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矛盾批思论

2017-04-15 17:57 作者:狂涛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矛盾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对矛盾的认识却十分抽象。矛盾是一种现象,它悄无声息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被我们所感知。隐藏在各种事件中的矛盾对我们的幸福生活是起阻碍作用的,想要获得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找出隐藏在每个事件中的矛盾,然后将隐藏在各种事件中的矛盾一一破除。

怎样才能找出隐藏在各事件中的矛盾然后通过辩证思索的方式来将矛盾予以消灭呢?每个坏的事件的发生都与其内部矛盾的存在有关,每个坏的事件的发生都存在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实人在处理一个事件时往往只关注事件发生的次要矛盾,事件发生的主要矛盾往往容易被忽略。就像某人患上了某病,医生要对这个人进行治疗,根据西医的观点,从化学的角度对发病处进行治疗,比如说某人患上了某病,如果从西医的角度进行治疗,病人吃几天药他的病就被认为是已经好了,但是根据中医的说法,病人的病因可能牵扯到五脏六腑,循环系统等,想要从根源上将病治好,需要病人长期服用中药来对他的身体进行调理,唯有如此才能防止病人的病症反复发作。西药治病治的是病的外因,而中药治病治的则是机体致病的内因。就像一个人他患上了感冒或咽炎,他吃了一些药感觉是好了,可是没过多长时间这个人再次病犯,这个人经常感冒、经常咽炎,这说明这个人的感冒或咽炎从来就没有好过,只不过是西药暂时缓解了病人局部的病痛,而导致病人得病的内因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我们的肌体的患病与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有关,我们生活的环境对我们自身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温度的热与冷,空气质量的好与坏,这些在某程度上都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我们自身的心理状态对我们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就像一个重症病人在接受治疗时, 医生一般不会告诉他得了什么病,这是怕他精神压力过大而不利于其病制。人体致病的机理应为:在人们精神压抑的情况下,人们自身细胞会处于紧张的状态,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如果外界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那么这就容易导致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衡,尽而导致细胞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肌体发生病变。我们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很傻很呆的人往往很健康,不禁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傻人是福。傻人,他们不需要为现实生活承担任何压力,每天只是吃吃睡睡,无忧无虑,见到所有来看他的人,无论这个人的表情如何,他都会示以呵呵的笑,由于心思简单,生活无压力,病魔也很少去找他的事。

在人们精神健康时,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或压抑的状态,那么他的血脉会流动的不通畅,他的精神会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会导致他的免疫力下降,他的免疫力下降后,如果遇到冷的天气或坏的空气质量他的血脉就容易发生阻塞,如果这时这个人吃了不健康的食物那么他的脾胃就容易受到损害,一个人的脾胃受到损害或人的血脉发生时阻塞这都会使这个人得病。如果一个人得病后,根据中医的理论想要使这个人彻底的恢复健康,胃寒则应该驱寒,肝郁则应该解除其抑郁状态,唯有如此这个人才能从根本上对自身的疾病进行治疗。从心理方面思维,为了防止患病,我们应该放松精神,使自己处于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从自然致病机理上研究,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从医学方面考虑我们应该注重研究病态原理,从各种角度来研究一种病的多种致病原因,然后将其编制成书,并加以推广。现代人在对待自身所患的疾病时,往往不大下功夫来对其进行治疗,只是用西药或者说用激素来遮盖住疾病的表象,然而病根还在,这会导致人们的肌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直到人们的心肝肺无法承受住各种疾病的负担,最终引发一场大病将人们彻底压垮。权且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我上面的推断,中国古代很少有人患癌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而在现代这些疾病却很普遍,我们应该怎样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呢?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不间断地使用各种西药来刺激我们的器官,然而许多病症的病根并未去除,在这许多并未根除的疾病的作用下,我们的器官不堪重负,最后我们患上各种类型的疾病。比如癌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

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的过程进行分析,我权且下这样一个类比的结论。在我们日常行为处事的过程中,各事件中都隐藏着许多矛盾,如果这些矛盾的不能得到好的解决,那么其可能会引起坏的事情的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更深层次的矛盾产生。

