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桌家的甑糕和麻花

2017-04-18 08:38 作者:侍郎神韵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同桌家的甑糕和麻花

李自立

同桌,这个熟悉的字眼,只要是莘莘学子,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曾经拥有过,我也不例外。从幼儿园到学生生涯结束,每一位同学都有好多的同桌。我也男男女女,曾经拥有十几个同桌,有的确实人生得意,名利双收。也有的身落残疾,几乎难以度日。人生世事难以预料,谁曾想三十年以后的今天,我的同桌们,一个个让我仍然很是挂念

今天要说的,是我高中的同桌沈君。沈和我上高中时,都来自于渭北塬上农村。上学那会儿,城市和农村界限很明显,即是县城周边的农村,也比塬上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所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时我俩当同桌,可以说谁不笑话谁。我在班上最穷酸,同桌比我稍微好点。共同点是我们不但都来自于农村,而且我们都是单亲家庭,我的母亲去世早,由父亲承担子女抚养和教育,他父亲去世早,由母亲承担家庭负担和责任。要说起来,父亲可能比母亲带领一群孩子度日,或许更容易点。我们家有四个孩子,而同桌共有兄妹七人,放在那个年代,一个男人要养育四个孩子长大成人,确实有点难度,更别说一个母亲抚养七个孩子长大成人,这其中的心酸与艰辛,只有沈家阿姨心里更为清楚。为了儿女们,当时那个时代,我的父亲也罢,沈家阿姨也好,确实吃尽苦头,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看尽了人间眉高眼低。

我们家里,为了我能一直坚持读书,父亲当时在侍郎湖边,承包了几十亩土地,以种田为生计。同桌家里,在农忙时耕种承包地,农闲以卖油饼和豳州大麻花为生,算是做点小生意吧。

同桌和我个高低差不多,一米七左右,皮肤给我感觉黑红结实。他遇人随和,微笑经常挂在脸上,是比较乐观型的那种,他人勤快能干,也很能吃苦,他人很实在,见面笑容的表情,总给人一种踏实的感受,正好符合我的性情。他不像我,心事重,遇事悲观多情,多愁善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自从和他做了同桌,了解到他们家原来是县城南大街的沈家大户。同桌父亲是军人,他父亲什么原因去世、还有他们为什么和他母亲一起居住到当时的水口镇小王村,我没有细问过此事,所以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在和沈君做同桌前,我就认识了同桌的母亲,沈家阿姨。记忆中最早的沈家阿姨,一米六五的个头,身材由于长期劳动辛苦,加上那时候吃用差,印象中比较消瘦。她老人家留着齐脖子短发,一年四季穿一身黑色中式衣衫,由于最早时候,阿姨是以卖麻花油饼为主,油炸麻花,油熏火燎的,所以皮肤熬黑,满脸上是流年岁月的痕迹,两鬓有零散的白发,记忆中我们镇上每一次逢集,阿姨用扁担挑着两个荆条编的圆框,里边盛装着酥脆澄黄的油饼和麻花。步行十几里路来镇上叫卖麻花,后来条件好了,就拉着一辆架子车,在底店水口两个乡镇之间,为了同桌和其他儿女的生计奔波。当时没曾想到,她是我同桌的母亲,后来和沈君做了同桌,才知道她就是同桌的母亲沈家阿姨。

同桌家的生意,最早是阿姨的油饼和麻花,几乎七八十年代,在南塬上小有名气,沈家阿姨的麻花,个大分量足,更重要的是麻花吃着酥脆可口,在上初中时,经常路过阿姨的麻花摊点,家里来客人,或者走亲戚,我也经常买阿姨的麻花,但当时确实不知道,我和卖麻花的沈家阿姨还有后来的缘分。后来做了同桌,我跟同桌一起,经常去阿姨家玩耍,那时候同桌住在水口小王村五组,家里也是靠沟边挖了一院子,一排的窑洞,每一次去,同桌和沈阿姨都会给我拿出自家的油饼和麻花吃,她老人家特别地热情。后来,阿姨把生意搬进了县城,好在城里的南大街老屋,还有两间瓦房,我跟同桌经常去他们家玩。

