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闲谈夜莺、查良铮、陈来元及王小波(三)

2017-04-06 00:50 作者:维扬之水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朱自清单纯的记叙一个英国诗人济慈和他的故事,他的写诗经历。朱先生笔下,济慈是个多情病弱的青年,坐在树下,慵然靠着一把椅子,边听莺的啼叫,边看着心爱的姑娘,构思出一行行瑰丽的诗。

而在徐志摩先生文中,诗人是多变的。或许,人与夜莺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寂寞却灵动的,“这死所以不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仅不是不幸,并且是一个极大的奢侈;不仅不是消极的寂灭,这正是真生命的实现。在这青林中,在这半夜里,在这美妙的歌声里,轻轻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啊,去吧!同时你在歌声中倾吐了你的内蕴的灵性,放胆的尽性的狂歌好像你在这黑暗里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叶荫中实现了比快乐更快乐的快乐;——我即使死了,你还是继续的唱着,直唱到我听不着,变成了土,你还是永远的唱着。”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间红紫树高低。”是人是已无关紧要,在某一个层面上,人与自然的灵物已达到共鸣。人类的情感,穿越了语言的界线,达到一种万物大同境界,于是,有了查良铮对济慈诗作的翻译兼再创作。有的人生来,可能只为做一件重要的事。其他的,只是其走向人生辉煌顶峰的必要铺垫,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一些不得不做的练习题。

查良铮以他的青与热血铸成写作的功底,不仅成就了自己的翻译事业,他的一些译作,如《青铜骑士》还影响到王小波,由他消化吸收,化洋诗为中用,写出许多不凡的文字。这几个人之间,如草蛇灰线,千里藏踪,一脉相通。有的人,虽然去了另一个世界,可他的精神、才学、见识和风骨,还完完整整保留在留下的文字里。读者见书如见其人,一颦一笑,一嗔一怒,宛在眼前。

通过书,读者能与作者对话。如两个从不同方向登山的人,历尽艰辛,终于在巅峰相逢。阳春白也罢,下里巴人也罢,相逢一笑,灵犀相通。

当然,前提是作者所写文字发自真诚的内心。如姚雪垠所写的胡编乱造的奉旨填文小说《李自成》,即便再洋洋洒洒写出几大本来,拿再多大奖,也是一堆臭肉,堆在那里,只会浪费纸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按说姚写小说时找到许多珍贵史料的,甚至还找在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借古代服饰的书看。可那些知识除了让他写出些绵甲还有铁甲之类,哦,还有因久不洗换,甲缝里长出的吸血致痒小生物,再就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立场,眼力,境界,决定了这本书的毁灭性结局。没看过某作家写的《天平天国》,想必也是一路货色。本是些水浒类的天杀星,毁文明,绝人道,杀生无数,架大锅煮福王分食其肉,无助于人类进步,却被那些睁眼说瞎话的作家给描述成人类大救星,这得有多铁石的心肠,多无耻的厚脸皮,才能写出类似的歌功颂德花样作品!

同类的小说,还有路遥参考着无数张《人民日报》写的《平凡的世界》,当然还有那些样板戏。路遥最真诚的文字,应该是记录他到矿上挂职写作《平凡的世界》的文章——《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感谢他的兄弟,在那些闭门写作的日子帮他打理许多琐碎的家事,并给他提供财务支持。每天路遥中午起床,买几个馒头,吃过饭,开始写作到深夜。闷了,就给夜里常来串门的老鼠留一个馒头,看着那个小东西出来活动时两眼放光地吃。它不怕他,想是把他当同类。一个人,该有多寂寞,才会与老鼠作朋友夜谈?

同样是跟老鼠玩,美国人玩出《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玩出《米老鼠和唐老鸭》,捷克人玩出温情风趣的《鼹鼠的故事》,而我国的获奖大作家路遥却只写出一本苦哈哈的《平凡的世界》。再伟光正的主题,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也遮掩不住作者内心的悲苦与凄凉。

正如国师老谋子和获外国奖的莫言,总喜欢展现中国文化低俗落后的一面,那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经历的就是那些,穷怕了,饿怕了,苦怕了。少年时的印象与教养,会跟人一辈子。

比如木心,少年时家庭的富足温暖与良好的生活习惯陪伴他一生,虽无妻子儿女,在苦难中却有心灵停泊的港湾,情感有所寄托,不至于堕落到无穷深渊。正如荞麦,风大时就低下头,风停了,就直起腰,依然笑嘻嘻地看着这个世界,自得其乐。在真正有教养的人眼里,看到的是黑暗,心里却始终存着一点温暖的小火苗儿。查良铮也一样,这点儿温情的小火苗,通过他们的文字,借助陈丹青和王小波的继承及发展,终于形成燎原之势。现在,如我这样的寻常人,也可以读到这么美的作品,在无助的奔波与探寻前路时,从内心升腾出小小的希望与五彩的光华。

有人评论:“一直觉得王小波的唐人故事系列很棒,直到看了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才感叹原来是这里出来的啊!杂文和小说里一本正经的开玩笑的逻辑部分,是学罗素的。稀奇古怪的想象力,是学卡尔维诺的。查良铮和王道乾的影响,就是文章的节奏。”

王小波如是说,“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这两首的好坏,其实就是韵律和节奏的分别。他之后又说:

比方说,德国诗选里有这样的译诗:

朝雾初升,落叶飘零

让我们把美酒满斟!