论敌1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作为一个自由人,如果不能做好自我管控,管理好自己,那么他是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在夸奖某个人时会夸其勤奋好学、夸其艰苦奋斗,夸其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夸其温柔贤惠,夸其节操高尚等。但将这些良好的品质全部加到一个人身上则这个人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一个人是不可能拥有所有的优良品质的。优良的品质是在特定条件下自我管控能力的体现,某个人拥有这些品质中的一个,其是在特定条件下体现出来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可列举出一系列与上述品质相对立的品质,比如我们常常会说某人胆小如鼠,某人节操败坏,某人为人粗大等。把这些坏的品质加到某个人身上,我们不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某个人自我管控能力低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拥有向善的心理趋势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则是:“人的性情虽然相近,都是向善的,但是他们自身的修养却相差很远。”这就导致两个性情相同的人,在长大成人后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处事风格,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影响我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个人因素,另一个是环境因素。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成就了伟人孟子,环境因素是影响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应试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一个人的自我管控能力的强弱,但是自我管控能力的强弱在一个人的不同年龄段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就像一个人在少年时为了出仕而刻苦努力,这时其自我管控能力相对很强,但是一旦这个人入仕后他的的自我管控能力可能会急速下降。导致自我管控能力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环境的改变对自身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自我管控能力的脆弱性,就像长在温室大棚里的树木,一旦其离开大棚,如果遇到大风其是很容易被风连根拔除的,然而长在山崖上的树木如果遇到同样的风暴则不会显的脆弱。山崖上的大树是在逆境中长成的,而大棚里的大树则是在顺境中长成的,同样是两颗挺拔的大树,但其自身素质却相差很大。那么怎样才能从不同的大树中选拔出真正素质强大的树?我认为应该多施风暴,唯有如此方可凸显真英雄。那么以此类比,一个国家如果其官场环境很差,也就是当官员自我管控能力受到极大考验时,而这时入仕者就好像处于狂风暴中的树,经过一段时间如果其没能被刮歪则可以证明这个人素质强大,环境越恶略越显其自我管控能力的强大。当狂风停了,被刮歪或被刮倒的树往往会被砍掉,之后剩余下来的几颗坚韧不拔的树会撑起一片新天。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但是在这个花花世界里真正能做到无欲则刚的人能有多少?很多人的灭亡都在于无法控制己欲。权且下这么一个结论,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必须要做好自我管控,战胜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不让自己的意志在恶略的环境下发生削磨,让自己永远向善,唯有如此这个人方可永久的处于不败之地。

论敌2

国家在正常运转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麻烦,在战时国家会倾其民族实力来对抗入侵之敌,在和平时期国家会制定各种政策来协调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为了维持国家稳定,从而得到相对稳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家在不同时期会制定不同的政策。战争是人们为了让国家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而发动的。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国与国之间积聚的矛盾太多,并且无法协调,最后只能利用战争的方式使矛盾的一方臣服于矛盾的另一方。用武力来解决矛盾而不用真理来化解矛盾的处理矛盾的方法可谓霸道,用战争的方式强制压服而得到的权力可谓霸权。

矛盾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矛盾在每个时空中都存在,对不同的事件,矛盾的存在形式不同。如果把矛盾的研究对象上升一级,将其从个人提升为国家,矛盾是潜显易得的。真正影响一个国家和谐的因素在国内而不在国外,一个国家能否和谐稳定,关键在于其自身矛盾能否得到合理解决。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历代王朝灭亡前夕,都表现出社会矛盾深沉,官民无法相容,腐败严重,社会风气不良。中国历代王朝灭亡的内因在国内,当社会腐化程度严重时,官民无法和谐相处,很容易激起民变。在国家内部矛盾严重的时候国家的国防脆弱,很容易遭受外敌的侵袭,这是历代由外敌导致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兵书中说,在战争发动之前首要要看敌对国的民心,观察敌对国的政体是否稳定,然后再制定合理的行军策略。一个国家在备战之时,需要做的最为重要的是要拉拢民心,找到国内的矛盾点,然后将其一一破除,这可谓积极备战。战争的发动者最致命的手段是蛊惑人心,就像东欧剧变,苏联的解体等都是在这种战争手段的作用下发生的,从人的思想或者说是从人的意识形态上下手来影响敌对国的民众从而使敌对国国家内部发生政变,这是最高超也是最阴毒的战术。

国内矛盾的破除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国家内部达到高度团结,那么在战争发动之前就可以达到一种不战而预见必胜的效果,那么战争根本就不会被发起,而实际上战争已经取得胜利。

