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拜谒虞公墓

2017-03-30 12:12 作者:唐郎捕貂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拜谒虞公墓

文 唐建华

虞公,虞允文也。仰慕虞公,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虞公是一个文官,喜欢文字的人源于笔墨情怀,对文人对文官自然而然的多了一份敬仰之情。世间著名的文官多,比如同虞公一个家乡的眉州,就有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和他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都是在文学殿堂光满四射的高标人物。虞公的不寻常就在于:一个文官干了一件武官都未必能做好的事,而且这件事做得非常了得,延续了一个行将灭亡的朝代的生命,震惊朝野,影响古今。

伟大诗人辛弃疾称赞伟大学者朱熹时说到“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一位充满浪漫主义思维的诗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对虞允文称赞是“伟哉虞公,千古一人”。一人就是唯一的,没人可以比拟没有人能与之平起平坐。可见虞公的伟大。

虞允文,善文。在历史长河中,可圈可点的文化名人甚多,犹以唐宋为盛。身在文化高光时刻的宋朝,虞允文虽善诗文书画,顶多也就是浩瀚星光灿烂里面的一颗明星,其光芒不足以光亮耀眼。翻阅历史,我们可见文人的雅致,武将的威猛。即使用有勇有谋来形容武将,也往往是指武将不是莽撞的勇夫,与文人的斯文雅致形象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在文人层面,就很少见到手写诗文嘴唱诗歌的文人能立马横刀指挥千军万马了。虞公就是一文人,在一个偶然的时刻,敢于抛却了文人的柔弱外表,成为挥师抗敌的将帅。而且就是这样个看似文弱的斯文人,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书写文字的笔和墨,瞬间演化成疆场厮杀的刀和枪,把对酒吟唱的诗赋唱词瞬间就转化成征战的号令和助威的呐喊。那来自宋朝的震撼至今我们都还能感受。一个从未带兵的文人挥师一战,而且战胜了,胜得彻底,胜得威震四方,把写历史的书都震得滋滋作响。是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虞公允文52岁。

虞允文作为文官一直在朝廷做一些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平时也就是研习文学、为朝廷提点建议,出谋划策之类的事。在赏析和创作诗词之余,我们可以相信他还是阅览过兵书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唐宋的辉煌和强大延续了几百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逐步强大而不断暗淡和衰歇。经过“靖康之变”后的宋朝转入史称的“南宋”时代,也开启了宋朝的悲悯时代。偏居江南的皇帝领导的南宋王朝,此时此刻需要“挽狂澜于既倒 扶大厦之将倾”的大英雄。虞允文该出场了,历史的舞台等着他。

公元1161年,北方金国势力大增,灭南宋一统江湖之野心日盛,金国完颜亮扬言“我将看洛阳花”,率重兵压境,北方战事骤紧。朝廷派遣虞允文以文官中书舍人参谋军事的身份到芜湖采石矶督战。作为一名资深文官,虞允文到达之初或许也就是做做宣传鼓动的思想工作,为士兵打打气壮壮胆。到达军队时,虞允文所见皆是凋敝破落之相,士兵一个个毫无斗志。虞允文见状,马上褪去了文人的柔弱,召集没落的士兵,振臂一呼:吾位从臣,使虏济江则国危,吾亦安避?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不敌则死之,等死耳!退而死,不若进而死,死吾节也。其言行大义凛然,浩然之气升腾,将士们深受感染,纷纷振奋精神,誓与敌人决一死战。完颜亮睥睨虞允文,率60万大军贸然进攻。虞允文带领仅万余人的宋军迎战,宋金决战一采石矶。结果,虞允文大胜金兵,完颜亮逃回北方,南宋王朝因此得以暂且苟安。

在危难时刻,救国家于危亡之际,其功天下可表。虞允文采石一战让波澜壮阔的《宋史》,更加熠熠生辉。老将刘琦激动万分,老泪纵横,大为感叹 “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生”!虞允文漂亮的完成可以写进兵书以少胜多战例的采石大捷后,再次受到朝廷重任。虞允文前前后后出将入相20载。宋朝大文豪杨万里对虞允文的评价很是中肯“出将入相二十年,孜孜忠勤无二焉”。淳熙元年(1174)虞允文逝世,终年65岁。淳熙四年(1177年)因感念虞允文功绩,宗诏赠其太傅,赐谥忠肃,宋宁宗诏赠太师。虞允文逝世后,归葬于故里仁寿县虞丞乡。

