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说说文化(二)

2017-03-31 09:32 作者:崂山角落  | 1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在《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脑洞大开,造出的这些个神人至人,不知成就了多少艺术家。也为我们千百年来的艺术创造,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参照模板。至今的影视屏幕上,还到处神仙妖魔满天飞,弄的大人孩子神魂颠倒。

既然是寓言故事,当然是子无虚有的事儿,现实世界好像没有,万万不可当真。那只是道家高士,所追求的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不为形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学习修持道家,在物欲横流的尘世之中,保持一颗纯净心灵。恬淡超脱,逍遥自在,实在难能可贵。

正如《庄子·养生主》中所说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天年。像庖丁那个样子,缘督以为经,顺应自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避开是非和矛盾纠缠,乃是文化的正确方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走火入魔,不食人间烟火,只喝雾露水就西北风,那就离彻底地超脱,差不了几天了。因为上天造就了你,就是要你每天都要----吃喝拉撒睡。这才是最大的天理。

说 说 文 化

(二)

●武

在说说文化(一)中谈过,我们的精神世界需要保持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的相对平衡。仅靠科学知识的积累,人生不会幸福,社会也不会和谐。那么,仅靠文化养成,而没有科学知识作为生存的支撑,能行吗?让我们接着往下聊。

……

先填饱肚皮再说

答案是:肯定不行。那就等着冻死饿死吧!

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婚姻为题材的作品。长达几千年的包办婚姻,一直是阻碍男女合欢、家庭和谐、社会文明的孽根。而实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也是上世纪初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项重大成果。

可是,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却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当时的社会,大多数妇女没有经济独立、自我生存的能力。涓生和子君通过自主恋爱结为一体,但二人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最终还是以涓生对子君始爱终弃,子君悲惨死去结局。

鲁迅先生还有一篇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同样提出了这一重大社会问题。在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社会剧《娜拉》中,贵夫人娜拉实在忍受不了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负气出走。可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大家闺秀,跑到街头上去,会是怎样的生活结局?鲁迅先生给娜拉预测的命运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所以,鲁迅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其实,这个的论断何止于以子君和娜拉为代表的追求新文化、新生活的妇女,整个人类社会又何尝不如此?也就是:人必须首先活着,生命才有所附丽。

我们在大街上看到那么多花枝招展、漂亮迷人的美女,那都是吃饱了撑的。要是让她天天没饭吃,饿得半死不活,穷的连条裤子都没得穿,再去看看,还臭美不?

因此,所有的人,必须先填饱肚皮,有基本的生存保障,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然后,才有可能进行所谓的精神活动。当然,这个精神活动,包括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索和文化的修养化育。

于是,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又存在着另一个太极,那就是有形的色身和无形的精神。一阴一阳,一柔一刚,缺一不可。同样,二者也必须时刻保持相对的稳定平衡,我们才能活的健康幸福。

而为我们色身提供物质给养的条件,主要来自我们所具备的科学知识,由此形成的生存能力和技能。过去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子君为什么死了,主要是因为没有生存的一技之长。娜拉出走没有出路,原因也在于此。在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大体一致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人的生存能力,那是必须滴。

所以,无论是家庭、企业,还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在进行的所谓文化传播和教化之前,你要首先考虑一下,你所教化的对象,今天吃饱了没有?如果人都快饿死、冻死了,还搞的什么狗屁文化!

……

再看看《易经》怎么说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易经》第22卦的《贲卦》,它前面第21卦是《噬嗑》卦。

《易经●序卦传》说:嗑者,合也。就是咬合的嘴吧和牙齿。噬也是咬和吞噬的意思。《噬嗑》卦的《篆传》说:“颐中有物,曰噬嗑”。嘴里含有食物,才叫噬嗑。《易经●杂卦传》说的更直接:“噬嗑,食也”。

《噬嗑》卦的卦画是䷔,上下两个阳爻,九四也是阳爻,六二、六三和六五三个阴爻,也像一个人张着大大的嘴吧,露出两排牙齿,上下牙齿间还咬着一根东西,象征着一个人在大吃大喝。

《噬嗑》卦䷔后面紧跟着的《贲卦》䷕,两个卦是一对综卦,也叫倒置卦。将《噬嗑》卦的卦象,颠倒过来看,就是《贲卦》。《贲卦》的《序卦传》说:“贲者,饰也”。因而,“贲”字本身就有文饰、文化、文明的意思。