再后来,我们很快就毕业了,我俩都没有考上大学,我回家务农,同桌也就接过了阿姨的生意,改卖甑糕了。同桌和沈家阿姨一样的勤快肯干,他从来没有在我面目提起过生活的不易,也没有说过苦累。

甑糕,在老家也叫铲糕,也是豳州城里一种名小吃。过去是用一种叫甑的煮饭瓦器制作的,样子大致就像过去家里煮饭的大黑锅,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给甑里添足蒸糕用水,在甑里的篦子上铺上笼布,然后将淘洗干净的糯米和大枣,一层糯米一层大枣铺在甑里,将甑放在鬲上,进行甑蒸,甑蒸时间到了,蒸熟的甑糕最厚的有二十公分高,然后等糕凉透,反过来倒出甑糕在一块木板或者篦子上,再用菜刀撒上凉开水,切成三角棱柱体块,用竹签子插上,上边撒上白糖,或者盛在碗里,撒上白糖或者蜂蜜,味道香甜爽口,是极美的豳州风味小吃。

甑糕虽然好吃,做起来确实费工、熬眼、劳神,因为要拿到大街上叫卖,大枣和糯米必须淘洗十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糕的色泽亮丽嫩鲜。因为黑老锅一样的甑比较深,蒸的时间很长,容易引起甑底缺水,或者由于火不给力,糯米容易夹生。蒸煮甑糕比较费时费力,为了上街叫卖,通常都是里蒸糕。蒸甑糕很辛苦,做卖甑糕生意更为艰辛,很不容易,虽然我没做过这些生意,听邻村卖甑糕的大爷谈起过此事。现在,当然没有了甑这种瓦器,都是用大黑锅蒸甑糕,不过味道也不错。所以,同桌的这些年,我们虽然彼此为了生活,常年不得相逢,虽然他从来也没对我提起过生活的不易,但是我还是比较了解的。

我的同桌做甑糕,随着日积月累,在我们县城算是出名了。社会时代变了,为了做生意,他把塬上的土地承包给别人,进城做起了卖甑糕的生意。就因为甑糕,在县城里,他也给自己建起了新家,也养了两个大胖小子,而且两个儿子已经娶媳生子。去年看见他带着小孙女,心里甚为欣喜。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努力付出了辛勤,流尽汗水,用心血去浇灌,自然不会比别人差到哪去。我时常用同桌的故事,教育我的两个儿子。自古常言讲的好:“熟能生巧,行行出状元。”

同桌,他不但生意做得好,而且他很吃苦耐劳。记得那年我毕业了,家里由于牲口多,没处饲养,借了邻家一个窑洞,想打土坯子给窑洞筑起门窗,自己一个手打不了土坯子,还是同桌抽出时间给我帮忙,打了整整两天的土坯子,虽然时间过去快三十年了,却如在眼前......

他在城里卖甑糕麻花,他不但经商,而且还要务庄稼。同桌是务庄稼的一把好手,这几年塬上的土地他自己经营,种了玉米和西瓜,去年回家,给二孙子过满月,我见到了同桌,他的头发白了大半,看看他,想想自己,心里不免一阵酸楚。看到他给我拿来的西瓜,着实让我高兴不已,谁知道下午临近回家,不知道孩子玩耍,怎么弄得,把小孙女手指在门缝里加破,孩子哭得让我心疼,然而客人多,为了照应好每一位客人,我又忙的没得顾及,让我实在惭愧,在此给同桌和小孙女致歉了。顺祝同桌家庭幸福,一切安好,沈家阿姨晚年幸福,寿比南山。

如今我们已经年过半百,沈家阿姨已经耄耋之年。父亲也已经年过古稀。人啊,活在世上,真好像光阴一现即逝,让人很无奈,无不为之哀叹......

成稿于2017年04月16日夜青海循化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0437/

同桌家的甑糕和麻花的评论 (共 8 条)

  • 鲁振中
  • 沧海一笑
  • 王艺霖(翠娟)
  • 荷塘月色
  • 雪中傲梅
  • 芙蓉秋水
  • 春暖花开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