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缅怀姑姑

2017-04-15 16:48 作者:夤夜满月  | 4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缅怀姑姑

一眨眼工夫,姑姑去逝已二十年了。二十年时间,姑姑就像一颗零落成泥的蒲公英,沉入了岁月的泥土中,与大地溶为了一体,很少人还记得她在世时的模样和留下的善行,但我却常常想起慈祥和善的姑姑,忘不了她曾给予的慈和对我们家力所能及的帮助。

姑姑是属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一代人,和那个时代的所有人一样吃过不少的苦的。她出生在贫寒的家庭。我爷爷生育四个儿女,姑姑排行老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二个弟弟。我父亲是最小的一个。爷爷娶第一房奶奶,没有生育,娶第二房他的年纪有40多岁,奶奶小他20多岁。因而小孩还没成家立业,爷爷就过早地去逝了。我父亲那时只有8岁,姑姑不到15岁。一家人全靠在铁路上当工人的不到20岁的大伯伯一点微薄的薪水维持。长兄当父,他很是顾家,尽其所能给家里人弄些粮食来,免强维持家里的生计。但好景不常,大伯伯在刚过20岁准备结婚时,得重病去逝了,家里更是上加霜。姑姑被贫困所迫就过早地出嫁了。嫁的第一个姑爷,家里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连自己都养不活,遑论老婆。但那姑爷心地极为善良,为人十分的忠厚,见家里穷得锅都揭不开,怜惜姑姑跟他吃苦,就劝姑姑改嫁,到家境好的人家去过日子。但旧社会讲的是“从一而终”,女子嫁人后不是特殊情况不会轻易改嫁的。经那姑爷极诚恳的多次劝说,姑姑为了生计只得改嫁了,嫁到了一个叫上头袁家的村子。第二个姑夫,因妻子病逝,身边带着一个幼儿,父子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凄清狐寂。在媒人的撮合下,第二个姑爷迎娶了姑姑。嫁给了第二个姑爷,姑姑的日子明显好过了些,不愁吃穿,姑姑的命运从此有了转机。这之前的的事我没见过,都是父母说给我听的。到我长到了几岁时,烙印在我头脑里深刻地是一次次父母带我到姑姑家去做客的情景。我总很乐意屁颠屁颠地跟在父母的后头去往姑姑家做客,走不动时,父母就背我一阵。到了姑姑家她总是想办法弄些好吃的东西招待我们,有时还要留我住下来。我也挺乐意,也不吵着要同父母回家,能随遇而安、乐不思蜀的一住就是几天时间。姑姑像母亲一样极疼爱我。她没有生育,把我视为比亲生的还要亲,知暖知热地每天带我睡觉起床,给我缝补浆洗,还要每天给我弄点下饭的好菜,改善我的生活。她不是搞点肉,就是弄点鱼,再没有荤菜碗底下也会给我煎个鸡蛋,很少没有荤菜的。每顿都让我美美地吃得津津有味的。不光是我,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总体上都不错。

姑姑家的生活比我们家的要高出不少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人口相对较少的原故,或许是与她那里一方水土较富饶有关。她们家不仅是口头好些,住的房子也远胜于我们家的。虽然也是土坯墙,但屋宇高大,外观有模有样。那墙砌得平整,而且是用石灰砌的,这在贫穷的我们村子是很少见到的。更让人羡慕的是房顶盖的是厚厚的褐瓦,不像我们家住的茅草房,下刮风就担心害怕,要到处的接漏。这些亲眼所见和体验到的生活让我知道,农村里除了赤贫忧虑外,还有生活相对富足的衣食无忧的家庭,还有一方温馨的净土。于是我朝着温馨和富足的方向怀着久久的向往和憧憬。在姑姑家住得久了才知道,姑姑家的生活至所以比我们家以及其他的农户家要高出一些,不光是她家人口少和那里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缘故,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姑爷吃苦勤劳,头脑活络,持家有方。姑爷那时担任大队支部书记,虽然是一方父母“官”,他与社员一样地参加劳动,身先士卒,不怕吃苦。因此曾被评为过县级劳动模范。所以姑姑家相对安稳的生活,相比较好的住房都是以姑爷为主的劳力勤爬苦作换来的。在姑爷的带领下他那里一方百姓的生活也要比我们家乡所在地的要好。

