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赵公故里行

2017-03-17 14:30 作者:明山秀水  | 8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尉迟村,一个坐落在沁河边上的村庄,名不见经传却是个名人辈出的地方,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赵公就出生于此。

第一次去尉迟村,是2014年月、我准备离开沁水老家返回豫北的前一天。为了冲淡一些离愁,我缠着母亲讲当地名人故事。母亲稍作回想,遂打开话匣子:“几十年前的中条山战役中,一位叫武士敏的将军率领将士同日寇浴血奋战,直至最后牺牲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为了纪念他,曾将这片土地设为‘士敏县’”

怪不得这里以‘士敏’命名的商场超市好多个,原来如此。想到这里,“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我催问母亲:“论武将有武士敏将军,论文人呢?”

“那还用问?当然是大作家赵树理啦!”母亲说着,忽又纳闷,“以往回来,你总嚷嚷着要去尉迟村瞻仰艺术家故居,而孩子累脚,你一次都没去成。这次单独回来,怎不嚷嚷了?”

我懒懒地笑了,长途颠簸,体力恢复迟滞,小住几日哪有心思走动啊?不过,被母亲这一问,我还真来了兴致,孩子般摇晃起母亲的胳臂:“要么,咱现在去?”

母亲瞅我一眼,话语略带嗔怪:“四十拐弯的人了,还像个小孩,说风就是!也不看看现在几点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看了表针,下午两点。北方的冬天长昼短,这个时间点距天黑不远了。见母亲没有去的意思,我开始用一种哀求的语气:“您不也没去过嘛,挨着风景不赏,多浪费资源啊?再说,交通这么便利,晚点回来也没问题呀!”

通常,母亲是尽量满足儿女要求的,除非她实在办不到。她见我态度坚决,只好答应,只是走累了不准我喊腰酸背痛。

我和母亲搭上了去尉迟村的公交车。

我有重度晕车症,每次坐车,总得闭着眼睛才能减小翻肠倒胃的痛苦,这次也不例外。这样一来,当车轮将沿途风景飞速抛向车尾的时候,我的思绪也抛向过去岁月……

赵公是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公带领一批土生土长的知识青年,创作出好多充满山西乡音乡调的文艺作品,被文艺界谐谑呼作“山药蛋派”。“山药蛋”是人们熟知的“土豆”,山西人喜食山药蛋,喜食酸,一盘简易制作的醋溜土豆丝能让你口齿留香,回味无穷。正是有了山药蛋朴素且味浓的特性,“山药蛋派”文艺作品比如赵公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等,成为广大群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并传为经典

赵公同情劳苦大众,反对歪风邪气。据说,有一次赵公去农村走访,老百姓知道他是好人,纷纷掀起粮仓米面缸盖子,让他看一种真相:乍一看,粮仓藏满粮食,米面缸装满米面。伸手往深里探,粮食和米面不过一拃深。原来,基层干部为了虚报政绩,命令老百姓在粮仓和米面缸里做文章——下部垫上石板,只在距仓口和缸沿约一拃深的地方倒上粮食和面粉。上级干部前来查访,掀起盖子一看,每家每户都是仓满缸满,便连声大赞“粮食满仓,米面满缸,农民丰衣足食好现象”!一级一级的干部向自己的上级报告“丰收美景”,却不晓得老百姓每天勒着腰带饿肚子。农村这股“虚夸风”,上能蒙蔽中央下会坑害百姓,多么严重的错误啊!赵公回城后,立即向有关方面反映农村虚夸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赵公的直言不讳引起了好多人反感,很快,他被打成“黑帮”……

公交车把我和母亲放在一个路口,称尉迟村到了。抬眼望去,只见路口耸立着一座线条单调的牌坊,牌坊横匾里写着“树理门”三个大字。牌坊左右方柱上有一副楹联:情比沁河圣手描出变更史,心系尉迟铁笔写成翻身篇。看得出,这楹联是沁水人民对赵公生平事迹的高度赞美与评价。我和母亲踏进“树理门”向村里走去。

迎面一堵红墙吸引住我的视线。我猜,那红墙里边,不是祠堂便是古刹。我喜欢触摸古香古色掩映下的历史,于是,我建议母亲沿红墙往前走,说不定能看到一些精致。

红墙的尽头,是这座古建筑的正门,一把铁锁锁着坚实的木门,却留黑洞洞的门缝儿挑逗着好奇的目光。我对门缝儿使了大劲儿,却没收获。母亲见我不悦,招呼我去看大门左侧立着的两块石碑。

石碑有些年月了,但碑文清晰可见。碑文讲,这红墙建筑是《后唐传》里尉迟敬德的庙宇。这个村子原来叫“吕窑村”,村民大都姓吕。后来,还乡隐居的尉迟敬德为了教村民们一门吃饭的手艺,就将自己“编簸箕”的绝活传授给村民。村民感激,遂将村名改为“尉迟村”。想不到,小小尉迟村还有这般来头,我不禁对这个红墙建筑肃然起敬!

