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宜昌江滩(4)

2017-04-02 06:39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浅谈宜昌江滩(4)

四、码头文化里的宜昌茶馆

因为有了码头,就有了帮派,有了帮派就会有管事的,其中就会有打码头的、想来挑衅的,也有帮内弟兄寻求帮助的、帮两边说合的,于是就得找个地方坐坐;因为有了码头,就有了商品进出,就得有人坐在一起谈生意,也得有人在江边等生意,还有那么多的水手、纤夫、货主、修船的、扛大包的、挑散扁担的,都需要在休息或者等待的时候找个地方坐坐。宜昌既是产茶之地,又是茶叶的集散之地,加上来往客商又多,茶肆酒馆也就应运而生。

宜昌的茶馆是随着宜昌码头文化的兴起而得到繁荣的。有资料表明,上世纪30年代,宜昌城区大小茶馆就达200多家,而到了抗战胜利后更是增加到三、四百家之多。宜昌的茶馆不仅数量多,而且各不相同、丰富多彩。其中的油货茶馆最具宜昌特色。那是为了适应宜昌人喝早茶和消茶的习惯,那一类茶馆除了卖茶,还卖一些油炸食品。所卖的除了油条、油饼、油香儿、糍粑、麻花儿、卷子、馓子这些油货之外,还有用糕模压好放入锅内炸成的印子油糕,用烧饼夹上糍粑炸成的夹货,以及本地特有的炸生面卷子和回火油条等。这类茶馆的顾客,以进城卖菜的农民、码头工人、划驳水手和人力车夫居多。大家围桌而坐,吃油货、喝盖碗茶,攀谈说笑,无拘小节,那里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

第二类是风景茶馆,顾名思义,风景茶馆自然以风景取胜。宜昌自古就有游客和文人雅士到公园名胜之地坐茶馆看风景的习俗。而这些茶馆多为露天,或设于公园草坪、或设于江滩凉亭、或设于湖泊垂柳之下,游人来此品茗,旨在山水合一。比如东山寺(备注:现在的东山公园)、中山公园(备注:现在的儿童公园)、南湖(备注:现在的南湖公园)等等。我很向往当年的南湖茶馆,就在现在的滨湖路一带的茶馆里,躺在竹靠椅上,遥想清人严思浚的“南湖荷叶覆鸳鸯、五月开塘藕尝”和张鹏举的“南湖湖水碧于油、莲叶莲花水上浮”的意境,眼前是一派湖波荡漾、湖水涟漪,自然是美不胜收。

第三类是行业茶馆和帮会茶馆。有学者在相关文章中说,那样的茶馆和现在的私人会所、地方商会一样,一般不对外营业,只对本行业和帮会成员开放。恕本人不敢苟同,因为这不是事实。那个时候的行业茶馆虽然是行业开会、交换情报、商议大事的地方,可是平时的时候依然对外开放,尤其是帮会茶馆,除了接待南来北往的本帮兄弟,除了给江湖上的弟兄提供一个讲事实、摆道理的地方,平时就是让大家坐在一起喝茶说闲话、交流各路消息的地方,这从众多的地方史料中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还有一类是所谓的文化茶馆。开茶馆的除了卖茶,再附加一些弹唱、说书、相声等文娱活动,当然要凭票入场,这便形成了文雅的文化茶馆。后来,北方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和木偶戏班、皮影艺人也到茶社演出,有些京剧、汉剧的票友偶尔也会粉墨登场,唱上一段折子戏。那座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清风亭茶社位于南湖靠隆中路(备注:现在的隆康路)一侧。老板在南湖湖面上用竹木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清风亭”,常请有流动艺人在此演唱小曲,亭内放百把张竹躺椅,专供日晚上茶客们一边听曲一边饮茶纳凉。

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我们家住在四新路人委宿舍的时候、直到文革前还存在的木桥街的那个灯影子(备注:宜昌话,皮影戏)馆。小时候常常趴在茶馆外面脏兮兮的板壁上、眯着眼透过缝隙看热闹;我还记得学院街靠江边的那个泡茶兼售油炸食品和蒸笼食品的油货茶馆,每次经过的时候,从茶馆里飘出来的香味就使当时是学院街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我饥肠辘辘,直到现在我也对那种油条情有独钟,只要光临沃尔玛或者大润发就会买上几根解馋。

那些茶馆大多破破烂烂,不讲究门面,那些茶客也不太讲究卫生,除了喝茶,就是打听消息、做生意或者听人讲话。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乎每一个茶馆的伙计都会高高举起一种铜制的长嘴壶,轻轻倾倒,开水就像银索般地冲入茶碗里,绝对没有半点溅出,那就是技术,至今仍记忆犹新。可惜现在那种颇有特色、还有古老遗风的茶馆早就荡然无存,油货茶馆现在演变成了提供煲仔饭、铁板饭、韩国料理的地方,文化茶馆索性变成了夜总会或者棋牌室,一壶茶要价不菲,也就没有那个味道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7005/

浅谈宜昌江滩(4)的评论 (共 10 条)

  • 鲁振中
  • 荷塘月色
  • 春暖花开
  • 雪灵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心静如水
  • 文庄
  • 江南风
  • 芙蓉秋水
  • 盛夏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