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贡王故里观石羊

2017-03-17 08:44 作者:青城静鸿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一、贡王故里是石羊

都江堰是川芎的原产地,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都江堰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川芎的品质无处能敌。2006年都江堰市川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

而都江堰出产川芎的地方是以石羊为主的石羊、柳街、安龙、太平毗邻青城山一带的乡镇。《中药材》2001年第5期《川芎的品质、产地的历史考证》一文,进一步考证了川芎的历史产地位于金马河上游右岸一带,即:都江堰市河西区的石羊、柳街、安龙、太平一带。都江堰市位于川西平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具有独特的气候生态条件。本地特有的土壤和药农历代积累的精良栽培技术,生产出的川芎色、香、味独具一格。以个大、质优、香气浓郁、切面呈菊花状、油浸色,疗效独特而久负盛名,有“菊花芎”的美名。

据《柳街乡志》记载:1974年本社(指当时的柳街公社)民安大队南岳庙出土文物记载,宋代政和五年(1115年)即有麻柳街之称;清乾隆《灌县志》(灌县为今都江堰市的旧称)称为柳街铺,以后简称柳街!这说明,石羊、柳街、安龙、太平一带人类定居生活时间至少在千年以上。

早在1980年,中国药材公司在广州进行全国川芎质量评比,都江堰市的川芎以个大肥满、质坚实、油性足(挥发油)、心似菊花(断面纹斑)、香气浓郁,获得全国川芎质量品比第一名。据《医学通讯》(1986年第15卷第7期)报道,都江堰市所产川芎其药用有效成份居全国之冠,并是全国川芎生产的最佳种植地区。在以后的川芎历次评比中,都江堰市的川芎质量均居全国之冠。

石羊镇志记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川芎有若干等级。

最大者为贡王:每斤10个以下,原为贡品,故名。

次者为芎王:每斤10至15个。

再次为统芎:每斤15至25个以下者。

此外,还有山川芎(山疙瘩)、乳芎(指未到季节而收获者)等。

作为川芎的主产地石羊,历史上曾将质量最好的川芎作为贡品进贡到皇宫,是为“贡王”。 因此,贡王、芎王出在都江堰市的石羊镇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栽培川芎历史长

史书考究,川芎是都江堰市的传统地道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宋仁宗年间(公元一○二三年至一○六三年)即有栽培,至今已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学书著《神农本经》中就有记载,而后许多医药书籍中均有论著

 灌县(今都江堰市)栽培川芎的历史,南宋范城大在《关船录》中就记有:“癸酉(公元1153年)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上六十里,有坦夷白芙蓉坪,道人于此种川芎”。

  宋《图经本草》载:“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其苗四、五月间生叶似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其叶倍香,……江东、蜀川人采其叶作饮”。并附有永康军芎图(永康军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

明李时珍云:“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 ,乃可掘取,蒸暴货之”。

民国后期,川芎的商品价格达到历史的顶峰:一亩田的川芎卖的银元,可以买下一亩田。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现在,简直就是神话:恐怕只有种虫草才能有这样高的经济效益!

我想,应该是四川出产的芎质量太好太出名了,大家便逐渐用“川芎”替代了“芎”的概念!于是,其他地方出产的芎也谓之川芎了!

三、古诗抒情赞川芎

都江堰的川芎以其神奇的疗效名声远播,获得大众的喜。人们甚至写诗赞美之!

宋代韩琦写的一首川芎诗:

靡芜嘉树列群芳,御湿前推药品良。

  时摘嫩芜烹赐茗,更从云脚发清香。

  诗中之“芜”即指川芎。诗人认为:川芎与茶同烹,其香清郁,可谓为行气开郁之良药,活血止痛之佳品。

诗人考证,《图经本草》中,载有川芎之页云:“其叶倍香,或莳于园庭,则芎馨满径,江东蜀川人采其叶作饮甚香。”药性赋则有“头痛须用川芎”的概括。《和剂局方》之川芎茶调散,就是以川芎为主佐以薄荷、羌活等品其研为末,以清茶调下,治疗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

治疗妇科疾病有名的“四物汤”,就由生地、当归、川芎、白芍组成。川芎可行血中气,白芍可缓急柔肝,据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可降血压、镇静,调节子宫平滑肌的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可用于月经不调、经闭腹痛、胸胁胀痛等}治冠心病、心绞痛的“速效救心丸”,就有川芎;同时还可治疗风寒感冒、头晕、头痛等症。

清朝赵瑾叔《本草诗》中这样赞美川芎:

