上一碗黄米饭,一吸溜不知不觉下了肚。肚子里热乎乎的,口渴的厉害。这时大人们让我们喝凉水,因为吃了鱼不坏肚。

这样打牙祭的机会不多,大多数是父亲抽空来到三道桥镇,和铁木社的职工私下换个锄头片子,镰刀之类。有一次还换回一张刨锄,挺好使唤的。

卖鱼也没有人买,也不敢卖,怕“割资本主义尾巴”。

现在人们的孩子没有我们那时幸运,大多数是住校,星期天下午又得到学校。虽然有那么几个钓鱼的孩子,新买的漂亮渔具,可钓不住几条鱼。还需要喂好窝子,把鱼儿吸引来,太麻烦了。围观的孩子更是少,趣味索然。

4.情暖

我们远望着大阴山绵延万里,近听着林深鸟鸣婉转,更有那流水潺潺如歌如画,轻风杨柳翠,梨花若雪娇。河套农村,虽是塞北,可以与江南媲美。我们笑看红尘浮华,枝头花开花落,稳坐于茅屋,每天用微笑的脸去迎接和煦的太阳。

老伴温情脉脉地端来了一杯温开水,新的一天开始了。她的脸上虽然沟沟壑壑,明亮的双眸依旧爱意如前,暖着我的心扉。当我们互相看着新生长出的白发时,会异口同声地说:“老了!”

年过花甲,老伴眉眼依旧含羞藏娇,岁月的灰尘无法掩盖她双颊当年的红霞。我们一起梳理当年往事的枝枝蔓蔓,心头的花依旧盛开着。回忆把苦难涂上了蜜,苦中有甜更是无穷的回味。

幸福的会意是那么醉人,是不醒的梦,虽然近在眼前却又遥远得不可触及。爱的真谛没有多少汹涌澎湃,可她像怀少女那么美丽动人而又妙不可言。无论遇到什么,坚信头上那轮灿烂的太阳,明天还会出来。

不需要海誓山盟,不需要在房产证上写上名字,不需要“忠贞协议”,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我们需要的是互相魂牵梦绕,念念不为。知心的爱人,我的每一缕风都是你的呼吸,我的每一滴雨都是你的滋润,每一个花都是为你开。

我们手拉着手,互相把烦忧自心头灰尘擦净。相互一个眼神,呼唤出万种温馨。心灵的感受真实,互相抚平千万的委屈和无奈。

假如我们相隔千山万水,相聚有限。身影会成为我们经典的风景,心里有爱人就不会感觉孤单寂寞的时候互诉衷肠;有空的时候,可以把对你的浓情蜜意一点点一行行写在纸上,慢慢品味;也可以在一帘幽梦里与你嬉戏,让我的思念羽化成蝶,随你天涯角……

因为你爱我,所以无怨无悔

5.知足常乐

这也许就是人,需要别人,别人是爷;不需要时,别人是能挤奶的牛,爷和奶牛是一个角色的转换过程。无论是低等的物质需要,还是高等的精神需要,各种关系的形成,便是由于相互需要产生的。就生活物质而言,每个人都不可能自给自足,需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

欲望膨胀了需要,单方需要,另一方不需要,为一般关系。双方都需要,且主动性强的,为深厚关系。

当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对自己有益的,对我们而言,任何人的快乐痛苦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之上的,这是绝对的“真理。”心灵刺激欲望,分不清善和恶。

认识总有度,在这个度之前,人们不要盲目的追求,从来不考虑事情的意义和后果,只是一味地让人牵着鼻子走,自己没有主见,成为迷途。纵观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认识自我的一生,都是了解追求我最想要的,最适合自己的东西。那么,做事的时候要心静。这种静从本质上带来益处,会调节你的身心,会减轻你的痛苦,使你整个人活得有意义,知足者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沾染不良的习惯或作风,且又没有坚强的毅力克制的话,那么你终身难改。

为了金钱,为了荣誉,为了自身的欲望和刺激,人们不考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些人的心理被腐化,行为堕落。

当你满足自身的欲望时,回头一望:发现是迷茫的一片。

本质上解决,只有消除肉体的欲望,追求忘我境界,全身心投入,欲望一旦膨胀,无法填补心灵的空虚时,发现是一场空,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人类科技进步快,是件好事。可不要忘了,科学技术越发达,往往产生的负面作用就越大,给人类带来的苦难越多。地膜覆盖农作物,大面积增产,带来了白色污染。化肥施用解决了粮食危机,带来了地下水污染。

