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史前文化与黄河中下游农耕文明

2017-04-18 20:03 作者:陶山墨客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史前文化

与黄河中下游一带农耕文明

申保箱

2008年11月26日,第二届蚩尤文化研讨会在山东阳谷举行。贵州省苗学会会长、贵州省原人大副主任杨光林,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谢玉堂,山东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袁庆宏,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永波,中华标志城规划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高述群出席开幕式。

会上,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阳谷蚩尤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段宝林,贵州省苗学会常务副会长、阳谷蚩尤文化研究会顾问杨培德等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蚩尤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向研讨会递交了论文,论述了作为三大人文始祖的蚩尤在中华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所做的杰出贡献,论证了阳谷是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中的重要前沿阵地、与蚩尤及九黎族有着密切历史渊源的观点。

伏羲创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史载,上古时期有一位母系氏族部落的女人,名叫华胥氏,她在古雷泽(今山东济宁泗水县华胥山华村泊泽)边感孕,十二年后生下伏羲,后来又生了女娲。伏羲和女娲结合成婚后,生了少典,少典生炎帝和黄帝。大禹是皇帝第九代孙,这已是后话。

在伏羲和女娲很小的时候,一次大水,使他们乘“葫芦舟”逃亡太行山深处的“中皇山”上。今在中皇山下,有一蹲伏羲的雕像。相去不远是“天缘”雕塑。其文曰:“传说……上古时期,洪水滔天,九州废,万物生灵具毁。伏羲、女娲兄妹隐居此山。为繁衍人类,顺呼天意,从山上滚下磨盘吉合、结为姻缘。曰:天缘”。

之后,伏羲与女娲生了少典。后伏羲与女娲沿漳河东去,出太行山,经馆陶到达阳谷。在这里,伏羲教人种谷、结网捕鱼及狩猎技艺。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阳谷县志》有这样的记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昊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伏羲或谓宓羲。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少典成人后,迁徙到陕西宝鸡、渭水上游和陕西北部、甘肃镇原、庆阳一带。(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和邹衡《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少典在斯地生下炎帝和皇帝。《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蟜氏,生炎帝、黄帝,祖母华胥氏”。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炎帝后来成为部落首领,黄帝所在的部落也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其实力较炎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炎黄二部族相处地近,互通婚姻,交往频繁,自然结成一种较为长久而巩固的联盟关系,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姬周和炎姜共同推翻殷商。由于族群的发展壮大,黄帝部族有500多个氏族,炎帝也多达100多个氏族。由于人口繁盛,而靠采集和有限的原始农业,难以长久维持生存。致使后来炎黄部落部分逐渐东迁。

炎黄东迁

黄帝部族东迁的路线偏北,大约顺洛水南下,到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沿中条和山太行山东鹿及桑干河逐渐向东北迁徙。他们逐渐发展到太行山北端,远及燕山以北今涿鹿一带。

关于炎帝部族的部分东迁途径,大约是顺渭水东下,再顺黄河南岸向东,所经之地,涉及到河南西南部,因为路线偏南,他们同苗蛮部族出现犬牙交错的情况。他们向东一度发展的山东北部(冀鲁豫交界处的阳谷及漳河流域馆陶北部一带),因为周初齐姜在山东建国之前,早已有姜姓居住。《左传•昭公》、《国语•周语》《山海经•海内经》已有记载,说明炎帝部族东迁时就到达了山东。(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

关于蚩尤部族领地,史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一是《尚书•吕刑》孔安国注“九黎之君号曰蚩尤”,九黎氏族联盟集团故地在今山东郓城至河南滑县,它是鲁冀豫三省交界处的一个较强大的部落联盟。今本地亦有“黎民百姓”之称谓。

蚩尤崛起

所谓东夷九黎部落族团,就是太昊少昊蚩尤族团,是伏羲后代太昊少昊以山东为根据地在东部平原冀鲁豫,鲁豫苏地区发展起来的强大族团,号称东夷或九夷。东夷族团在少昊时代发展成九夷规模的强大族团。但一开始蚩尤并不是少昊族团的首领,而只是少昊族团的主要力量之一,后来蚩尤崛起才一跃成为少昊族团的首领!《国语.楚语下》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这里九黎就指九黎酋长蚩尤,就是说蚩尤乘少昊之衰崛起取代少昊成为东夷部族酋长!《归藏.启筮》说: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空桑就是穷桑,即阳谷。这便与迁徙到此地的炎帝部族发生了冲突。

蚩尤的崛起,是因为在那个石器时代,他就已经首先掌握了冶铜和制造铜质武器的技术。用先进的武器,两次征服兼并二十一个诸侯国!蚩尤就这样成为少昊部落的首领。但是他还不满足,因为少昊名义威望不足以号令天下。当时以“农耕文明”而立国的炎帝具有天下共主之威名。许多部族和邦国酋长都向炎帝控诉和要求制止蚩尤暴行。《史记•五帝本纪》所载:“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炎帝无力讨伐蚩尤,只能去规劝蚩尤收敛一些。蚩尤看上的是炎帝号令天下的威名,但并不把炎帝的势力放在眼里。蚩尤竟公然要炎帝神农氏把天下共主的地位让给他。炎帝神农氏当然不同意。所以蚩尤就发动了武装进攻炎帝神农氏的战争——“伐空桑”之战。