虞公老家为仁寿县藕塘乡,藕塘离虞丞还有数十里地之远,缘何没有直接安葬在老家藕塘,其中自有道理。古人很讲究生前品行和生后葬身之地。对阴宅风水颇为讲究,其程度不亚于阳宅。生在虞公的家乡,对文字也有些许好的人,不亲自去拜谒一下虞公墓,怎么也说不过去

那天驱车去拜谒虞公墓时,天空断断续续地飘落着小,空气十分清新,远处的山峦还有薄薄的一层雾气在随风袅绕。在遂资眉高速的虞丞、黑龙潭出口转出来,车子就驶入了山道,随着道路的蜿蜒前行,投入眼帘的柏树渐次多起来,道旁和远山皆有高低参差的柏树,其间偶有松树挺拔。松柏二树都是“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虞公长眠于此,其身份和德行完全配得上这满山的松柏二树。

很快车就到了虞公墓地。我到的那一天,墓地很安静,也很整洁,零星散落的雨滴成了静谧空间闪动的精灵。墓地的安静,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愤马上凝重起来了。抬头望去,苍山翠柏之中,虞公雄伟的石雕像挺立于宽阔的虞公陵广场中央。经过几十米短暂沥青路面就踏入了广场,广场的地面全部铺上了规整的青石板。当我们的脚一踏上这些青石板,我们就踏入了大宋王朝,翻开了记录虞公历史的那些篇章。快步来到虞公的雕像前,恭恭敬敬地向虞公鞠上一躬。雕像处在广场的中央,大约有三个普通人高,虽不算太高大,但在空旷平坦的广场上依然显得高大伟岸。虞公身披大髦,左手摁剑,右手撑腰,目光炯炯远眺前方,给人以文弱尽失,勇猛无限的气宇轩扬之感。史载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成当今尺寸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是非常让人瞩目的。史称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石雕像的飒爽英姿尽显了这位世称“白马书生”的威武雄壮之气概。雕像底座的正前方仿毛泽东的书法笔迹铭刻着“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毛泽东”。虞允文生前死后都得到了认可。宋朝两位皇帝都亲自下诏赠与谥号。时隔数百年后,新中国的开国领袖再次褒奖。这在历史上,可怕只有虞公才有这令人羡慕的待遇。

那是在1962年的天,喜欢读史书的毛泽东看完《宋史》后,对虞允文很是敬仰。又令秘书送来《续通鉴纪事本末》一书,看着看着就又读到了虞允文采石之战的记载,毛泽东被虞允文的英雄行为深深震动,倦意全无。毛泽东本身亦是文采飞扬之性情中人,为这位文人英雄的行为喝彩,一时激动难以抑制,提笔在书页的上方挥笔而就八个大字“伟哉虞公 千古一人”。

中国汉民族在建筑学方面,自古至今都很尊崇方正对称的建筑格局。虞公墓所在的虞公陵广场依然是方正对称的布局。广场的正中央也是虞公墓的正前方矗立着虞公雕像。雕像背后有小块方地,里面栽种了五株柏树,修剪得高矮一致。中央柏树的两旁分别是16级台阶,从这两道台阶,都可以从广场登上虞公墓前的平台。在台阶的两边分别栽种了三株松,已经齐整整的长到10余米高了。雕像的前面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方形的花台,里面栽种了5株柏树,花台的边缘又是一株雪松。柏树不高,雪松倒是很挺拔,显得错落有致。广场里布局的青松翠柏构成了一个方形的阵仗,像卫兵一般站立在雕像的前后左右,守护者虞公雕像,气势威严有加。在广场的左右两边是两道对称的屏风。2米多高10余米长的两道屏风,由石彻瓦盖而成,以青灰色调为主,两面由雕刻有字画的大理石包裹。雕刻的字画都是与虞允文的生平功绩有关。停步屏风前,慢慢品读完上面的字画,对虞公的的一生及其丰功伟绩和后世著名人士对他的评价就几乎了然于胸了。