这些引患是来自诸多方面的,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人或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若想要真正的简少灾难,最根本的途径就是狠抓教育事业,让教育事业当成头等大事,人人都成为环保的主人。

人骄傲自满,造就了无穷的苦脑,努力和天分是孪生兄弟,所以每一个人奋斗的结果就不同,每件事都是要求适可而止。

打发时间,白白浪费时间是罪恶,贪得无厌更是在天天制造罪恶。

人类最大的罪恶就是践踏自已的同类,出于生存或欲望需要,人类无知的行为都是面对死亡,这正是人类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时才明白过:赤裸裸的来,空手手的去,一缕青烟无踪无影。

生存,就有压力,不以人们的意志而产生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缺少了爱,人类将失去最基本的准则。我们爱国家,爱生活,更爱自己的家人。爱的光环下,别忘了做人的根本。

金钱可以取代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可他不能取代善良的心灵,不能取代朋友友谊,不能取代生存的价值。在极端自私的人眼中,金钱就是万能的。可他们忘记了在金钱上栽跟头人,家破人亡,遗臭万年的教训。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不能自己开辟“世外桃源”,还要融入了世俗,来到真实的世界随波逐流而不庸俗。

在求索中前进。

学会享受,释放压力和郁闷,释放烦恼。别为金钱,地位,权力而烦恼,产生困惑。自己满足自己,知足者常乐。

6.偷秋

河套的秋天,晴空明净,田野炫彩。

到处是极致的火红:红色的番茄,红色的辣椒,红色的枸杞;到处是成熟的金黄:黄色的玉米,黄色的葵花,黄色的河套蜜瓜。只要望上一眼,或者呼吸一口气,秋天的火红,秋天的成熟让你陶醉,秋天的气息会沁入你的心脾。

可是,在我小时候大集体年代,秋天来了,小伙伴们欢呼雀跃:可以偷了!

生产队里的豌豆角发白,有了豆豆了。剥开豆角,碧绿的豆粒水甜水甜。吃到嘴里慢慢细嚼,甜丝丝的还有一股青草香味。我们几个小伙伴趁午后或傍晚看庄稼的老头回家吃饭的空档时,壮起胆子,溜到事先踩好的点儿,选点有讲究,“点儿”选择在靠渠壕和长芦草高的地块,既不容易让人发现,又可以顺渠壕迅速撤离。先把二个衣兜摘满了,如果发现没有人,赶快填肚子。刚开始,豆角顾不上剥开,连皮一起吃。选嫩一点的,虽然有点苦涩,味道还是满不错的。

缀在枝头的果子是最让人眼馋的,也是我们小伙伴下手的对象。生产队里果园里的桃红了,杏黄了,李子泛出霜。这时,看果园的老汉看的最紧,连饭也不回家吃。我们就学电影里的打鬼子的战法“声东击西”。小伙伴分成二组,一组跳进果园故意让看果园的老汉看见,摇树喊叫,气得老汉连鞋也顾不上穿就追。等追远了,我们偷果子的一组,一个人拿一根葵花杆子或者长一点的柳木杆子,钻进果园,瞅准个最大,色泽最亮,距离最近的果子,猛打一气,其余的小伙伴在树下捡。我们绝不贪多,因为看果园的老汉很快发现了我们的阴谋,连喊带骂的追过来,我们撒腿就跑,跑的离果园一里多了,才气喘吁吁的停下来,心扑通扑通乱跳。小伙伴瓜分战利品时才发现,没有偷到几个,路上跑的快,丢了不少,一人只能分到一二个。我们不灰心丧气,总结经验,再重新设计新的作战方案.......