姑姑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她虽然是一双小脚,但走起路来稳健,做事也麻利。她心灵手巧,能说会道,通情达理,心地仁慈。村子上如果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要办厨的话,就会请姑姑当大厨,弄的菜不仅清爽好看,而且味道可口,是附近的几个村子里的“名厨”。不仅如此,姑姑还善于做邻里矛盾的调解工作。如果谁家或者邻里不睦,发生了一些拌嘴斗殴的矛盾也都会请姑姑到场调解,只要姑姑到场,凭着她的公允公正的调解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细心劝导,很少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因此她在村子里深服众望,很受尊敬。然而姑姑没有上过学,不识字,朴素的道理懂得不少,但受旧思想和影响,讲究也特别的多,平时生活中很讲禁忌,还有一些带有相当重的迷信色彩。有一年暮,我到姑姑家做客住又住了下来。一天和村子上已经混熟的小伙伴到村外去玩耍,见村旁东一处西一处开了不少白色的蔷薇,一片的洁白,比天上的白云还纯洁,把一片朴素的美铺满了大地。我们被花迷住了,围拢在花旁爱不释手地摘下了一些花朵,还别出心裁地将那花插到头上,个个一头的雪白。我们就这样戴着白花往村子里走去。谁知我还未到姑姑家门口,就被姑姑看到了,她一脸的愠色,第一次见她厉声说道:谁叫你把白花戴头上的,马上给我取下来!见姑姑从未有过的声色具厉,我有些害怕了,立地将头上的白花取得一干二净。姑姑才开颜为笑,让我进了屋。姑姑教育我说,往后凡是白色的东西不能戴在头上,这是不吉利的,要记住。她不仅在穿戴上忌讳不吉利的颜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许他人讲不吉利或咒人的话语,对小孩子要求同样的严。她自己在这方面更是做得完美无缺。

到了1969年,因浙江新安江要建水电站,要往外迁移居民,其中往江西迁的不少。姑姑所在的村子要整体搬迁,腾给浙江移民生产生活。姑姑举家迁到了一个叫南山余的临近铁路边的村庄,离我家比原来的村子要近了一些。这个村子是一个充满古色古香的韵味的村庄,里面熙熙攘攘站满了十几栋明清时代的古屋,有种阴森森的感觉。姑姑家恰恰租住在一户人家的古屋内。那屋很高大,四四方方,里面前后各有一个大的天井,客厅很大,厢房都是用木板隔开的,整体阴沉暗淡。那古屋原房东住了一半,姑姑家租住了一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初次走进那屋,很不适应。不多的光从天井里透进屋内,半明半昧,带给人的是缺少光艳亮堂的感觉,总让人觉得没有姑姑先前住的房子好,有些阴森怕人,住在里面心里更不舒服,不能扬眉吐气。好在我只是做客住住,不用在那屋内长久的生活。即使如此,我仍然愿到姑姑家做客,因为姑姑还是那样一如既往地疼爱我,依然给我做可口的菜肴。除此之外,每次回家,姑姑都像往常一样让我带些米花糖、小糖果和饼干回家,或者煮几个鸡蛋让我带回家享用。去一次都有丰厚的收获。还记得,姑姑十分怜惜我家人多困难,我上了学后,开学前,她都会给我一二元的报名费。那钱虽不算多,但储满了姑姑对侄儿的关爱怜惜之情,总让我的心暖暖的。我家兄弟娣妹多,经济十分拮据,小孩身上穿的衣服常常是补丁摞补丁,姑姑时不时还将家里一些尚可用的衣服叫父母带回,给我们换洗御寒,改善一下穿着的寒酸……这些关爱都深深地刻在了我心灵的深处,没齿难忘。

姑姑在古屋内住了几年后,也做了一栋房子。平房,三间。墙体下面一半是青砖,上一半是土砖,里面是木柱支撑,木板当墙,整体规制是老式房的样子,但我觉得远比一律青砖的古屋要好,走进去明亮舒适。我那时已长大,极少在姑姑家住了。姑姑姑爷也因岁月的流逝都变老了,继子带着一家人也分开另过了。两个老人尽管衣食无忧,但日子过得没有以前顺当了,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不舒服。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样心里总巴望着有亲人在身边。参加了工作后我不能常去看望姑姑姑爷。每当我抽时间去看望姑姑他们,俩老就会特别的高兴,唠唠叨叨地同我从进门讲到出门,就像向儿子诉说心中的酸甜苦辣一样。从话语中我能体味到他们心中的孤独和对亲人的盼望。这时,每次去我都不会闲着,晓得帮助做些担水,挑柴,的力气活,姑姑他们自是欣喜异常。但一番劳动叨谈过后,我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能住上一二天的时间,得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姑姑总是依依不舍。我走出门,她也跟着摇着一双小脚要将我送出村子很远。一路像母亲一样千叮万咛,要我们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教育好小孩等等。她将母亲一样的慈爱浸染于我的身上。

到了七十多岁,姑姑已是垂垂老矣,生活得有些狐独和凄清。姑爷先她而去后,她更是老来无伴。好在继子、媳妇、孙子都有良心,对她尽责赡养。特别是在她卧病在床即将离世的几个月中都是他们送茶送饭,直到她的去逝。

姑姑走在一个暮春之中。像一颗弱小的蒲公英枯萎消逝了。无声无息地去了别一个世界,走得悄然平静,走得没有多少人知晓。我在送别姑姑时,心情是十分的悲痛的,痛得潸然泪下,痛得自责、内疚,责怪自己没有在姑姑卧床时多腾出时间尽一个侄儿的心,责怪自己麻木不仁到不晓得多回报一点姑姑对我那如山般的慈爱。

姑姑去逝的这么多年,我静下来时就深深地怀念她,忘不了她老牛舐犊的爱,忘不了她给予我及我们家无私的帮助,忘不了她的慈祥和善良……在她去世二十周年之际,我作此文,以怀念一生乐观、豁达、善良、明礼,但其实内心是伶仃冷寂的姑姑。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9880/

缅怀姑姑的评论 (共 4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