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散文:阿姆斯特丹印象

2017-04-09 16:28 作者:基因清除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散文:阿姆斯特丹印象

我是很狼狈地走进阿姆斯特丹的。

恍惚中,走下飞机,过边检。一位负责边检的白人女子,挥挥手,满面笑容地向我问候。我也像我前面的旅客一样,赶忙递上我的护照。白人女子说了句什么,见我没听明白,又放慢语速重复了一遍。她站起来,再次重复那句话。我还是听不明白,她无奈地皱起眉头,耸耸肩。我正没辙,站在我身后不远处的一位同机的年青的中国男子对我说:“问你要在荷兰呆多少天。”我可怜巴巴地望着他,求助地说:“对不起,我不会外语,你能帮我回答一下吗?”我指指身旁的妻子,接着说:“我们只在荷兰呆个三四天。”这位中国青年,赶忙上前,指着我替我叽哩哇啦了一番。那白人女子点了点头,将护照还给我们,笑着冲我们挥了挥手。总算蒙混过关了,我不由得松了口气,感激地向这位白人女子和帮忙的中国青年道谢。

行李是托运的,要先取回行李,然后再找出机口。和女儿说好了的,要是实在找不到出机口,就发视频,她指引我们找。我和老婆随着人流,去取行李。我本来是打好了小算盘的,紧跟同机的人,相信就一定能找到取行李的地方。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谁叫我只认得中国字呢?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几股人流一汇集,就被冲散了,再也不知道哪个是同机的人了。茫然地来到行李大厅,到处都是人,所有的标志都是外文。我和妻儍了。

我们毫无目的地转悠,见到中国人就询问。都忙着呢,有的同胞根本不搭理,有的说“不知道!”碰了一鼻子灰,只好自己想办法。冷静下来,拿着机票和托运单,对着指示标志,仔细琢磨,慢慢地也就看出了一些门道。终于,找到了那地方,拿到了行李,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怎么出去呢?没办法,只好求助女儿。女儿问明情况,就用电话指示我们。按女儿电话里的指示,找着指示牌,好不容易才从从迷宫似的机场大厅走了出来。见着女儿,我是大汗淋漓,急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早知今日,是应该花功夫学点外语的。懂点外语,何至于如此的狼狈?(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有女儿在身边,我就有了底气,壮了胆,没有任何顾虑,可以一身轻松地游玩阿姆斯特丹了。与初到阿姆斯特丹时的猥琐相比,像变了个人似的,可谓意气风华。

我们首先来到水坝广场,这是阿姆斯特丹的著名旅游胜地。

水坝广场给我的第一印象与原来预想中的大广场有点差距。它实际面积不是很大,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尽管没有天安门广场的气势恢宏,却也别具韵味。驻足广场,环顾四周,各种古老而富有特色的经典建筑让我赞叹不已。广场地面全部采用巴掌大的大理石石板拼贴而成,历经无数脚印踩踏和沧桑岁月洗礼,越发显得厚重质感。广场西面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的“皇宫”,与之北侧毗邻的是新教堂,广场南面则是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东面的中间是荷兰国家纪念碑。

有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纪念碑前,聚集着几个中国人,三男二女,均在盛年,竟在写着法轮功的条幅下旁若无人地打坐。旁边放着一个募捐的纸箱。很扎眼。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明明是邪教,却敢明目张胆,也不嫌丢中国人的脸。和女儿探讨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人是打着信教的幌子借机敛财。真是无耻之尤。另一件事,也让我感到有些脸红。广场上鸽子很多,悠闲地走来走去,让人感到很温馨。来了一位中国女孩,为了照相,猛地奔跑起来,惊得鸽子乱飞。如是再三,引得很多人侧目。这女孩和她的男友,竟浑然不觉,兴高采烈的。这两件事,让我情绪有些低落。

水坝广场最值得一提的是荷王皇宫,它是荷兰十七世纪黄金时代的建筑杰作,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第八大奇迹。皇宫楼高五层,宫殿顶端伫有两尊女神塑像,中间为八角圆顶的绿色钟楼,钟楼正面立有一尊张开双臂的胜利女神像。水坝广场现址在建造之初原是一片湿地,地质糜烂松软,因此工匠们选用近一万三千多根坚硬的木桩打在地下,支撑起整座宫殿。建筑的难度、强度,可想而知。最为奇特的是,荷兰的当代建筑师,曾取出一根木桩进行检查。难以置信的是,这木桩,过了几百年,却完好如初。结论是,这些木桩还能继续行使自己的使命,丝毫也不影响王宫的建筑质量。