至于偷生产队西瓜,西红柿,蔓菁更是家常便饭。

偶尔也会失手,被抓住。看秋人不会严厉责罚我们,大不了挨几句骂,警告我们不要偷了,再抓住打断退。可是临走时,还要送我们几个桃子,一个小瓜。运气好的,看瓜老汉让你饱吃一顿。

孩子们的天性是贪吃和调皮,对于他们来说,吃到肚里才是真的。丰收的秋天,也丰收了孩子们的胃口。我们小的时候不是天生爱偷,实在是太饿了。现在,我的小孙子,吃瓜果需要哄劝,挑熟透了的,颜色鲜艳的,自己顺口的才吃那么一点点,实在让人头疼。

7.蛤蟆声声

童年时的我,非常害怕蛤蟆。一是蛤蟆的长相丑陋,灰不溜秋,满身疙瘩,让人看了后非常恶心;二是蛤蟆鸣叫,总是在夜静人深的时候,声音洪亮还有点古古怪怪的,不由的联想起那些鬼怪的故事,更加胆战心寒。奶奶一听见蛤蟆的叫声,就会说:“地气通了,会响雷下雨了。”听见蛤蟆叫,就联想到电闪雷鸣的暴风骤雨,浑身起鸡皮疙瘩。

长大进入了小学,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书中的学习,才知道蛤蟆是人类的朋友,主要靠吃苍蝇蚊子生活。对蛤蟆的厌恶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可还是不愿意多看蛤蟆一眼,更不敢抓蛤蟆,只好远而敬之。

我家的附近有二个天然的海子,每年开春是蛤蟆的地狱,却是孩子们的欢乐的天堂。我们一起捉鱼,捉蝌蚪玩。一些调皮的男孩子,选一支长长的柳木棍子,把一头削尖,对准水里的蛤蟆猛地扎下去,被刺中的蛤蟆在木棍上四爪不住地扑腾,伤口鲜血直流,追我们害怕蛤蟆的男孩子和女孩子。这种游戏,在家长和老师的干预下很快停止了。

那个较小一个海子,每年天,水面上长着翠绿翠绿的芦苇,漂浮着一大团一大团水红花,一到中午,一些大人、小孩子们在海子里洗澡,不时传来一阵阵戏水的欢腾声。

傍晚,风凉丝丝的,海边钓鱼的人点着几卷扎紧成一团的麦草,那麦草团上漫飘的清烟委婉地薰走了讨厌的蚊子。

在芦苇叶下面,偶尔传出几声蛤蟆“呱、呱、呱”的叫声,还有公蛤蟆那“棍刮、棍刮、棍刮”的雄壮的求偶声。不过,由于岸上有人声,蛤蟆有点怕人,只是几只胆大的在叫。

远方的野地里,传来了几声蛤蟆的叫声,海子边的蛤蟆也会发出几声回应,还会听到蛤蟆从芦苇丛中猛地扎到水里,发出“扑通”的一声。慢慢地,在清清凉凉的晚风中,蛤蟆的鸣叫便开始喧闹起来。

先是听到远处的水面上,传来几声蛤蟆紧一声慢一声的叫声,然后就听到海子里的各个角落里都有了回应。开始时有些七零八落,不一会儿,便四处响应了,叫得此起彼落。再过了一会儿,野地里的蛤蟆叫声与海子里的蛤蟆叫声连成一片,大的,小的,雄壮的,老弱的,都叫唤起来,如同奏响一支交响曲。刚开始,似乎觉得它们是在乱糟糟地叫。仔细听去,原来却也是有序的。就像搞接力赛一样,这边的蛤蟆声刚停,那边的又响起来,再一路传递过去。下一轮回,则是先听到远方的蛤蟆叫声,再由远而近,逐渐传递到了离家不远的海子里。听它们那依次传来的叫声,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沸沸扬扬的表演一直延续下去,接力賽一直到午夜才罢休。

月亮已从云堆里钻出来,亮晃晃地挂在中天上,地上有些亮晶晶的,原来,是草地上结露珠了。地上有些湿,有些凉人。只是那蛙声还在不紧不慢地叫着,这个夜深的时刻,正是它们晚会的最高潮,这个世界依旧热闹,不管劳累一天的人们睡觉了没有,这里是蛤蟆的天地。

我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通过黑沉沉的窗户,看看外面那银线铺地的世界,耳边是蛙声一片。睡在炕上听蛤蟆的叫听的真切,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无忧无虑,童年才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

河套人有一句农谚:“听见蛤蟆叫,还不种豌豆。”我一直到现在,不完全明白这句农谚的含义,蛤蟆每年叫,豌豆每年照旧种。这也许就是生活,不遇到什么不幸,怎么难,咱老百姓的日子还得照旧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0570/

刘文忠散文集《叫蛤蟆》的评论 (共 9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