一个国家最大的敌人是国内矛盾,一切外部势力的干扰都是次要因素。只要军民团结,小的国家,弱的军事力量照样能够摧毁强国的军事阴谋。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顺从了社会人口想要拥有好的生活环境的心理驱使的,以善为标准,制定出一系列有助于化解社会人口内部矛盾的国策,这是促使社会不断进步的方法。

论敌3

创造一个好的国际环境是促进世界稳定和谐的方法,国与国之间矛盾的破除是创造好的国际环境的基础。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希望世界能够长久和平,希望拥有好的生存空间,但是存在于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如果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无法破除,那么战争随时都有可能到来。

国与国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以己利为准绳来对某些事件进行评判,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行动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这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个人的心理趋势是拥有更多财富,那么整个社会人口所组成的国家的心理驱势亦为拥有更多财富。由于财富的争夺,所以便产生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国家间展开竞争的同时,会出现国家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了搞好经济,有的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引入自己的国土,使自己国家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这就导致自然的破坏与自然的治理间的矛盾产生。

国家间矛盾的产生主要表现在以利益为目的的军事和外交项目上,由于不同国家之间不能公平相待,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特别化的外交政策,多有以大欺小的意味,这是影响世界和平的根本原因所在。不同国家间想要公平发展,这就需要世界各国都能从他国家的角度看问题然后综合自身利益建立起一种合作共赢的外交环境,从而为各国间的公平外交创造条件。

由以上论述我权且下这么一个结论,国与国之间矛盾存在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外交政策,在于强国对弱国的差别化对待,这是引起世界动乱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人的多重属性

在研究人的思想时,听到周边有人自杀的消息,不禁为逝者痛惜,也为他们的家人感到难过。作为一个拥有责任意识的人 ,我们是否有权草草了结掉自己的生命?当拥有轻生心理的人的产生轻生念头时,他们是否考虑过在自己生命殒灭后,会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发生在自己的家庭内部。

在对各种自杀事件进行研究后,我们可以发现自杀者大多发生在两个社会群体中,一个社会群体是成家后的家庭妇女,另一个社会群体是没有成家的因为情失败的男青年。这两个群体在自杀总体人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家后的女性,在我国的传统中,成家后的女性需要依靠男性的力量来彰显自己的魅力,而一旦她们的丈夫将她们抛弃,那对她们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如果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女性,由于没能接受到好的教育,由于封建思想的影响,她们大多专一于自己的丈夫,可当自己的容貌已经无法为自己透支时,哪些不坚固的婚姻是容易破碎的。如果某些女性固执于传统的三从四德的观念,那么这部分女性就容易选择自杀,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获取自身的解脱。

因为爱情而选择自杀的案例很多发生在校园。我所听到的几起大都是因为男生追女生失败而酿成的悲剧。

分析两种自杀群体的自杀心理,可以推出自杀者的自杀行为仅仅是为了杀死自己的自己,杀死自己丈夫的自己或自己女朋友的自己,但是在他们感情冲动时他们往往会忘记这一点,他们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杀死了自己父母的自己和自己兄弟姐妹的自己。在她自死后遭受精神打击最大的是她的父母,其次是一切与她亲近的人。她丈夫的内心可能会先有一丝愁然后再慢慢平静下来之后会感到生活变的轻松,她的丈夫愁在如何应对她的父母,生活变得轻松是因为自杀女性给他丈夫带来的烦恼瞬间不存在了,她的丈夫可以无任何障碍的与其他女性生活。她的丈夫可能会对着她的死尸冷漠的说:“傻人,你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吗?这样只会让你的父母伤心,你真是太傻了。”如果从自杀女性的利益方面考虑,如果想要用死的方式来威胁她们的丈夫,那是一种最坏的选择。最好的选择是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可让自己的思想固执于一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那些因失恋而走向悲剧的案例进行分析,我想说的是,为人处事不可固执于一隅,或许缘分未到,如果你选择了死亡,你的前女友首先会对此感到震惊,然后会说你傻,而真正痛苦的人是你的父母,再者是与你关系亲近的朋友。你的死亡真的可能会导致亲者痛,而自己痛恨的人是不会太在意的。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我,一个他我。在处理一件事情时大多数人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而把他我给忽略掉。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得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从这句名言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很多时候他我往往大于自我,而自我的完全往往需要协调于他我。古人云:“忠两难全。”这时他我与他我处于竞争的关系,处于矛盾的两端,必须有所抉择,根据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人们往往会把忠推在首端。这样两难的抉择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他们大都表现在自我与自我之间或自我与他我之间产生矛盾,然后相互对抗。比如存在于孝与爱情之间的矛盾,自己是考虑自我完全而与自己的男朋友远走高飞呢,还是考虑他我完全为了尽孝而留在自己父母的身边。自己是选择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还是婚姻大事,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比如面对敌人残酷的刑罚自己是投降还是不投降,为了真理和信念很多人往往会选择他我的完全,在这个层面上他我可谓大义。