《易经●系辞传》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易经》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字,都不是白给的,都有无限的象征意义,都在向我们昭示着什么,预示着一个个非常实在又深刻的哲理。这也是《易经》魅力所在。

我们为什么说《易经》不是迷信,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原因正在于此。

圣人通过一根长线和两截短线排列组合,形成了《噬嗑》和《贲》两个对立的卦象。从两个卦的卦像和卦序上,我们就可以感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人首先要吃东西,把肚子填饱了,再言其他。

同样,我们可以再做进一步的联想,人们首先要学会怎么样生存,掌握生存的本领和技巧,讲文明、讲道德、讲秩序、讲礼仪等等这些文化的符号,必须在这些物质财富的基础上,才能站立起来。

而《易经●序卦传》又说,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人之所以为人,不是一般的动物,又不能光知道吃,啥也不讲究,必须使自己富有涵养,讲究道德情操,使个人和社会文明起来。

这就是阴阳平衡,就是永恒的太极。

……

圣人也不能光喝西北风

很多人都迷信神人、至人、圣人,认为他们法力无边,呼风唤,无所不能。是不是真的这样,我不敢断定。

但可以断定的是,他们首先也要吃饱喝足。最其码要有一口气,先要活着。然后才能进行精神活动,对我们这些凡人开展文化教导。

比如,《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故事。圣人一行在陈国绝粮,跟从者饿病了,大家都没有精神头了,孔子也只剩下大白天昏睡晒太阳了。子路不高兴了,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于是,就有了孔子的名言:“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都七天没有吃东西了。孔子还能坚守自己的意念,并教化弟子,确实不容易。要不怎么能称为圣人呢。可是,毕竟孔子还有一口气,其色身还存在。要是冻饿的神志不清了,或者断气了,还能有这样精彩的对话吗?

想像一下,孔子他们一连七天在荒野地里没有粮食吃,有再坚强的意识,修炼的功夫再深,那受冻挨饿的滋味恐怕也不好受。否则,子路也不会生气发牢骚。

儒家文化提倡建功立业,传播的是有为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我国的道家、佛家文化,不像后来的儒家,那么汲汲于那点名利,佛道两家都提倡淡泊名利,做到安贫乐道。

在贫困的条件下,在难堪的窘境中,仍然能够逍遥快乐、自在从容,确实是一种很高的修养和境界。即使这样,也没有听说有哪位圣人,靠喝西北风能够活下来。

《史记》中记载的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也。也就是说,道家的鼻祖老子,是周王朝的史官,或者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学富五车,属于贵族。当个这么大的官,根本用不着你操心他的衣食住行。老子在其《道德经》中也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圣人为腹不为目”。

与不愁吃穿的老子相比,庄子的日子就没有那么好过了。尽管庄子当过漆园史,连楚威王厚币迎聘他做宰相,都傲然拒绝,最后终身不仕,甘于贫困。但《庄子●秋水》中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庄子实在没有吃的了,只好厚着脸皮,找监河侯借米。那个监河侯对一向清高的庄子说:“行啊!等到年底,我收了租税之后,就借给你一大笔钱,好吗?”

庄子当然受不了这样的溪落,也不好直接反讥。但庄子擅长讲寓言故事呀。他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见路上有呼救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车辙里有一条鲫鱼。鲫鱼说:“我是东海里的臣子,不幸落到这个车辙里,您能给我一点儿水,救救我的命吗?”

庄子说:“可以啊,我马上去游说吴越的国君,劝他们引来长江的大水迎接你,好吗?”鲫鱼听了非常愤怒,说:“我现在快要渴死了,只需要一点儿水就能活命,可是您竟然说出这样的空话!还不如趁早到干鱼店里找我算了!”

儒家、道家的始祖需要吃饭,那么佛家呢?《金刚经》第一品就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不言而教啊。这是标准的佛祖示现给我们看。每个人必须如此:下乞衣食以滋色身,上求天道以开智慧。

2017年3月10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6586/

说说文化(二)的评论 (共 10 条)

  • 雪灵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清澈的蓝
  • 崔勇(笔名:清心)
  • 木兮
  • 白云飞
  • 陌上樱花
  • 稚藕弋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