体及穹窿可上交,真芎须向蜀中捎。

血同归芍堪滋补,风配羌防莫混淆。

却喜引经偏有用,只愁耗气欲相抛。

头疼单把头来救,谁为庸工一鲜嘲。

诗人这样解说“

川芎味辛温无毒,入肝经。

《图经》曰: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或云:人头穹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之名。上行头目,中开郁结,下调经水。上行头角,引清阳之气而止痛;下行血海,养新生之血以调经。助清阳而开诸郁,润肝燥而补肝虚。为血中之气药,治少阳厥阴头痛及血虚头痛之圣药。东垣云: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

同地黄、当归、芍药为四物汤,通主入血分补益。同当归芍药补血行瘀,同羌活防风祛风止痛,配香附苍术疏肝解郁。然其性善散,多服、久服令人走散真气,能致暴亡,用者须识之。

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法并忌之。

诗中的“蜀中捎”,指出了川芎产地的唯一性:蜀中都江堰。

四、石羊川芎产销旺

民国《灌县志·食货书》有“河西商务以川芎为巨。集中于石羊场一带,发药400-500万斤,并由水陆传输,远达境外”的记载。说明当时灌县(今都江堰市)川芎产销两旺。其中,川芎药块切开后,横面有菊花形花纹的为上品,俗称“菊花芎”。都江堰市只有石羊镇的马祖寺附近有几块田才能种出这样的“上品”。

石羊镇志对川芎的种植、收获、等级、销售、交易等方方面面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载!

据《石羊镇志》记载:

镇內行业中,以药材业 (川芎为主)为最。吞吐量,年可达 5 0万担(毎担100市斤)。大小药行数十余家。其中,历史较为久远而有名望者3家:1、“洪顺店”,主人牟洪顺; 2、“森顺长”,主人张甫臣;“裕厚长”主人周月楼。后起者有:张连山、张福如、 易年丰、周政刚。“联和药房”主人宋克明,张佩文、高玉田等。 小药店也颇多,有蒋声阳、肖德成、蔡兴和、易子成、陈品源等20余家。

药材业务大都为代客买货,储放,烘炕、打包、运输等。另外、 还有专门出租仓房者数家,有“谢家仓”,主人谢星兆;还有韩家仓 (分上、下两韩家仓〉,主人韩同轩;“袁家仓”,主人袁家泉等。

药行中张连山药行收购量最大,年达20万担。石羊每年成交川芎达50万担,总额可达二千万元。民国十三年至二十一年(1924--1932),最高价每担70元大洋。每担川芎可换大米1400斤左右。(每一大洋可买回大米20斤左右)。

由于川芎畅销国内外,吸引着大量客商,初镇内有238户外,还有一批既搞转手买卖,又由小量囤积(俗称:囤户)者。运往国外销售的上海、广州商和转销国内的汉口、郑州、陕西商,到此委托药店或从信托药店代购(这类商人称为庄客)。

另有一批走赵家渡(今金堂县)和成都一带的商贩(俗称:横(读环)路客)。这种商贩短运内地,还有一些专门收购小川芎、岑珠、岑盘、芎根(上列均系川芎上面的副产物),虫口(生虫的川芎)者,俗称为“挑儿客”(即自买、自卖、自返)。

药店代客买川芎,按百分之二至三抽取手续费。储运、烘炕、打包、承件、托运等费,均有庄客外付。药店买货,对药农层层盘剥,手段有五种:

1、退皮(川西俗语,指除去装货物的口袋、框子等的重量,得到货物的净重。一般为口袋)时,半斤一下算半斤,半斤以上不足一斤算一斤。余类推。此称“搂皮”。

2、由于货币混乱,凡使用大洋须换为铜币。凡在元以下者付给铜板,收购方则按付换标准之一半付给药农。如银一元换铜板60个,药店只付给30个。每个药农卖了川芎结算时,店方都要想方设法使其挂零以便好“捶”。此种手段称为“找小”。

3、药店购进川芎须逐户倒入簺内铺开清选。余下灰渣多少凭店家口说。店家趁机短称,此为“除灰渣”。

4、如发现下面有小货者即为底不合面,被视为“作弊”,遂按原价低一或二重新作价,称“宰价”。

5、在市场上“行秤”(市场之公秤)称量后到店家复秤,店家(如“裕厚长”)则以大于行称1.5%之秤复秤。更有甚者,“连三哥”竟用两个轻重不同的秤砣复秤。

另外,有的药店收到样品不作价付款;有的卖装水烟者,药农吸上几口烟,得付出川芎作为烟费,有时不吸烟也得付。

根据以上记载,石羊是为川芎的原产地、优质芎产地、川中川芎销售集散地确凿无疑!

2015年6月6日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3371/

贡王故里观石羊的评论 (共 7 条)

  • 芊凝
  • 鲁振中
  • 听雨
  • 雪灵
  • 聆听光轴
  • 紫色的云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