乘船游阿姆斯特丹,几乎是绝大多数游客的选择。阿姆斯特丹是座水城,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市区内河网交错,河道纵横。据资料介绍,有大小一百六十五条人工开凿或修整的运河道,河上架有一千多座桥梁。城区大多数有特色的建筑,都集中分布在运河的两岸。乘船游览,视野开阔,视角极佳。这些建筑,都不高大,一般只有三四层楼高,但造型十分美观。山形的屋顶,鲜艳或本色的墙体,在天光水色的映衬下,就像走进童话的世界里,给人一种如如幻的感觉。沿河边,泊着大大小小的船只。船上,住着人,这就是阿姆斯特丹特有的船屋。这些船屋的造型色调,和陆上建筑巧妙搭配,浑然一体,美不胜收。船上人家,无一例外地都养着花花草草,显得妩媚而风流。

荷兰是郁金香的王国,闻名世界。有人曾经满含深情地这样描写道:当和煦的微风再次吹拂整个欧洲大陆,当郁金香的花茎再次破土而出,当屹立几百年的风车再次徐徐转动,这一切的一切都告诉我们天来了,欧洲春天的脚步从阿姆斯特丹迈出,从“北方的威尼斯”迈出。每年春天,荷兰大地被鲜花淹没,花田如彩带般五颜六色。当飞机即将降落在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时候,透过舷窗观望,纵横的花田、交错的河道、巍然的风车组成了阿姆斯特丹这世上最美丽春天……可惜,我们去的不是时候。但荷兰人花,从泊在河边的船上,就可以想见而知。一个以养花著称的名族,一个爱花的民族,一定是热爱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民族,也一定是一个会创造生活更会享受生活的民族。荷兰人浑身散发出来的那种悠闲、安详和满足,洋溢着的文艺范儿,让我嫉妒得牙痒痒的。这样的地方,如果不出几个梵高、伦勃朗这样的艺术大师,想来老天都不会答应的。

说到阿姆斯特丹留给我的印象,我不得不提坐落在王子运河267号的安妮·弗兰克屋,这里是《安妮日记》中的主人公安妮·弗兰克躲藏了两年零两个月的密室——安妮之家。那天,我们赶到时,骄阳下,路边已排起了参观者的长龙,怕有上千人。其中,有无数的的孩子,当然,也有德国的孩子。八月炽烈的阳光,把他们的小脸晒得通红通红的,晶莹的汗珠不时从他们可爱的小脸上滚落下来。白人孩子,被我们称为洋娃娃。白皙的肤色,精致的脸,金色的发,蓝色的眼睛,时尚的打扮,真是漂亮。安妮·弗兰克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犹太女孩。

《安妮日记》,我大约是在二十多年前读到的,很多情节都还记忆犹新。虽然只是出自一个孩子之手,但出版之后,却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印刷数量高达数千万册,其读者之众影响之大,和任何一本欧洲名著媲美,也毫不逊色。这并非是因为其艺术成就出众,而是日记中展现的人性的美丽和高贵,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日记中,安妮以她十三岁少女的目光记述了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1日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表达了一个小女孩内心无止境的恐惧和不安,真实地再现了藏匿者们的孤立处境和身为犹太人的悲情,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德国法西斯的暴行,让人感同身受。被迫害者的遭遇,令读者心生同情。安妮柔软美丽的内心世界和惊人的勇气毅力,更叫我们为之动容。 参观这位饱受战争折磨的犹太小女孩的避难所,感受这位聪明美丽女孩的心声,让我真切体会到战争的邪恶和人性的伟岸,感受到和平的弥足珍贵。

每次进屋参观的人数和时间是受限的,但人们心甘情愿地在烈日下暴晒,耐心地等待。我看到一些参观后走出屋子的孩子,他们的脸上,都显示出悲伤,有的还留有泪痕。这使我多少有些震惊。我想起了我带学生观看电影《南京,南京》的情景,不少的学生自始至终嘻嘻哈哈,与眼前的情景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内心会变得如此坚硬冷漠,像铁石心肠,这不值得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这些成人深思吗?我又联想到我们的媒体,一度时期,那些所谓的公知们,自诩为为时代先声,披着言论自由的外衣,打着意识多元的幌子,公开地侮辱历史,颠覆传统,贬损英雄,嘲弄崇高,践踏严肃,撕裂美好……这些所谓的“真知灼见”,对我们的孩子人性的成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不知将造成怎样的侵蚀和毒害?欧洲无疑是自由的典范,谁见过对安妮这一类历史事件公开的荒唐质疑?谁见过对安妮一类历史人物的公开戏谑和低俗地编排?此情此景,我真不敢想下去。

参观完安妮·弗兰克屋,已是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沉重又庆幸。沉重,是因为那段历史的荒谬;庆幸,是人们在延续巩固这段人类灾难的记忆。列宁有句名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据说,在阿姆斯特丹,可以吃到世界上任何一种风味的美食,生活更让人陶醉。夜生活,我虽然向往,但咖啡不对我的胃口,一杯啤酒就能醉倒。其它的,也不是我这个年龄的人能够消受得了的了,不必考虑。但美食,却是不能放过的。有一种马铃薯泥做的菜,风味独特,久负盛名,早有耳闻。这样一想,食指大动。抬头看,一间古色古香的荷兰餐馆,就出现在眼前……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8561/

散文:阿姆斯特丹印象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