作为文官,虞允文不是徒有虚名,他的文采斐然,虞允文著述颇丰,多有佳作传世。杨万里《虞公神道碑》中说虞公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 不雕而工"。屏风上选录了虞公部分诗词和书法作品。其中用隶书镌刻他的《诛蚊赋》,读来不仅饶有兴趣,而且寓意深刻。“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表明了为人臣拥戴君王,坚定的抵御外辱捍卫王朝(也就是国家利益)的决心。与那些苟且偷生之人形成鲜明对比。

沿着广场的台阶拾级而上,就到了虞公墓前的拜台。拜台颇为宽敞,在这里,肃穆古朴的虞公墓就一览无余了。为什么会选择安葬于此?懂风水的人自然会看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听守墓老人李正南老奶奶讲,虞公墓地可谓风水宝地。风水讲究座山和向山。墓地后面山也就是座山叫玉屏山,宛如一把椅子状,虞公墓正好坐落在椅子中央,寓意稳坐江山。随着老人手指方向看去,座椅两边的护手都清晰可见。墓前经过一道深深的峡谷就是纱帽山,笔架山,马鞍山,这就是目的的向山。纱帽寓意在朝内有官宦职位,笔架山寓意文人有文采,马鞍山寓意武将骑马射猎征战疆场。这样的风水自然寓意此地必出将相之才。玉屏山的左右两边还天然的延伸出山峦,唤作“龙头山”和“白虎山”。这两座山峦有正好切合了风水学上最重要的“左青龙右白虎”格局。风水是玄学,亦真亦幻,真要讲清楚,没人能做到。但从这些美好的叙述中,倒是非常切合虞允文本人的。玉屏山如今已是满山的茂树,以柏树为主,青竹为辅,远望去郁郁葱葱,虞公葬于此正是万古长青。李正南老奶奶说当初虞允文来此下葬时,传说很多,其一就是抬工们歇息打杵之地,点上蜡烛,任凭雨淋风吹,火焰都不会熄灭。这些神奇的传说,没有必要去考证较真,无非就是善良朴素的老百姓为了表达对英雄的尊重人为的附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虞公墓当初修建的是方型墓,经历风雨的长期洗刷,一步步破落变形,后来政府修葺时,把原来的方形改建成了圆形,这样形状便于管理和抵御岁月的风霜。如今我们看到的虞公墓呈椭圆形,高3.3米,长19.5米,宽11米,周围用条石箍住,住就对墓地起到了加固作用。墓顶上面碗口粗的翠柏长势茂盛,周围新近栽种的小柏树正在成长。间杂在翠柏中还有三两株棉丝树,他们远远高过周围的翠柏,足有20多米。枝繁叶茂,像一把大伞罩住虞公墓。其中最大的一株棉丝树,在2009年发生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已经81岁高龄的李正南老人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来拜谒的游客绘声绘色的讲述当年的这段传奇。2009年2月间,这棵棉丝树在阳光普照的天气里居然下起雨来了让干涸的地表湿漉漉的。树子居然会下雨,李正南老人说,在世界上活了70多年第一次见到树子会下雨,当时他们全都被吓住了。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周围数十里地的人都围拢过来,看这神奇的景观。就在大家对这颇为诡异的事件百思不得其解时,听到风声的北京的记者带着北京的专家来了。几经周折,专家得出了结论:说是棉丝树上聚集的一种小虫子所为。大家找不到更好的解释只好相信专家的结论。但李正南老人似乎对此不太接受,那天她给我说,如果是虫子所为,那么其他几株树难道就没有虫子,怎么不下雨呢?老人更愿意相信这是丞相对人间的疾苦,感到悲切,忍不住流下的眼泪,老人说,你想想吧,2008年,四川大地震,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那些年,很多官员有大肆贪腐;加上又是大旱之年,国家遭受着天灾人祸的大劫难,一向爱戴民众的虞丞相怎能不动情,怎能不悲悯?!大自然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解释的,能够解释说明的,我们自然相信那些解释,但不能解释的,解释不清楚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承认它的神秘甚至诡异,我们不能一竿子把它打死在封建迷信的棍子下。对待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我们正确的态度就是敬畏它,而不是轻易的否定或者想当然的解释它,消灭它。