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在我们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方法时,有两种选择方案,而这两种选择方案,得此失彼,互为矛盾。矛盾的化解需要矛盾的双方共同协调,只要每个人都能以他我为中心来协调自我,自我和他我间的矛盾将会自动消失。现实人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所在。

弱的强强的弱

弱的强仿佛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有的人可能会问弱怎么会强呢?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可能会表现出表面很弱但实际上其却很强,或者其表面很强但实际其很弱。就像晚清的中国表面上看着很强大,但是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晚清时的中国已经非常弱了。

正如道家所推行的盛极则衰的道理,盛极则衰不能理解成强盛会使一个个体衰落,胜极则衰应被理解为当强盛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开始衰落,强的弱指的是开始衰落的时候仍然显示着强大的外壳。道家的盛极代表的不是最强盛的时候,盛极代表的也应该是衰极,衰的内相已经达到了极点,只不过是衰的外相还没有开始表现。

就以清朝的三代皇帝为例吧!清王朝在康熙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展现,国家衰败,但康熙皇帝励精图治,康熙时期国家在不断的走上坡路,清王朝在康熙时期虽然表现着弱的表象但却有走向强盛的趋势,康熙末年清王朝已经相当强盛了,这个时候弱为强,强为强。康熙传位给雍正,雍正皇帝勤于执政,清王朝依旧强大。雍正皇帝传位给乾隆,乾隆前期清王朝由于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的治理已经相当强大了,乾隆皇帝在执政的前几年里,能够安于政事,把清王朝治理的井然有序,社会和谐,可以说乾隆中期是清朝最强盛的时期,乾隆中期之后清王朝就开始走下坡路。到了乾隆后期,由于乾隆皇帝疏于政事,致使奸臣当道,社会腐败现象严重,清王朝开始衰败。乾隆皇帝在位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和文化交流中断从而致使中国逐渐落后于国外。乾隆皇帝很像唐玄宗李隆基,凭借祖上皇帝的功德把国家治理的强盛,但却又因为自己的骄傲自大,对国家疏于治理从而致使国家逐渐走向衰亡。唐朝的衰败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的,清朝的衰败是从乾隆皇帝开始的。乾隆皇帝在位后期纵容腐败,从而致使官场混乱,社会矛盾深化,这加大了他的后代对国家进行治理的难度,可以说乾隆末年国家外表上看似强大但实际上已经非常暗弱了。

弱的强,当一个人处于饥贫或处于病态,那么这个人的意志往往是强大的,处于逆境中的人的心态是平静的、安详的、生机勃发的。强的弱,当一个人处于顺境或处于富贵状态,那么这个人的意志往往是暗弱的,处于顺境中的人的心态是浮躁的、伪善的、低靡不振的。

弱的强、强的弱。我们可以从三国中寻找例证,三国时期发生了三个震惊历史的战争。这三个战争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争都是由绝对优势兵力一方挑起,而最后都是以绝对略势兵力一方的胜利而告终。是什么原因导致在三国的三场大战中兵力强大的一方会失败呢?

弱在一定的情况下是会变强的,强在一地定的情况下也会变弱,在这强弱相互转变的过程中,原来的强不应定还强,原来的弱不一定就弱。我们都知道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背水一战,最终战胜了强大的秦军,韩信佯装战败,将军队拉到水边与赵军展开决战,最终将赵军打败。此两者均可谓之曰:“置之死地而后生”。秦军、赵军有退路,而项羽的军队和韩信的军队无退路,那么以必死之心去决战于贪生之心,就算原来处于弱势也会逐渐处于强势,原来处于强势也可能会逐渐转变为处于弱势。

