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人,那歌

2017-03-11 15:08 作者:一念之间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那人,那歌

张云鹏

老家一两公里有一处清真寺的所在,我不是穆斯林没有去过那里,事实上也许我根本没有资格去那里。清真寺跟寺庙、教堂不一样,只要受过洗礼就是纯正的教徒,受血缘因素的影响,清真寺似乎是回回们的专属。之前看过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上面清楚的写明:穆斯林必须是回回的后代,混血的都不行!这样严格的种族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清真寺的血缘正统,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清真寺的发展。

老家那个清真寺,几乎城东的人都知道。这倒不是因为清真寺有多大,回回教有多少信徒,而是每天早上七点左右,清真寺里的大喇叭里都会飘扬着听不懂的曲子。音乐真是伟大,唱曲儿的老教徒音乐造诣颇高,尽管听不懂,十里八村的人茶余饭后经常夸赞唱的好。

村子里有个老妇人,按辈分是我的奶奶辈,那时已七十有余。不知道天生就是疯子还是后来因为两个儿子没有娶到媳妇愁苦疯的。经年拿着一根磨蹭的光滑锃亮的竹竿瘫坐在门口,见到有人经过,就用竹竿指着骂,脏话不堪入耳。两个儿子开始的时候还给她换洗衣服,后来索性不管了,二儿子不堪忍受世人的白眼远走他乡,大儿子算是良心未泯,在家做小买卖养活母亲。说来奇怪,这个老妇人虽然见人就骂,可是每当清真寺里的歌声响起,她总是安安静静的坐着听,早晨的太阳照在她家的门槛上,也照在她的身上,这时候,她像一尊涅槃的菩萨,一脸的慈祥!

每当清真寺里的大喇叭开始唱歌,我妈就会跑到卧室把我喊起来:“起床上学了,回回开始唱歌了”,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到上初中,无论,酷暑严寒。我和伙伴们都是伴着清真寺悠扬的歌声上学,一晃就是六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初中在县城念的,离家有点远,偶尔回家。有一次,我妈对我说:“那个唱歌的老回回死了”,我一脸错愕,这才恍然大悟似的记起来,今天真的没有听到大喇叭里悠扬的歌声。一阵唏嘘之后,我说:“想必去天堂唱歌去了吧”。妈说:“谁知道呢?尽管听不懂天天吱吱呀呀唱的啥,没了这歌声心里空荡荡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什么时候的事?”我问,“没两天,今天出殡。”

两天后,村里的那个老妇人去世了,没有疾病的前兆,发现的时候她端坐在早晨的阳光里,眼睑下垂,眉头紧皱。没有人知道去世的原因,兴许是疾病突发;兴许是愁苦的日子看不到尽头抑郁而终;兴许是没了那早晨的歌声来安慰她的灵魂

几年过去了,大学毕业的那年暑假,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去烟台做了一个月的工人,回来后,我妈像有啥大喜事似的对我说:“回回又在唱歌了,没有以前的那个唱的好,不过也不错”,我一阵欣喜。第二天早上,久违的歌声果然又飘扬了起来,跟以前老回回唱的一样,声音稍显稚嫩,料想是老回回的孩子或者是徒弟唱的吧!

这就是所谓的“薪火相传”,衣钵传人,老回回看来极了他的信仰,他的神,所以才会在年迈的时候不忘使命,把自己会唱的歌传给后人。当然,年轻的小伙子未必全然知晓歌曲里面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世界观。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未必不会在某个灵光一闪的时刻得到翻转,这是老回回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也许在某个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节点,正是这歌声指引着他前行!

遗憾的是,这稚嫩而又充满希望的歌声那位老妇人无缘再听。她属于过去,歌声给了她对生活的无限憧憬,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心,也正是因为如此,歌声在她就在,当歌声戛然而止的时候,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一年后,一个四川流落的女子嫁给了老妇人的大儿子,来的时候还带来一个男孩,老妇人的大儿子待他视如亲生。都说那女子是骗子,是来骗取钱财的,因为还没有得手所以暂时留在这里,等到哪天得到了钱财就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另找人家,然后故技重施,以结婚为手段取得信任盗取钱财。这话传到老大的耳朵里,他只无奈的摇头笑笑,不发表任何意见。

不久之后,老二从南方回来,带着一个模样周正的姑娘,在老家吹吹打打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结婚的时候时近年关,那时候逢到结婚生子流行放电影,老二家的电影从腊月二十三放到除夕,尽管家家都有电视机,看的人不多,然而老二全然不在乎,给放电影的师傅沏上一壶热茶,点上一支卷烟,津津有味的看到深

有一段时间,很久没见老大家的媳妇,村里人都说跟人跑了。有人绘声绘色的描述说:老大媳妇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雇了一辆面包车,带着孩子,锅碗瓢盆,当然还有这些年老大辛辛苦苦挣的血汗钱回四川老家了。还有人添油加醋的说:何止老大媳妇,城东城西来了好几个四川媳妇,她们是有预谋,有组织,有计划的来骗钱的,都是在同一天离开的。村里闹得沸沸扬扬,乌烟瘴气,村民们长吁短叹为老大感到悲哀,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几天后,老大媳妇又出现在了村里,流言蜚语不攻自破。老大媳妇确实回了趟四川老家,只不过是回去看看年迈的双亲。

少年过去了,老大媳妇依然笑嘻嘻的提着篮子去菜园子里把新鲜的蔬菜摘回家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见到左邻右舍操着四川口音的河南话打招呼。孩子到了叛逆期没少给老大惹麻烦,加上随母亲来的时候已经五岁,他知道父亲不是亲生父亲,于是越发的难以管教。“小兔崽子,你不把你当亲爸,也不要把妈当亲妈”,老大媳妇总是这样训斥。

这些年,不经常回家,真是像诗歌中描绘的那样“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现在老二的孩子已经念了小学,沿着我们曾经走过的乡间小路,背着书包,呼朋引伴。

路过老妇人家门口,你会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趴在凳子上写作业,边写边指导着旁边的弟弟。

在《圣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在上帝没有揭开谜底之前,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希望与等待”。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就像那个老妇人一样,没有深层次的灵魂构建就需要外部的呼唤支撑着生活,这就是信仰的意义。如佛子之与佛陀,如基督徒之与耶稣,如回回之与默罕默德,老妇人的信仰便是那首让她灵魂安定的歌,当传唱的人离开人世,歌声终止的时候,老妇人生活的信念荡然无存,再也看不到生的意义,她仿佛看到了人生的结果,这个结果让她对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憧憬。

我曾想:如果有天堂那该是什么样?老妇人的天堂是否就是两个孩子找到了心仪的媳妇。每一天,她的媳妇做好可口的饭菜端到她的面前,两个孙子争先恐后的给她加菜,口里呼唤着“奶奶,多吃点”。

可以想象,如果老妇人多活两年,她的希望与憧憬就会变成现实,然而,她走了,在黎明到来的黑暗之前。上了天堂还是下了地狱,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都知道,现在她的孩子娶到了媳妇,她的孙子每个黄昏都会趴在门头写作业,他们都在人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01860/

那人,那歌的评论 (共 7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