中国文明起源时代,中原东部已经形成蚩、炎、黄部落三足鼎立格局。蚩尤最强,其部落联盟的地域东至沿海、南至江淮、西至河南的东南部,北至辽宁(西部)、内蒙(南部)一带。这样炎黄部族的东迁,便与东夷九黎部落发生了冲突。

为什么炎帝神农氏出太行山南麓,沿黄河南岸从河南绕一大圈,竟直插山东北部(阳谷及漳河流域馆陶一带),仔细想来有两个原因促成了他的这种东迁行动。其一,这时炎帝神农氏仍然是天下部落共同的首领,蚩尤的封地在曲阜,其疆域的无限扩展,实属非法占有。不认可阳谷及馆陶一带是蚩尤的应得领地。其二,阳谷是伏羲教人种谷、狩猎及结网捕鱼的故地。炎帝神农氏到达此地,实属回归故里,深得当地部族的欢迎。但这一局面是蚩尤最不想看到的现象。所以就发生了上面提及的蚩尤“伐空桑”之战。

涿鹿之战•穷桑登帝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

“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相传,繁荣昌盛的东夷九黎部落联盟,有81个氏族的九黎族部落,在蚩尤率领下向西北进入华夏部落分布地区,首当其冲的是居于豫东(相传他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山东北部的阳谷、馆陶一带的炎帝部落。

蚩尤率领的部落联盟由于生产力水平较华夏部落先进,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战,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铜头铁额”、“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在蚩尤大军的进攻下,而“九偶(九州)尽失”。于是炎帝求救于黄帝,引发了涿鹿之战。涿鹿之战的战场在何处,至今仍未有定论,《逸周书》所谓“中冀”,或为冀州中部,大体在靠近今冀鲁豫三省接界地带的河北境内(大名、馆陶、广平、邱县、威县等地)。

涿鹿之战打得分外激烈,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蚩尤作大雾弥漫三天三,黄帝之臣风后在北斗星座的启示下,发明了指南车,才冲出大雾。还传说黄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东海中的神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入水则必风,其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黄帝用其皮蒙鼓,用雷兽之骨作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了一个传说,“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只得请下天女旱魃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遂杀蚩尤。

黄帝在蚩尤曾居住占领的三省交界处的穷桑登为帝,后迁往曲阜(《帝王世纪》中记载:“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

涿鹿之战后,黄帝族在冀鲁豫交汇地区定居下来,而以穷桑为大本营。华夏部落联盟的势力扩大到今天的山东境内。得到各部落的拥戴,黄帝被拥为联盟主,声名大震,他“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岳,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逐鹿之阿。”他的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为中华民族奠定千秋基业。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精卫填海

皇帝称帝后,欲迁徙曲阜。炎帝因小女儿女娃不愿离开漳河流域一带的美丽环境(漳河流域馆陶曾是四位公主,三位皇子封地,可见一斑),炎帝请缨到东海阳谷看日出日落,掌管一年四季季节更替之职。令黎民百姓适时收种,发展农耕。

炎帝不在家时,女娃便独自玩耍,她非常想让父亲带她到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看日出。可是因为父亲忙于公事:太阳升起时来到东海,直到太阳落下;日日如此,总是不能带她去。这一天,女娃没告诉父亲,便一个人驾着一只小船向东海太阳升起的地方划去。史载,在先秦及大禹治水之际,黄河在今滏阳河东部及馆陶西部一带游移,北去入海。漳河直入黄河,并不与卫河交汇。但当时冀鲁豫一带,黄河枝杈很多,水上交通非常方便。

不幸的是,女娃在海上突遇狂风大浪,小船被打翻,女娃不幸溺亡。炎帝自责悲痛欲绝,却无回天之力,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死了,她的精魂化作了一只小,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

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生命,她要报仇恨。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来一粒粒小石子和树枝,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回翔着,悲鸣着,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算了吧,你这工作就干一百万年,也休想把我填平!”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也终将要把你填平的!”

“你为什么这么恨我呢?”

“因为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你将来还会夺去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总有一天会把你填成平地。”

那你为什么飞到发鸠山那么远的地方去衔石子呢?

“因为我喜欢漳河岸边的美景,往返发鸠山,可以尽情浏览漳河及馆陶一带的美景”。

精卫飞翔着、鸣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发鸠山去衔石子和树枝。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后来,一只海燕飞过东海时无意间看见了精卫,他为她的行为感到困惑不解,但了解了事情的起因之后,海燕为精卫大无畏的精神所打动,就与其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年复一年地在漳河流域的上空飞来飞去。

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愿望,宏伟的志向,受到人们的尊敬。晋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写道:“精卫衔微木,将以之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的战斗精神。后世人们也常常以“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所从事的艰巨卓越的事业。

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2017年4月16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0519/

史前文化与黄河中下游农耕文明的评论 (共 9 条)

  • 鲁振中
  • 芙蓉秋水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雪中傲梅
  • 飞翔的鹰耿彪
  • 紫色的云
  • 人间烟火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