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宜昌江滩(6)

2017-04-14 05:09 作者:宜昌石头  | 9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浅谈宜昌江滩(6)

六、宜昌的劳动号子

现在的沿江大道街名鲜明,可原来的组成很复杂。从沿江大道1号、也就是现在的葛洲坝公园一直到三江桥附近那一段,以前属于郊区的东湖大队。古代宜昌湖泊众多,较大的就有东湖、樵湖、南湖、范家湖等。有人回忆说,东湖是当时宜昌最大的湖泊,那里的坡地上栽种旱作物,水中养鱼虾、种植莲藕,就是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一片依然是芦苇摇曳、茅草疯长,还有水稻和荸荠等农作物。可是虽然以前我很少去,偶尔也曾经路过,还到最早的宜昌二中(备注:校址在现在的星光灿烂附近)游过,留下的印象就是很远、很偏僻。

而沿江大道从现在的西陵二路一直到一马路这一路段属于宜昌老城区,这里的道路形成较早,其中镇川门到大南门、板桥河街和南门外正街一带大约在清末就已经形成,民国初年,招商局街(备注:以后改称滨江路,大约是现在陶珠路到一马路这一段道路)也已经初见雏形。老城区的这一段也就是原来的板桥河街、环城西路、尔雅街、南门外正街和滨江路所综合而成的,也是我最熟悉的,几乎每一处的来龙去脉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沿江大道的第三段是由大公路、复兴路这两条道路连通延伸而成的,由此一直抵达九码头。这两条路加上环城西路,都形成于1928年到1932年之间,也就是那个在宜昌历史上褒贬不一的赵铁公所建成的,这三段现在统称为沿江大道的街道的形成也就是原来宜昌码头的精华。十分欣慰的是原来的大公桥码头、也就是宜昌人俗称的“滑坡”从搬运公司的码头变成了水陆客运站,再变成了滨江公园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惜的是九码头后来被改成莫名其妙的三码头,再后来又很势力眼的被改为万达广场,都有些名不其实。

很久以前的宜昌,有钱人喜欢京剧,那时的宜昌常住人口不过十万,却有30多家戏园子天天飙戏,俨然是戏剧的天堂,所以有“小汉口”之称,还有200多家茶馆和那些地方戏班子也在街头巷尾演出,加上国内众多一线名角轮番来宜昌演出,自然十分受用;喜欢时尚和新奇的有钱人看的是“哑巴戏”(备注:宜昌话,就是无声电影),听的是“摇把子”(备注:宜昌话,留声机),就和现在的宜昌的体育场,来过宋祖英,也来过周杰伦;来过张学友,也来过汪峰。可是那个年代的普通市民听见最多的却是码头工人所喊出的劳动号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个时代的搬运工没有吊车、叉车,也没有汽车,完全靠肩挑背扛搬卸货物。为了让大家的劳动步伐做到协调一致,必须选举其中嗓门高亢洪亮、中气十足的哥们来带头喊号子给自己提劲。那样的码头号子听起来有板有眼,其实不过就是由单字调整为基础符号组合。除了字词易记、好组合,也很有规律和有韵律,都是由“啊、耶、哦、嗬、嗨、哎、嘿、呀、仔、的、着”等感叹词组成。就是这些简单的词,码头工人把它串联起来,一环扣一环;在劳动的时候配合默契,一个迎上来,一个放下来,毫无错步,姿态优美潇洒,神情豪放自热,那些搬运工边喊号子边干活,完全不像在“下力”,而好像就是一群露天的歌者。

旧社会的宜昌劳动号子经过码头工人创作并传唱,往往是世代承袭,就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谱系,包括搬运工的起舱、出舱、发签、踩花包、抬大件、扯铅丝、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摇车和数数等动作。劳动号子伴随着劳动节奏而歌,高亢浑厚、雄壮有力,节奏铿锵,音乐旋律与内容融为一体,音调与语言声调相结合,自由行腔,节奏、速度视具体活路(活计)而定。同时那时的宜昌码头几乎都是沙滩土坡,江边有一段很长的沙滩,货船根本靠不了边,货船与码头全靠杉木跳板连接,加上货船停靠到码头之后,大小货物也得全靠码头工人搬运上岸。搬运工人除了要合脚顺肩,还必须会喊一样的号子,因此号子不但有助于减轻疲乏、抒发胸臆,也可以统一步伐、调节呼吸、振奋情绪的作用。

解放以后,曾经出现过一位宜昌著名的码头工人诗人黄声笑,他的诗歌采取夸张、比喻、借用等文学手法,激情洋溢的讴歌了那火红的年代。比如:“装卸队长卷袖说,革命豪气冲霄汉。装卸工人齐声答,天大困难当泥丸”、又比如说:“我是一个装卸工,万里长江显威风,左手搬来上海市,右手送走重庆城”、“我是一个装卸工,革命干劲冲破天,太阳装了千千万,月亮卸了万万千”……可惜那不是真正的劳动号子;后来上世纪七十年代,又有过峡江两岸的船工们一边拉着纤绳一边喊唱的“峡江号子”,可惜那却不是宜昌本地的号子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9542/

浅谈宜昌江滩(6)的评论 (共 9 条)

  • 荷塘月色
  • 雪中傲梅
  • 春暖花开
  • 鲁振中
  • 冬韵
  • 虚妄的伊
  • 恨秋声
  • 甘丽霞
  • 白云深处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