说到树,还必须提到,墓前的一株香樟树。李正南老奶奶告诉我,那株香樟树他们取名为夫妻树。这树是她13岁来到宋家时栽种在虞公墓前的,几年后树子在离地面约1米处分成俩枝丫一起生长,如今这同根二桠的都已经碗口粗,真像一对夫妻一样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守护着虞公墓。李正南老人和老伴都已经超过80高龄,几十年来夫妻俩相依为命一直忠诚的守护着虞公墓,就像这夫妻树一般。无论是树像夫妻还是夫妻像树,目的都是一个,永远守候虞公墓。前来拜谒虞公的的游客在表达对虞公的敬仰之情后,都会买一根红布条缠绕在夫妻树上,企望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美满幸福

说起守护虞公墓,李正南老人说这就是他们宋家人的骄傲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年宋朝的皇帝亲自点名他们宋家人守护虞丞相。一是他们的姓氏与大宋王朝一致,而是他们毗邻这风水宝地。朝廷赐给宋家20亩田地,并宣布不征缴任何赋税徭役,确保宋家人衣食无忧,安心守护墓地。从此守护虞公墓就成了他们宋家人代代相传的神圣义务。传承到现在,已经是第13代了。如今政府给他们一些经济补助和慰问金,老两口日常生活有了保障就更加坚定了他们守护墓地的信心。守墓的任务在他们之后仍然还会以代代传承下去。老人说他们已经举行了传承守墓的仪式,儿子儿媳已经欣然接受了象征守墓信物——刀和火铳。刀已经锈迹斑斑,火铳再也打不响了。两件器物早已失去了他们本身的实用价值,成为了守护墓地的信物和图腾。谁拿在手里都沉甸甸的。

话说这火铳还发挥过作用,协助守墓人宋克成老人抓住过盗墓贼。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了。盗墓贼一直觊觎着虞公墓。因为当地民间一直有虞允文采石大捷后,因小人谗言被皇帝杀头。后来皇帝发现杀错了,命人做了一个纯金的头和虞允文的身子一起下葬。盗墓贼总想着盗窃墓地里的金头。

墓地的正前方是一块高2.3米,宽1.8米的墓碑,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承,鼓面饰万字纹,外饰浅浮雕花卉,是光绪十九年知县何肇祥树立的,墓碑上阴刻隶书“光绪十九年癸巳孟冬 宋丞相虞忠肃公墓 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字体古朴端庄,在历经风雨后依然清晰可见。原先守卫在墓地周围还有石人、石猪、石羊、石牛、石马等祀物,这些器物统统都在文革时遭受到破坏,如今仅存的石羊石猪还镶嵌在拜台两边,但早已没有了原来的模样,守墓老人如果不介绍,是无论如果也看不出来的。历史上,对虞公墓多次维修,据县志记载:明嘉靖邑令毛沂、清同治知县毛绪峰、光绪知县何肇祥,曾先后三次对虞墓进行维修保护,新中国建立后,乐山,眉山市政府先后将墓地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一警示世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仁寿县委政府再次对虞公墓地和广场修建,也是迄今修建的最完整的一次。一个国家和政府对先祖留下的文物加以保护才是尊重历史第后世负责的做法,那些曾经的毁坏行为,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和愚蠢。

在墓地景区的入口处立有一块方方正正的石碑,上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廉政教育基地”,这就是表示虞公墓不仅是人民缅怀先贤的地方,也是人们接受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的基地。无论是年轻学子还是官场人士,如果没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没有忠勤廉洁之品行,是没有资格在拜谒虞公墓的。

在虞公面前,人人当自勉,人人当自检。

(看我更多文章,更多视频,请关注头条号:建华乱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6263/

拜谒虞公墓的评论 (共 6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