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谈宜昌江滩(3)

2017-04-01 08:33 作者:宜昌石头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浅谈宜昌江滩(3)

三、宜昌的吃和玩

宜昌依水而建,因码头而繁荣,因为处在川江和荆江的分界处,因为是川东鄂西和长江中下游的咽喉要道,也因为其战略军事的极其重要,同时也因为历史机遇一次次的降临到这座城市,于是就有了川盐济鄂和鸦片过载给它带来的第一次繁荣,就有了三线建设给它带来的第一次飞跃,因为有了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强大电流,宜昌就从一百多年前的小县城变成了现在的水电之都。宜昌就随着江面千帆竞发、随着商业的繁荣而发展、过载的南来北往和极富宜昌特色的码头历史而书写了一部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的码头文化

宜昌人会玩,节的时候会玩龙灯、采莲船、连响、还会踩高跷、玩蚌壳精、舞狮子,不过这是全国各地大同小异,没什么稀奇的;不过宜昌人到了清明时节呼朋唤友上山“赶堆子”(备注:上坟扫墓)倒是一大特色。如果说和长江大河有关,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的还是要算端午节的划龙船(备注:宜昌话,赛龙舟)。每年到了龙船决赛的那一天,“绰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持虹霓晕”,江水、龙船、划子、观阵船,交差有错;划龙船的号子声、锣鼓声、铳声,加上看龙船的人声鼎沸,就在沿江一带形成了声势浩大、别开生面的壮观景象。只是宜昌后来把划龙船的地方从大河(备注:宜昌人把长江俗称大河)转到小河(备注:宜昌人把三江俗称小河),再转到秭归去了,宜昌就少了一个重要的群众活动。在那些宜昌人心里,秭归根本就不是宜昌。

宜昌人会吃,所以在宜昌除了可以吃到南北大餐、世界美食之外,还可以吃到地方小吃。在现在有关《宜昌概况》的介绍中,把凉虾、萝卜饺子、凉拌节节根、合渣、香辣虾说成是宜昌地方特产,真是贻笑大方,也是昏了头,因为那里面没一样是宜昌所特有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宜昌概况》中编者倒是老老实实的说了一句宜昌的民谚“鳊鱼的边、鲫鱼的脊;青鱼的脑壳,鳜鱼的皮。”宜昌的特色饮食第一名菜是白杀肥鱼,还有夷陵春卷、果味锅巴,现在被外乡人认可的就是西坝的河水煮活鱼,想起来就叫人垂涎三尺。

不过,宜昌码头文化中间的“吃”更有特色,新船下水这天,船家必须沐浴净身吃斋,点香烧纸,燃放爆竹,安祭龙神;新船下水的时候,必须有几人随着新船一道下河才会免除翻船之灾;开船要举行“开江”仪典,船家要备办鸡鱼猪牲醴和斋饭祭祀河神,打牙祭(备注:宜昌话,有肉有鱼)招待船工和纤夫,鸡为正菜摆在桌子的中央。而吃鸡也是有规定的,鸡爪是船家的儿子吃的,意味尊敬小东家;鸡头是撑篙的水手吃的,象征抬头走顺风;鸡屁股又叫鸡跷,是船上舵工吃的。象征四平八稳;鸡翅膀是给纤缆的吃的,象征扛起纤缆轻如飞;鸡腿当然是给那些纤夫吃的,象征他们的脚劲好,可以将船拉得平顺。(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宜昌的饮食习惯从来不讲究那么多的“锅巴”规矩,允许一边喝酒一边闲谈,和现在一样,除了谈钱就是谈女人。不过如果是吃船上这碗饭的,大家都要说吉利话,谓之“讨口彩”,是为了讨个好兆头,而盛饭的时候,也要看行船需要什么风向,就从饭锅顺风的那边开始盛饭,名曰“开口风”,而从饭锅中央开始盛饭那叫“挖心”,当然不吉利;汤匙不得翻边摆放。吃鱼也不可翻边,翻边预兆翻船,包括碗也不许倒置,全都是忌讳一个“翻”字。这样的规矩在宜昌现在的汽车司机和轮船员工的饮食习惯中依然可以看见。

隋唐以后,川鄂之间通过水路运输的物资交流已经很频繁了,到了宋代,峡州已经成为解送朝廷贡赋和南北转运的水陆中枢码头,自然更加繁忙;而到了明清朝代,夷陵就是“商旅满关隘,茶船遍江河”的模样,到了民国期间,宜昌有了舟船泊岸、木筏渡江、市民挑水的各种码头,那种“日有千人扶手(摇橹)、有万盏明灯(桅灯)”的繁盛景象,江边自然就是“帆樯如林,首尾相接”,自然蔚为壮观。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6805/

浅谈宜昌江滩(3)的评论 (共 1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