带有一种永难忘记的韵律,这就是诗啊。

附:王小波推重的王道乾先生译本: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侯,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

有人评论王小波,“请尝试读出来,你会发现,这些字句流畅顺滑,音韵分明。如果增减一字,就没有那么好的节奏。所以王小波骨子里,是把小说当诗写的。不只是意象和内容,还有他的音韵。

最体现他这点精神的,看下面,《万寿寺》这段。从头到尾的铺排,但一点都不显得冗长,而是干净明亮。我一直说,这一点才是王小波真正独一无二的。玩糙的写下半身,许多人都行;骨子里这点执拗的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却用近乎口语般的,不带书卷气的辞藻写出来,只有他做得这么好,这么美丽。”

附王小波的文片段,《黄金时代》里这一段:

陈清扬说她真实的罪孽,是指在清平山上。那时她被架在我的肩上,穿着紧裹住双腿的筒裙,头发低垂下去,直到我的腰际。天上白云匆匆,深山里只有我们两个人。我刚在她屁股上打了两下,打得非常之重,火烧火撩的感觉正在飘散。打过之后我就不管别的事,继续往山上攀登。

陈清扬说,那一刻她感到浑身无力,就瘫软下来,挂在我肩上。那一刻她觉得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她再也不想理会别的事,而且在那一瞬间把一切部遗忘。在那一瞬间她爱上了我,而且这件事永远不能改变。

千年之前的长安城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它的城外,婉蜒着低矮精致的城墙。在它的城内,纵横着低矮精致的城墙;整个城市是一座城墙分割成的迷宫。这些城墙是用磨过的灰砖砌成,用石膏勾缝,与其说是城墙,不如说是装饰品。在城墙的外面,爬着常青的藤萝,在隆季节也不凋零。

冬天,长安城里经常下雪。这是真正的鹅毛大雪,雪片大如松鼠尾巴,散发着茉莉花的香气。雪下得越久,花香也就越浓。那些松散、潮湿的雪片从天上软软地坠落,落到城墙上,落到精致的楼阁上,落到随处可见的亭榭上,也落到纵横的河渠里,成为多孔的浮冰。不管雪落了多久,地上总是只有薄薄的一层。有人走过时留下积满水的脚印──好像一些小巧的池塘。积雪好像漂浮在水上。满天满地弥散着白雾……整座长安城里,除城墙之外,全是小巧精致的建筑和交织的水路。有人说,长安城存在的理由,就是等待冬天的雪……

长安城是一座真正的园林:它用碎石铺成的小径,架在水道上的石拱桥,以及桥下清澈的流水──这些水因为清澈,所以是黑色的。水好像正不停地从地下冒出来。水下的鹅卵石因此也变成黄色的了。每一座小桥上都有一座水榭,水榭上装有黄杨木的窗棂。除此之外,还有渠边的果树,在枝头上不分节令地长着黄色的批耙,和着绿叶低垂下来。划一叶独木舟可以游遍全城,但你必须熟悉长安复杂的水道;还要有在湍急的水流中操舟的技巧,才能穿过桥洞下翻滚的涡流。一年四季,城里的大河上都有弄潮儿。尤其是黑白两色的冬季,更是弄潮的最佳季节;此时河上佳丽如云……那些长发披肩的美洲人在画肪上,脱下白色的亵袍,轻巧地跃入水中。此后,黑色的水面下映出她们白色的身体。然后她们就在水下无声无息地滑动着,就如里天空中的云……这座城市是属于我的,散发着冷冽的香气。在这座城中,一切人名、地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质。

在长安城里,所有的街道都铺着镜面似的石板,石质是黑色的,但带有一些金色的条纹。降过雪以后,四方皆白,只有街道保持了黑色;并和路边的龙爪槐相映成趣。那些槐树俯下身来,在雪片的掩盖下伸展开它们的叶子,叶心还是碧绿色,叶缘却变成红色的了。受到雪中花香的激励,龙爪槐也在树冠下挂出了零零散散的花序,贡献出一些甜里透苦的香气,能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真是幸运。她就这样走进画面,走上镜面似的街道,在四面八方留下白色的影子。

我在一切时间,一切地点追随白衣女人。她走在长安城黑色的街道上,留着短短的头发,发际修剪得十分整齐,只在正后方留了一络长发,像个小辫子的样子。肩上有一块白色的、四四方方的披肩,这东西的式样就像南美洲人套在脖子上的毯子。准确地说,它不是白色,而是米色,质地坚挺,四角分别垂在双肩上、身后和身前。在披肩的下面,是米色的衣裙。在黑色的街道上,米色比白色更赏心悦目。在凛冽的花香中,我从身后打量着她,那身米色的衣服好像是丝制的,又好像是细羊毛──她赤足穿着一双木履,有无数细皮带把木鞋底拴在脚腕上。她向前走去,鞋底的铁掌在石板上留下了一串火花……我写到这些,仿佛在和没有记忆的生活告别。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7849/

闲谈夜莺、查良铮、陈来元及王小波(三)的评论 (共 8 条)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紫色的云
  • 荷塘月色
  • 鲁振中
    鲁振中 审核通过并说 欣赏
  • 宜昌石头
    宜昌石头 推荐阅读并说 虽不同意作者对于《李自成》过于武断的结论,但该篇散文值得一读,所以推荐。
  • 汉水烟柳

    汉水烟柳既有思想又有文采的好文章,值得拜读! 管理员应当推到首页!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