我和母亲边走边看。村子里到处可见保存完整、古朴典雅的四合院。从这些不朽建筑上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尉迟村是个物阜民安的村落,人们生活水平相当殷实。村子里的现代化民房比比皆是,街道清洁卫生,各种功能的管道沿着地势蔓延,通向各家各户。遗憾的是,街上行人少见,我和母亲连个向导也遇不到。也难怪,现代的农村人,早已告别了三五扎堆侃西游的时代。空余时间,人们可以坐在家里看看电视、聊聊或微信,完全不需到户外找人闲聊。加之时下冬天,人影稀少亦属正常。

我和母亲在没有标识牌的街道上转悠着,眼看太阳溜到山背后了,仍未找到赵树理故居。正在犯愁时,正前一家小型超市里走出几个人,我像看到了希望,快步走过去。说明来意后,一位清瘦老者朝我和母亲说了声“跟我来”,便前头带路做起了义务向导。

沿着来路返了几十米,在一个不起眼的小胡同口,老者指给我看:“看!到了!门上挂着牌子呢!”“哦,谢谢、谢谢!劳驾您了,不知说啥好呢。”我和母亲尽量表达着谢意,老者又是摇头又是摆手:“没事的,你们快进去看吧,天不早了!”老者说完转身就走。望着老者背影,我似乎望见尉迟人敦厚淳朴的心灵

当向往已久的地方就在眼前时,我反而有一种掉入境的感觉,呆立在“赵树理故居”石刻前久久出神。

母亲见我发愣,示意我抓紧时间进院子,天不早了。哦,让我缓缓神,让我在充满名人气息的空间一点一滴地感受。

跨过大门门槛,踩着门道里通铺的条石,一种被历史碾压过的厚重似乎在脚下回响。迎面墙壁上挂着赵公简介,我和母亲大致浏览后,左拐,前行,没几步便到院子里了。

院子偏西方长着一棵小树,我站在树下环视四周。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农村四合院,北房有三间,东、西屋各有三间,都是一个门口两个窗子那种造型。西屋南侧接着两间矮房,东北和西北角各有两间耳房。南面的屋子早已毁坏,唯剩大条石根基依然可辩当年轮廓。房屋分上下两层,砖木土坯结构,建有出檐楼道,完好无损的木梯子将楼道和地面连接在一起。看得出,这座院落至少有百年历史。百年的风吹雨打,虽然陈旧了青砖蓝瓦,剥落了素描彩绘,却始终没消减榫卯的力度。院落里随处可见当年匠人留下的艺术造型,那是历经风雨而犹存的一种风骨与精神。我出神地想象着房屋主人进进出出、上楼下楼的情景,耳畔似乎传来脚板与地面、与楼梯合奏的“嗵嗵”声……

大概听到院子里有动静,东北角耳房里走出一位面目和善的老太太,她个头不高却很精神,应是这个院落的守护者。母亲赶紧迎上前打招呼,我也不敢怠慢:“大娘,我是从外地回来的,专程来拜访赵公故居。进门忘了先打招呼,您不介意吧?”

“不碍事啦!每天都有外边人来呢,院里的物什,想看什么就看什么。”

“请问,您是赵公家的什么人?”我问。

“嗯?”老太太一只手围在耳畔,“大点声,我耳朵不好使!哦,赵树理家人吗?是堂兄弟,管我喊婶婶呢。”

我和母亲相视交换着疑惑,到底是赵公喊老太太“婶婶”?还是赵公的儿女喊老太太“婶婶”?母亲早年间见过赵公的女儿赵广建,于是,她大声问老太太:“赵广建早该退休了吧?一直回来没?”

“你说广建啊?她退休了,住在太原呢,轻易不回来。”

我接过话题,问老太太:“赵公不是有三个儿子吗?现在都住哪儿呢?”

老太太稍作思考后回答:“大湖早就没了。二湖和三湖住城里,是长治还是太原来着……哎哟,他们都告诉过我,我记不清啦。”

“我看这堂屋和东、西俩屋门上挂着门帘子,应该都住着人家吧?”我指着带有当地特色的黑边白芯儿夹板门帘子问。

“西屋是我家的。堂屋住着人,是赵树理第二个老婆的娘家侄子,娘家侄子老家在山上,搬下来没头住,就住堂屋了。西屋没人住。”我一边听老太太介绍,一边向西屋望去,一个小小标识牌挂在西屋墙上。凑近一看,牌子上写有“赵树理和第二位妻子曾住在西屋”的字样。我猜,西屋应该是存放赵公遗物的地方,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才开门迎客的。可惜来的不是时候,一把铁锁隔成了仰慕者与逝者的距离,令我心底腾起一种失落。幸好老太太健谈,她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对了,你们到过赵树理的墓地吗?”

“没有。第一次来,路线都摸不清呢。”

“墓地在后山坡,只是这太阳都落山了,你们今天是去不成的。”老太太望了望西边天际,满面温和,“要不,你娘俩在我这儿住一夜吧,明天去看。”

“哎哟大娘,不行的,我明天还要赶火车,不敢住夜呢。先谢谢您的美意!”

我说着回头望母亲,发现母亲正嘴角带笑,似有话要说。正待问,母亲开口了:“天要黑了,咱得回家了。”我连声“嗯嗯”着,快速取出手机,按下拍照键,将赵公故居连同故居里住着的老太太通通定格在相册里。我想,待我回豫北后,一定将拍到的相片传于网络,一定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尉迟人,以及尉迟人敦厚淳朴、热情好客的品性。这种品性,是赵公家乡人的品性,是这个时代里值得宣扬的精神风貌!

告别了老太太,我和母亲沿原路返回。路过“树理门”时,我和母亲重读了那副楹联:情比沁河圣手描出变更史,心系尉迟铁笔写成翻身篇。恍然,母亲想起了什么,她急切地冲我喊:“错了、错了!尉迟村的正门不是这里!之前虽没来过,坐车却路过正门好几次,那是一座仿古牌楼,牌楼横匾上写着‘尉迟村’字样!” 哈!敢情我们母女走的是尉迟村“后门”?那可是公交车之错哦!赵公生前最反对歪风邪气,看到这些,他在天之灵不会怪罪吧?想到这里,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笑了。

【作者声明:未经作者授权,网站或个人不得擅自转载本人原创作品。】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3474/

赵公故里行的评论 (共 8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