现在来分析三国三场历史大战的局势。官渡之战是袁绍去进攻曹操,赤壁之战是曹操去进攻孙权、刘备。夷陵之战是刘备去进攻孙权。这三场大的战役均以进攻者失败的结局告终。从表象上来看这三场战争,似乎都是弱者必败,之所以出现强者失败的原因和韩信项羽背水一战的道理是一样的。以必死之心作战的人会勇力百倍,以贪生之心作战的人会勇力倍减。再者兵多将广的元帅容易骄傲自大,容易目中无人的指挥作战,容易犯战略性错误从而最终导致战争失败。兵少将稀的元帅在指挥作战时会步步为营,处处小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两军作战,兵不在多,战争的胜利取决于战斗意志。另外我们可以得出防御性战争胜利的可能要大于进攻性战争胜利的可能,战斗力往往是被逼出来的,处于危难时期的国家的兵士的战斗力往往是强大的。

弱的强、强的弱,太极蕴理并非虚构。一个人地位越高、越有钱,那么他在社会上越不自由、越不安全。相反那些贫困人群却能在社会上自在的生存,另外一个人处于强势时他的心态往往会处于弱势,这也是引领其走向弱势的原因。一个人想要永久强大那么在他强大之时他必须戒骄戒躁、保持心态平和,能分清善恶是非,唯有如此这个人才能长久的处于强势地位。同样,一个国家越是强大,那么生存在这个国家的社会人口的心态就越容易浮躁,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命脉就越脆弱,一个国家强盛之时也是这个国家容易生变之时。国家想要永远强盛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检查浮躁的机制,不可让浮躁的气氛在社会蔓延,唯有如此国家才能遵循上行下效的褒义,即便是在强盛之时也不会显示出将要衰败的周易太极之相。

灾难的正面力量

灾难是人们定义坏的事件时常用到的一个词,灾难包括天灾和人祸。天灾,如地震、江河决堤、台风、冰雹、火山爆发等。人祸,如车祸、打败仗、谋杀等。灾难发生后,人们的经济会有所损失,生命会遭到威胁,这些都是人们所通常认知的。但是灾难还有其正面的力量,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认知。

灾难可以使社会人口变的团结。就拿2008年汶川地震来说吧!当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迅速团结在一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社会各阶层人民都在为灾区捐款,前往灾区救援的人排成了长队,社会人口在那一刻达到了高度团结的状态。

为什么在灾难发生后社会人口会迅速的团结在一起?社会人口处于安逸状态时,由于社会人口彼此之间存在竞争的意识,为了竞争过其他的人,人们彼此间存在排斥的心理。在灾难发生后,人们为了对抗自然,彼此之间的分别心理、竞争意识会突然消失,灾难发生后人们会迅速的团结起来去应对困难的局面。

灾难能够提高一个国家社会人口的忧患意识,日本之所以没能与其周边国家处理好关系,主要原因是日本这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好,日本是海岛国家,火山、地震、海啸经常骚扰日本这个国家,这就导致了日本这个国家的社会人口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为了找到一块安宁的土地,日本容易通过战争的方式去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但这也会遭到其他国家强烈的抵抗。

灾难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为什么有许多诺贝尔奖被日本人摘走?国家不大国民经济却很发达,主要原因是日本国民大都拥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国民往往会集体统一观念的爱国,比如说国外的影片可以在日本国内统一意识的禁播,他们更注重消费本国的商品以带动国民经济。

灾难可以增强一个人的奋斗意识。越王勾践在国家危难时期主动屈从于吴王夫差,为夫差喂马,在勾践屈从于夫差时期他每天卧薪尝胆,并在暗中不断的积聚自己的国家力量,当勾践逃离吴国,这时越国已经变得强大,于是勾践便找准时机最终把吴国给灭了。

灾难可以使一个人头脑清醒,处于灾难中的人,其处境处于弱势而其意志往往处于强势。处于安乐中的人,其处境处于强势而其意志往往会处于略势。意志导同人的斗志,处于安乐中的人意志消沉,处于灾难中的人意志振奋。忧患可以兴国,安乐可以亡身。道家的太极阴阳学中的盛极必衰的道理就在于此,国家在兴盛之时国家内部的社会人口处于安乐的状态,这是国家内部的社会人口意志低沉,生活奢靡,这必然会导致国家衰退,国家强盛之时亦是国家命脉最脆弱之时。国民在强盛之时让生存在国家内部的社会人口依然能够保持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这是保证国家长久处于强盛的方法。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9887/

矛盾批思论的评论 (共 5 条)

  • 崔勇(笔名:清心)
  • 鲁振中
  • 王艺霖(翠娟)
  • 雪中傲梅
  • 葛振东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