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017-04-17 21:16 作者:海花  | 1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我在桥西老年大学参加活动的时候,经常在院内看见一位耄耋老人,她坐在轮椅上,慈祥的脸上面带笑容,在静静地听这什么,奥,原来是在歌声中寻找女儿的声音。一个偶然的时候,我得知是合唱班张燕的母亲,老人叫杨宝存,出生于干部家庭,丈夫张更新是位革命老干部,1943年在日军扫荡最残酷的年代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部队南征北战,战斗中几次负伤,到去世前体内还留有日军的弹片,为二级伤残军人

他女儿给我拿了几张老人年轻参军时的照片,从照片上看,神采奕奕,眼光所凝望的远方,应该是某个刚刚拿下的阵地,或者某座尚未攻克的山头。他的身后是虚化处理的背景。胜利的喜悦和九死一生的复杂情感笼罩着这个壮实英俊的汉子。我能读出他脸上刚毅的神情,不可遏制的战斗激情和对胜利的渴望。

新中国成立后 ,张更新老人在公安部队任营教导员,1955年授衔大尉。为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军队到地方,老人很自然的进行着角色转换,没有丝毫的不适。工作变了,身份变了,但有些东西永远不变。一如既往的行走,以军人的步伐行走在传说中的北大荒。垦荒20年,他们把辛勤的汗水留在那里,把火热的青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始终如一的踏实工作,那一本本“先进工作者”证书,那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就是证明。但是他从不声张,从不炫耀。这位老革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位于领导岗位,尽管伤残在身,从不向党和国家提出任何要求。常常教导子女“诚信做事,良知做人”要把一身献给党。淳朴的语言,令人感慨。

2003年8月1日,76岁的老人对儿女说“我从小参加革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把8月1日建军节定为自己的生日。”同时郑重的表示了在去世后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医学事业的心愿。对于这个决定,杨宝存老人不但没有反对,反而表示,会遵循丈夫的足迹,在离世后也捐献自己的遗体。

2005年丈夫诊断出癌症,半年后加重,6月28日经历了无数战斗洗礼的张更新老人永远的闭上了眼睛。妻子强忍泪水和儿女们一起给老人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丈夫的约定,成为妻子的承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他老人家在关键时刻做出关键的抉择,然后干净利落地一转身,留给世界一个意味深长的身影。

此时,我写到这里眼睛湿润了,仿佛耳畔回响的是这位慈父对子女谆谆教诲,那充满关的声音,眼前叠映的是老人平凡而伟岸的身影;心田折射的是如同照片上那严肃而又温暖坚毅与执着的目光……

情不自禁,我对这位老人产生了无比的敬仰和厚爱,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无不让人感动。他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是一个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尤其是在长期的危难之中他从不失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优秀品格,他的形象在我们大家的心目中永远是那样高大,光辉四射。

丈夫走后,杨宝存老人一直在街道居委会工作,常年的劳累,患上多种疾病。2016年病情加重,担心自己时无多日,将儿女们叫到病床前,一遍遍的叮嘱,让儿女们给她尽快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在登记表上坚定的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6月4日这位慈祥的老人静静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去追随丈夫的足迹了。他们的一生平凡而伟大,为医学事业,造福于人类,把遗体捐献给了国家。

在人们传统的观念里,故者入土为安,可他们双双在辞世把遗体捐献医学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迈出了一大步。

他们没给子女们留下任何遗产,却留下了珍贵万分的精神财富,让儿女们用之不尽。

他们是中国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是我们永远值得尊敬和不能忘怀的偶像!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10404/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评论 (共 1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