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四随笔之四十一:少年中国梦》

2017-03-14 10:23 作者:酉水之女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来的猝不及防,下午从窗外望去时,它们还只是轻飘飘的在空中盘旋,此时来到门口一看,竟已经堆得这么厚了。

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即便在北方已经看过许多次的雪。双脚此时已经迫不及待地迈出了步子,向庭院的中央走去。

闭上眼,静静听清风拂过耳侧,留下的那串串歌声,不曾留意、揣度,它们便轻而易举的、不带丝毫凉意的,袭入了你的心窝。

旁边有一处人家,还未歇息,昏黄的灯光穿过那阵阵清亮的笑声,一层层地向雪地中铺展开来,天空中的繁星也慷慨地投下了自己的身影,点缀着这条鹅毛般晶莹的地毯。月色如水,静谧地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或缓或急,或重或浅。

我这个北国的行者,能顺着这星光,找到童年情和故乡吗?

【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第一次看到“北国”二字,正是在毛爷爷的诗里。那时的我,对于“北国”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连它的地理位置都不清楚,但我却觉得它异常熟悉。心里涌上的那股暖流告诉我:它在我的里出现过很多次,那是一个景色美的去处,是一个可以寻得到乡愁的地方。

高考结束后,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只有我一个人填报了湖南省以外的大学,朋友们问我为什么要去那么远的北方,我只是浅浅的说,我要去看雪,看毛爷爷在《沁园·雪》里所描绘的壮美河山。

这去往北国的执念,是不浅的,而是十分的倔强。

不为什么,只是想一个人,独自去看看这个世界。

一路向北的那年,我刚好17岁,坐在去往北京的火车上,望着沿途倒退的风景,突然想起,当年毛爷爷和沈从文先生北上时,也许也同我看过这相似的景色——心里突然变得异常兴奋,这一趟北国之旅,会不会也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呢?想着想着,又看看坐在对面的那位与我一同北上的北大男生,心里像是盛开了一朵花,不禁赞叹道,这果真是一趟非比寻常的出行呀!

一直记得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写的:“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番话,放在1900年受用,放在二十一世纪,放在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祖祖辈辈,都是受用无穷的。在上大学之前,我听过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而何为天下,何为家国,自己幼小的心中却只有诗文与史中的理解,但我知道,时代不同,责任便也就不同,人这种个体虽然渺小,但这个世界,是与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大一进校时,把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在日记本上板板正正的抄写了一遍,以此来激励和监督自己早立宗旨,珍惜光阴,勿要虚度年华。学习之余,为了锻炼自己,还加入了校两个学生组织,一个是报记者团,另一个是支农协会。

【二】

校报记者团是学校的四大学生组织之一,进团的要求自然相当严格,必须要通过笔试和面试,才能正式入团。记得当年参加笔试的学生就有上千人,占了2013年全校新生人数的三分之一,而顺利通过笔试的也只在四百人左右。这余下的四百人,再经过一番面试,最后能留下的,也只是这千人中的十分之一。很幸运,我便是这其中一个,顺着我的意愿,进入了校报的编辑部。

校报的确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虽然高中时语文老师总夸我的作文写得好,但这里的写作氛围与笔锋切磋,着实让我这个乡野丫头开了把眼界。如果写作一开始对于我来讲,只是一种喜好的话,那么真正让写作变成习惯的,而是大一一年,每周都要交一篇文章的练习力度。

从一开始被逼着写,到不写便觉得心里不痛快,最后变成生命力量的载体与灵魂支撑,这一路走来,我借助着记者团的平台,在这里激扬文字,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也组织读书会,结识了许多有志青年。于此同时,心中也种下了一颗“言己者,椽笔书世”的种子,它从笔尖钻出,深深地扎进了那片肥沃的土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与支农协会的伙伴们走遍东三省、上山下乡,去支教,深入乡村调研、服务,则是我在大学里所上的第二堂大课。

自己本身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对“农”自然十分亲切,连同协会的人,都显得与他人格外不同。这是一帮热血的青年人,他们忧国忧民,一份乡土家国情怀了然于心。他们说着别人从来不敢说的话,讨论着别人从来没有见过的问题。

在这里,大家一起反思大学教育,一起深入乡村实地考察国家政策,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走出校门,走出家乡,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援建乡村建设——

因为他们担心,中国的乡村会从此消失没落,因为他们说,要在工业化的今天,为祖国留一片青山绿水!

所以,这群青年人站了出来! 不仅仅是我们社团,还有东北区十余所高校的支农社团,还有全国各个地区的上百余个社团,他们都站了出来!

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发展建设研究院的理论培训,以及全国各区域的支农交流会,每个寒暑假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这条探索中国新乡村建设的路,使我燃起了如同当年毛爷爷、周总理他们建设新中国时那股强大的信念!那是我第一次,身处于这股宏伟而清澈的力量之中,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少年,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堂堂正正的,中国少年!

那时,我的情怀仅仅停留在热爱,一份心境依附于土地之上,几乎快变成一个文艺愤青了。哥哥有时与我聊天,若是聊起家国问题,他总会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苦难,青年人不应终日抱怨国家,而是应当积极乐观的成长

在哥哥如此正能量的引导和鼓舞下,我心底的那份“抱怨”转化成了客观的反思。后来入了党,我参加了北京华学书院的国学培训。在那里学历史,学礼仪,学文化,学做义工,我才真正首次在学校外面了解到,不论在哪一个时代,总有一些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无私奉献的人,他们不畏艰难,不惧人言,在理想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前行着。

于是,我带着这份情怀和理想出发,去探索人生的格局,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来到天津参加生产实习

我知道,从踏出校门的那一刻起,前方的路,便注定坎坷,也注定波澜壮阔。

做一个内心有风景的人,即便你没有渊博的知识,优雅的谈吐,但你可以收获良好的修养,充满爱的心灵,继而活出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一至真至性的精彩。

【三】

前些天,饭后与同事们一起去散步,大家闲聊时,说起了“上大学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话题。

“你们读那么多书,不就是为了一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嘛!”办公室的大哥一口笃定的说。

我知道,对于一个在社会中早已游刃有余的人来说,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那些青涩懵懂的想法,自然会显得稚嫩了些,即便Too young too simple,但不也正是无比珍贵的吗?

是的,当不断有人在你耳边告诉你,人心险恶,这个社会多么多么黑暗和套路时,你才能顿悟,读那么多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更包容的理解这个世界,为了勇敢的追求自己心中所愿,更为了在繁杂的人世中,保持纯正的性情与品格!

我一直都坚信,一个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尊重,并非来源于一份体面的工作,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你的内心,取决于你为了别人的幸福,牺牲奉献了多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便是我们的心性。

在短暂的一生中,忍人之不忍,苦人之不苦,经住嘲讽,抵住诱惑,把家国梦融入骨血,同时不顾一切的去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当代青年,才可以成为梁启超先生所期望的,中国少年!

色深沉,整个庭院变得出奇的静,星星仍旧在雪色中,眨巴着自己的眼睛。收回自己的思绪,是该回去歇着了。

路旁的人家已关了房灯,怕是已睡下许久了......

2017.02.月.写于天津静海.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2520/

《大四随笔之四十一:少年中国梦》的评论 (共 7 条)

  • 鲁振中
  • 荷塘月色
  • 雨袂独舞
  • 芙蓉秋水
  • 雪灵
  • 清澈的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